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辖16个乡镇和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人口58万,县域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县情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潜山是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潜山。县城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代达官名流、文人学士,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均曾在潜山为官或揽胜,留下了许多美妙传世的诗文。潜山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是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的生长地,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和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等一大批文化名流。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一处是距今有5000多年的薛家岗文化遗址,一处是存有王安石、苏东坡等历代文人诗词石刻逾300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建寺1500多年的三祖寺系禅宗三祖祖庭,是中国禅宗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佛教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 二是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潜山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安徽省十大中药材基地县。境内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12种、珍稀动物26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达957种。舒席、雪湖贡藕、石耳、茶叶、瓜蒌籽等名优特产闻名遐迩。花岗石、瓷土、铁精砂、金红石、水能等蕴藏量十分丰富。境内的天柱山是安徽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三大名山之一,先后被认定为“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目前天柱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国内总分第一,即将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检查验收。 三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潜山不仅是一方文化的厚土,一方旅游的胜地,也是一方蕴含潜力、充满希望的热土。沪渝、济广两条高速和合九铁路贯穿县境,105、318两条国道在境内交错,县城濒临长江黄金水道,距周边合肥、南京、武汉、南昌四大省会城市均在3小时车程以内,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县除拥有优质粮油、茶桑、瓜蒌等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外,工业和第三产业也有很好的基础,外向型经济日趋活跃。2002年11月设立的省级潜山经济开发区、2011年1月批准筹建的省级潜山源潭经济开发区、2008年11月设立的省级天柱山旅游度假区,以及黄铺、余井、梅城等乡镇工业聚集区,是我县工业和三产发展的主平台。省级潜山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已引进100多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入区发展,形成机电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制刷、农产品及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当前,我县正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机遇,争取扩区40平方公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配套示范区和跨河联动发展的城市产业新区。省级潜山源潭经济开发区前身是我县2003年启动建设的第一个乡镇民营经济园区,今年元月份省政府正式批复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近期规划建设面积7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已形成以制刷、制香、塑编、服装等为主的优势产业,2009年被中国日杂用品协会授予“中国刷业基地”称号。省级天柱山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计划建设古皖文化展演、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综合服务、游客换乘中心四大板块,起步区三条骨干路网已基本建成,先期入区的天柱第一城、皖镇民俗风情园两个大项目已建成运营,温泉度假中心正在建设,雨润国际商务旅游度假中心、皖文化园项目即将签约。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积极抢抓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和城镇化四大主战略,牢牢把握改革创新、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四大主抓手,突出工业产业、特色农业、旅游升级、城市建设、民生改善五大主攻点,奋力追赶跨越、加速崛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正向着风景区、开发区和度假区“多区并举”、工业与旅游“两翼齐飞”的跨越发展格局加速迈进。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88亿元,同比增长14.6%;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51亿元,增长41.23%;工业总产值85亿元,增长55.8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3亿元,增长2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6亿元,增长20.8%。今年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增长31.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7亿元,增长68.51%;工业增加值5.65亿元,增长3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亿元,增长5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增长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