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44|回复: 4

山谷流泉两方摩崖石刻小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4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中,有一方宋代“题三祖寺”的楷书石刻,引人注目。全文为:“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全诗八句,朗朗上口,追溯了三祖禅寺的悠久历史,描绘了山谷流泉的自然景观,三祖寺、觉寂塔、山谷古洞、青牛奇石,九井西风、树木森森,流水潺潺,尽入诗中。结句“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更是不同凡响。毫无疑问,这首咏景怀古诗,在几百方山谷流泉诗刻中,是上乘之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块诗刻的刻石时间是“绍熙二年十月”(公元1191年),署名“历阳张同之”。张同之(1147~1196),字野夫,宋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人。以显学致仕,恩授承务郎,监平江府粮科院,迁承奉郎、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迁承事郎、宣义郎、宣教郎,改太府寺丞,迁通直郎、司农寺丞,擢知滁州。创缮戌兵营寨赏,特授承议郎,知舒州,除淮西提举兼权转运判官,提点江淮湖北铁冶铸钱公事,迁朝奉郎。后奏请朝上,回祖籍侍奉生母李氏。庆元元年七月,因淮西大饥,又特授朝请郎,再任直秘阁,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庆元二年三月病卒于官舍,享年四十九岁。作者曾“知舒州”,可以推断,这幅石刻是他44岁时在舒州(今潜山)所题留。
          张同之的父亲张孝祥为南宋著名词人,系唐代诗人张籍七世孙,少时家贫,勤奋攻读。绍兴二十四年(1154),23岁的张孝祥与秦桧之孙秦埙一起参加庭试,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但在决定新科进士名次的问题上,主考官汤思退慑于权重朝野的大奸臣秦桧的权势,于是与秦桧沆瀣一气,定秦桧之孙秦埙为第一,张孝祥排名第二。殿试时,宋高宗赵构认为秦埙的策对都是秦桧经常说的那一套,毫无新意,而张孝祥才华横溢的万言答卷,“议论雅正,词翰爽美”,钦定头名状元,秦埙降为第三,成了探花。同榜的进士还有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等。
         张孝祥皇榜高中,深为秦桧所嫉妒。当时秦桧的姻亲曹泳意招张为婿,“揖孝祥于朝,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秦桧自然感到面子上过不去,加之张孝祥年轻气盛,及第入仕后上疏为岳飞辩冤,给秦桧以口实,遂使人诬陷其父张祁和张浚、胡寅等人谋反,将他们下狱,张孝祥也因此受牵连,次年秦桧死,张重新复官,平步青云,直至权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近臣。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正宗的煌煌《宋史》中,“张孝祥传”却没有记载他的后裔,当然也没有说张同之是他的儿子。要破解这其中的隐情,还得从张孝祥的初恋说起。
        原来,在金兵南下,张孝祥15岁时,曾与一位李姓少女相爱同居,一年后育有一子,即张同之。这对少年情侣,或许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许是门不当户不对,一直未被家族所宽容所承认所接受。在张孝祥进京赶考“政审”时,他的“婚姻状况”一栏中,一定是填着“未婚”。“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张孝祥·《念奴娇》)张孝祥中状元后,深知“欺君”的后果,不得不含悲忍泪将李氏母子送回原籍枞阳浮山,另娶仲舅之女时氏为妻。李氏含辛茹苦,抚育幼子,后在浮山修道出家,孑然一身,凄然而终,就是后来的张家族谱中也没有将她的名字收录其中的原因。这样,《宋史》没有记载张同之是张孝祥的儿子,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张同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肯定,他的母亲李氏是一位才女,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同之天资聪颖,发奋攻书,如愿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实现了其父“与予同之”的愿望。从张同之任职的情况看,还是很有政绩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经过了多个岗位锻炼,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1971年3月29日,张同之与夫人章氏合葬墓在南京江浦黄悦岭发现,揭开了张孝祥与第一位妻子李氏的恋情秘密,这个数百年来鲜为人知的爱情悲剧终于大白于天下。
          墓葬发掘的《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刻文19行,满行29字。文中明确记载:“父孝祥,显谟阁直学士、朝奉郎,赠朝散大夫,累赠通议大夫。”还有“言于朝,愿回授本生母李氏,朝廷许之。寻以今上登极,恩迁朝散郎”的话语。这就是说,张同之升了官,按照当时的规定,可以荫封母亲,但其父张孝祥不止一位夫人,封谁呢?于是张同之不失时机地向朝廷申请,荫衔授予自己的生母李氏,得到恩准。这也算是为其母正名了。
           颇具意味的是,距张同之这幅石刻不远的石壁上,还有一幅早于该石刻13年的题名刻。题刻里,与其父张孝祥同朝竞争的对手秦埙也“闪亮登场”。刻文照录于下:“淳熙五祀岁在戊戍,被命假守是邦,以二月乙末朔十六日庚戍,躬趋真源、天祚,朝谒归涂,憩此,新浦江簿程准平叔,偕建康郡开国候秦埙伯和……”文中的程准,字平叔,宋休宁人,诗人,“有文名”,绍熙元年宣教郎知常熟县;淳熙五年迁新浦江簿,假守舒州。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为假守。假守舒州,也就是舒州的代理郡守吧。他“偕”的秦埙,字伯和,时任建康郡开国公。可以肯定,此方石刻是程准“假守舒州”时所留,至于秦埙为何同行,文中没有详述,后人不得而知。我猜想,作为同僚,受程准之邀,来个“公款旅游”,也未可知。
           天柱山,乃生云吐雾、纳霞扬虹之胜境。据北宋张君房著的《云笈七签》二十七卷载,天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神仙聚会之处、逍遥之地和栖息之所。天柱山属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司元洞府就在山中,为司命真君之治所。潜山洞天,天柱福地,历来是古今道教信士向往的地方,许多羽客高士来此修炼学道并得道仙去,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慕名探幽览胜者更是接踵而至。石刻中的“真源”、“天祚”,均坐落在今天的天柱山风景区境内,当年都是香客络绎不绝,极盛一时的道教治所。程准、秦埙他们就是在拜谒了真源宫、天祚宫之后,来到山谷流泉,对这里的林泉之胜,叹为观止,“憩此”留下这幅石刻的。
          还是天柱山这座山,还是石牛古洞这方洞,还是山谷流泉这泓泉,只是时光已经滑落了千年。张孝祥、张同之、秦桧、秦埙等一个个人物都已经飘然而去,隐入历史的书页中了。面对这一方方石刻,“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有“流水青山不改迁”。

发表于 2011-6-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柱山,乃生云吐雾、纳霞扬虹之胜境
发表于 2011-6-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无数次观摩石牛古洞石刻,敬佩先人处世之道!
发表于 2011-6-5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22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1-23 12:13 , Processed in 0.078317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