作者:霍建明
天柱山“雄、奇、灵、秀”的景观,迷得中外游客如痴如醉。可美中不足的是,很多游客对另一景点东关却知之甚少。其实东关原生态的“野性”,是桃花源的另类名形词,是“低碳”理想的追寻地。畅游东关,不啻耳目一新,而且心境会变得开阔,会有意外的收获。
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晴天,我们从安徽潜山境内的天柱山主峰景区下来,再欣赏约十来个景点,基本上就要与大多数游客“分道扬镳”了——就是徜徉炼丹湖畔后开始向左拐,走百十米在一小径的左边,会看到趣味颇浓的“棺材石”(亦念作“官财石”)景点。再转向右,走几百米弯弯曲曲的小径,东关的“庐山真面目” 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
“回音台”三个字,刻在用大石条砌成的一个台上。在台上,只要一声吆喝,声音立马被对面的大山给挡了回来,并在深不见底的大峡谷悠悠回荡。小试嗓门之后,在下山路上的右边,立着一个栩栩如生的“鼓槌石”——那分明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是在为我们“给力”,也暗示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乘着劲头,走十几步在路的左边,又看到一个石砌的小台,在台上朝西边大山望去,可见“蜒蚰石”、“双狮戏球”景点。由于距离太远,只能随意瞟一眼,接着继续往下走。为了节省体力,我们不想朝东登“集翠亭”再往“千丈崖”顶上爬,而一心只向南挺进,目标是更峻险的“大天门”。
由集翠亭几乎是倾斜80度一个一个的石阶往右下移步,两旁没有扶手,下面是黑黝黝不见底的峡谷。提心吊胆慢慢走着,终于到了谷底。再抬头往上看,我们半小时前走过的石阶,显得是那样的逼仄,说是羊肠小道一点儿也不夸张。在谷底,我们稍稍休息了几分钟后定睛打量:南边是仰脖才能见到的“大天门”,北边是翘首相望的“千丈崖”,脚下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汩汩泉水——在这里,有亮丽的蓝天白云,有原始的植被、山峦以及瀑布;在这里,只见雾霭缠绕悬崖,古藤树上松鼠跳。在这里,温习宋代陆游的《野性》诗句“野性从来与世疏,俗尘自不到吾庐。醉中往往得新句,梦里时时见异书……”,堪称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余秋雨先生倘若肯屈驾来此,大作《寂寞天柱山》无疑会更加精彩……
谷底静到什么程度呢?请听我简单描述一个细节:走着走着,忽听到一只野鸟的尖声啼叫,在汗毛几乎都要竖起来的同时,紧张巡视东南西北,除了头顶上的危岩龇牙咧嘴,就是周边密密的杂树、藤蔓;究竟是什么鸟叫,压根儿搞不清楚。
上“大天门”石阶,我们大体上走二十几个阶梯,就得停下来张大嘴巴喘气,或者喝口水、抹点风油精什么的,几分钟后再周而复始。用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总算艰难“推”开了“大天门”。透过门缝看对面素日令人惊叹的“千丈崖”,它仿佛只是圩区的一个小丘陵,由此可见“大天门”的不凡气势!“大天门”一上一下大约要爬1500级阶梯,伫立门间,明显感到朝南一边吹的是和煦的春风,而朝北的一边却是秋风肃杀乃至寒气逼人——千米之上一脚跨两季的奇迹,显示出大自然的威力不可逆转!
翻过“大天门”,再途径充满浪漫色彩的“鹊桥”,以及令人望而生畏的“奇谷天梯”,基本上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松林和陡峭的下山小路了。“上山容易下山难”,是说上山时体力几乎消耗殆尽,下山却不时还要用脚趾暗暗止步“刹车”,腿肚子颤抖往往不可避免。东关景区没有饭店宾馆,没有索道、人力轿子。要歇息,只能倚岩石傍树身;吃的喝的,也一律自带。
最能体现东关“野性”的是,攀上千米之上“大天门”的顶端,远眺薄云下似一条弯带子的长江之后,躺在仅几米宽的“席梦思”上,以花岗岩为枕,任和风轻拂按摩,享受天然日光浴,静静看“山气”与“夕阳”结缘,看飞鸟悠然盘旋又悄然落入崖尖安乐窝中。此时此刻,对旅游佳境“真意”的感悟,仿佛也像陶渊明那样“欲辨已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