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289|回复: 23

胭脂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4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家旁边有个胭脂井,可是那也就是那么一口古老破旧的破井。。。
    坛里有几多人知道胭脂井啊?小时侯经常听大人讲历史事件,就有关于胭脂井的,可是说的都不是很全,有谁知道关于胭脂井的完全历史事件啊?
发表于 2011-4-1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言者 于 2011-4-14 20:44 编辑

坛内“潜山历史人文里”有啊,郑炎贵老师对潜山历史是颇有研究的,可请教老先生。
发表于 2011-4-1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来潜山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去看过,但是上次,我家小妹带我去看了,也就那样,但意义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虎宝宝 的帖子

这个理解理解。。。
发表于 2011-4-15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你脸上粉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篮下魔术师 的帖子

我从来不抹粉的好不好。。。俗。。。
发表于 2011-4-15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为啥~   哥哥很喜欢“胭脂”这个词~
发表于 2011-4-2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关系,作为潜山文博工作者,普及文物知识,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
发表于 2011-4-2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潜山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城(潜山)。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传说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是此间留下的遗物遗迹被发现甚少。潜山县博物馆内就收藏一块清光绪年间记录有关修复三国时期胭脂井的石碑,此碑外表平淡无奇,特别是在地表文物众多的潜山大地并没有任何特色,但是仔细阅读碑文后,不仅对研究三国时期的潜山人文地表和印证传说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就前人对于历史问题的考证以及当时政府对于文物古迹保护修缮的力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

一、形制及年代、作者考

此碑为汉白玉质地。高52厘米,宽89厘米,厚12厘米,阴刻全文楷体25列,共计472字,全碑文如下(图片附后):
碑记为光绪年间中宪大夫知潜山县事陈慎容撰文,由邑举人拣选知县葛南书丹。葛南在程绍颐先生编撰的《安庆历代名人》一书有记载:“葛南,字谔生,又字三乐。潜山人,光绪元年举人,挑选训导,改庐江。著《重订历代君臣歌》、《风尘锁语》一卷、《续语》一卷”。
清代有阶官制度,阶官以定班位,职事官以定职守。阶官对应着职事官,每一名官员既有阶官之品级也有职事官的官位,阶官和职事官有同级的,也有不同级的⑴,此碑记撰者陈慎容就是官、阶不同级。陈县事乃中宪大夫,为清朝正四品文阶官⑵,而其实职官位只为七品的知县,这种高品的阶官来执行低品的县令职务就写作“知某某县事”⑶。这里的邑举人拣选知县葛南是特派大臣拣选出来的举人。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清初制度规定凡举人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称为拣选。因为后来人数众多,到乾隆时拣选仅成虚名,此后本省官员不够,可要求在候补人员中挑选若干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这样看来葛南确实在候补人员中属于拔尖人物,由他来书丹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二、关于胭脂井、乔公墓、广教寺、秀英亭

明代庐陵人罗庄留有一首《潜山古风》,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记载了“潜阳十景”:舒王夜月、乔公故址、吴塘晓渡、诗崖漱玉、酒岛流霞、山谷流泉、石牛古洞、九井西风、天柱晴雪、丹灶苍烟。清诗人陈昌国的一首《题潜山十景》也将它们写的形象生动,余味悠长。然而累月经年,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也只留下了半数的景色继续恪守着“潜阳十景”的名头。碑记中记载的陈知县所游玩的乔公墓就是在“潜阳十景”之一的“乔公故址”内。根据《天柱山史话》记载“乔公故址内溪水环绕,松竹繁茂,相传汉末乔公避居于此,其故宅后改建为广教寺,寺旁有乔公墓、胭脂井”。
有关于乔公墓的方位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县城北麓坐落在彰法山的潜山县博物馆向北200米处,第二说是在潜山县城东北方向原广教寺后,梅城镇农场内。这两种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说是在博物馆以北大主要根据博物馆以北原来是有一处大的坟塚,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座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前临潜水,百米之外还有座高5米、围20米的祭台,墓地位置十分讲究。并且墓前有神道,神道旁有神兽和翁仲数对,村民们在1958年修幸福河渠时将神道挖断,神兽和翁仲推到至河里, 1994年将它们运至博物馆内⑷。乔公的故事在潜山民间家喻户晓,因此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座大塚就是乔公墓。说是在原广教寺后的主要是依据已发掘出来的胭脂井和史料记载配合。从碑记中“披图史,得乔公墓于彰法山之麓”来看,陈知县是翻阅了史料记载,才得知乔公墓方位,陈县事来到位于彰法山之麓的广教寺,通过僧人指引看到“后汉乔公墓”碑及胭脂井。潜山县1976年农田改造时,广教寺及四周山丘全部夷为平地,致使当时地表文物荡然无存,让如今的人们甚至怀疑他们的存在。但根据潜山县梅城镇广播站刘友良先生介绍,1976年他参加广教寺附近的农田改造及东关河兴修工程时,发现广教寺后的岗峦上确有一坟塚,前立有汉白玉碑,文曰“后汉乔公墓”,此碑1976年被抬至潜山县东关河永丰闸内⑸。更重要的是潜山的文物考古部门在1995年通过调查勘探发掘出了胭脂古井,此举对其地址判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地址家父早在2001年就曾撰文对其作以详细考证⑹,此间不再赘述。因此无论从地名变迁和历史实物资料都足以证明乔公墓及故址胜地就在原城东的广教寺故址附近。学生也曾探访此地,自1976年被开垦后至今依见小溪潺潺,禾苗碧碧,可见当年景观的确鲜见。
至于潜山县博物馆以北有神道的坟塚,从墓上建筑来看形制比较高。运至博物馆内原墓前的一对神兽和一对翁仲遭到严重的破坏,一只翁仲残高144厘米,背剑,手持朝笏,颈部留有一孔,头部不是整体雕塑,定是后来插接上时所留下的,另一只躯体只剩下1/4。一对神兽均无首,神兽残长94厘米,残高54厘米,体态丰腴饱满,跪卧姿。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墓前石刻群是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墓,晚至清朝都有,年代跨越大,此石像反映其细节的部分均遭到破坏,且体型偏小,因此仅从石像辨别具体年代比较困难。《潜山县志》载“唐霍国公柴绍墓,相传在太平山”,“韩刺史墓在太平山,未详”,据《县志》记载县博物馆地带就是旧时的太平山,因其范围较大,史料记载模糊,要对此坟冢考证还是颇有难度,如今这里也是绿野覆盖,松树成林了。
发表于 2011-4-2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先没有的,九十年代年由潜山文博部门发掘,现在是县保单位!胭脂井上有亭,县博物馆藏有碑记。全文为:
“光绪七年辛巳秋八月重修胭脂井亭记
予尹潜阳幸民驯易治时习其风土人情亦既熟之
复之矣今年禾稼有秋簿领间暇披图史得乔公墓
于彰法山之麓策骑往游出郭北阡陌交横溪流纡
折行三里许至广教寺山门破落残僧迎门外小憩
禅室供茗饮僧导出寺后绿野平芜荒塚累累辄指
一小阜不封不树曰是墓矣碣石题后汉乔公墓粤
稽乔元汉光和元年迁太尉二年以疾罢避地於潜
卒葬此历有防护乃乱后荒凉有如是耶汉书乔元
传字公祖梁国睢阳人魏志曹公军谯遗使以一太
牢祀墓墓似在睢阳何又葬此然则乔公或竟别是
一人耶抑或即元琐尾流离迁徙来潜耶迤东南不
数武见眢井井阑石泐认若建康元年二月相传为
二乔梳洗所水恒作胭脂色因号为胭脂井井即乔
公故址后人建亭名秀英黄山谷诗松竹二乔宅雪
云三祖山是也按二乔为太尉女皆国色一统志亦
谓是元之女似非无据固不能谓二乔定是元女亦
不能谓二乔必非元女正不必考其乡里定为何处
今井废亭圮流览古今不禁沧桑之感是以重为浚
治瀹井及泉井之上仍覆以亭颜其额为秀英沿古
迹也偶与二三父老憩於亭汲於井井泉犹带浅红
色古称胭脂井有自来矣亭既成爰为之记
诰授中宪大夫知潜山县事岭南陈慎容涵川氏撰
邑举人拣选知县葛南谔生氏书丹
后学葛苑敬”
有关胭脂井和秀英亭、广教寺和乔公墓,还有大小乔的介绍,已有论文发表在《安徽文博》第六期上!如有兴趣可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2-24 01:31 , Processed in 0.07439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