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山 乡 茶 曲 作者:徐佳文 序 曲 这里,云雾缭绕,烟雨朦胧,孕育神奇,时而一览众山,青山碧野,时而云山雾海,人间仙境。 这里,生长着一种仙草,文人曰之茗,百姓称为茶,官家谓其岁贡,绿汤入口,百叹人生,回味无穷。 这里,有一群人,善种茶,毕生制茶,视茶叶为己出,视茶叶为知音,甚至把自己当做茶叶,在世间的滚烫的开水中,上上下下,低声浅吟:随君沉浮。 这里,古为南岳天柱山脚下,大别山南麓,今在潜山县城西北,地名塔畈,茶名彭河,享誉海内。 嫩芽初上堪摘时 彭河人家采茶忙 寒食清明,谷雨时节,明前茶和二春茶都是茶茗中的上品,彭河茶叶产区地处长江北岸,鲜芽生长略迟于江南茶,这里平均海拔900米,平均温度16.5℃,常年湿度在85%,极适宜茶叶生长,这里种茶、产茶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史书有云:“彭河土产开火茶,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 正在当下,早上东方肚白,茶农家里便炊烟袅袅,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朝霞初起,姑娘们便踏着晨露,轻歌一路来到茶山。她们穿梭于茶树之间,像鱼儿游在清溪,又像蝴蝶串于花丛。素布竹筐,葱白兰指,如小鸡啄米,又如钢琴弹奏。嫩绿的鲜叶就在山上装入箩筐,挑下山去,运往作坊。曾经有位文艺工作者正是看到塔畈山里的姑娘采茶的情形,深受感动,自己编曲编排了一支《采茶舞》,好评如潮。 彭河这里的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茶山,家家种茶,家家采茶,茶叶产业也成为了这里的支柱产业,农民靠茶叶收入致了富,改善了生活,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笑容上。 采焙细选不省工 一芽一叶总关情 彭河茶叶之所以外形俊朗,形态可人,香飘四溢,关键在于独特的手工技法,离不开制茶工艺的考究,离不开制茶人诚信做茶,不省工,不省力。经过几代制茶人技艺和业德的传承,如今的彭河茶叶无论从品质、品味上,还是从口碑、口德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名优茶的制作,从选材配料到加工程序上,更是要求精益求精,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头肥壮、匀齐、多毫、节间短,色泽黄绿。经杀青、做形、提毫、烘焙、精选等工艺精致而成。“剑毫”、“仙芽”、“全芽”,都是彭河的制茶人炉火纯青技艺的代表作。 外形扁平挺直似剑,色翠匀齐毫显,兰香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可以这样说,每一片仙叶的制成,都是制茶每一道工序严格讲究的结果,也是几代彭河制茶人研发的心血结晶。 数缕醇香捧与君 甜了友谊醉了心 茶为国饮,国人爱喝茶,爱品茶,更爱论茶。对茶的痴迷,可以是达官显贵,可以是市井草根,同样这里的彭河制茶人也沉醉于这几片水中绽放的叶子。 在彭河制茶的世界中,不乏有几位可圈可点的传奇人物,这里不得不提起他们的名字:“江成生、汪明水、王炳先、汪贵应……”,一般人看来,他们只是普通的卖茶人,却不知道他们的背后有着对家乡热土的眷恋,有着对茶叶的挚爱。 他们不做龙头,却发展基地,推广种茶技术,带着群众致富; 他们出身乡野,却以茶会友,以诚待人,结交政坛精英、商界名流; 他们淡泊名利,却身价斐然,拿奖无数,光环四射。 胸怀绿野,山水成诗,正是有着这群爱茶、爱彭河的制茶人的坚守与执着,正是有着各界人士对彭河茶叶的钟爱和支持,才有今天海内驰名的彭河茶叶。是茶叶打开了外界与彭河的友谊之门,是茶叶让都市人可以忘记一时烦恼,寄情山水,醉心绿野。 尾 声 茶叶是塔畈乡的名片,也是潜山县的名片,当地的党委政府深感茶叶是个富民惠民的产业,必须打好这张致富牌,党政一班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着眼,从加大新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高山有机茶生产、培育龙头和做大基地规模入手,以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三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让茶叶成为山乡农民奔小康的音符,谱写一曲和谐的新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