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南州古岳 于 2010-12-29 01:45 编辑
回眸“十一五”:文化潜山 足音铿锵
看点1: 潜山县文广局继第一批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办公楼竣工验收后,第二批4个乡镇站办公楼工程又于12月20日前完成公开招投标程序,月底就将全面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看点2:自本月中旬起,潜山县文广局2010“温暖之冬”文化下乡免费送戏活动相继在水吼、官庄等偏远山区拉开序幕,给全县16个乡镇共40多万农村群众带来了暖心和开心的艺术大餐。
看点3: 迎着虎年之冬的第一场瑞雪,近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文化社区”的梅城镇大园社区的30多名文艺爱好者纷纷走进文化室赶排新节目,为“大园之春”春节文化活动作准备。
看点4: 继天柱人家“黄梅阁”成功问鼎群众文化和旅游文化之后,潜山油坝乡农民汪建成领衔创办的黄梅戏艺术馆和天柱山皖镇七仙女艺术团等民营演艺团体先后闪亮登场,活跃于城乡的大街小巷和各景区景点。
看点5: 随着潜山文化(新闻出版)和广电事业的资源整合,一系列关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正在敲定和铺开,并被作为潜山文广系统创优争先的目标和载体,与深化全县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有序推进。
“十一五”以来,潜山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强县”首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注重以人为本,把保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指导和支持县文化主管部门着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人才支撑”的发展战略,使一度沉寂的文化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一个个“文化惠民”的可喜成果,为“和谐潜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和创新推动。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突破
面对一度陷入“锅底”的被动文化局面,潜山县文化主管部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5000万元,先后重建和维修了黄柏、余井、源潭等6个乡镇濒临坍塌的文化站破旧站房,全面改造和整修了风雨飘摇五十年的潜山县剧场,对支离破碎的原县文化馆、图书馆实施整体修缮和装潢,使城区公共文化场所和办公场地脱胎换骨、面貌一新。扩建和新增了县博物馆展厅、功能区、停车场和通往馆区的旅游参观道路,对岌岌可危的古皖文化标志性古建筑太平塔成功实施科学保护和修葺,首次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潜山“县级支中心”并按期投入使用,先后两批在4个山区乡镇创建和实施了“杜鹃花”文化富民工程,影响和带动了当地多经生产的迅猛发展。投资一千多万元建成的县城广电中心大楼和全面实施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让数十万城乡人民纷纷告别“雪花屏”和单调节目,真正过上了“人在家中坐,能知天下事”的神奇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至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办公楼,100多个“农家书屋”和50多个社区、农村文化室、文化户。 总投资达16亿元、规划面积1600亩的“皖文化园”项目建设也正在紧张有序的运作之中。
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艺创作亮点纷呈
连续五年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县专业文艺团体和近10个民营剧团共为城乡居民演出1300多场,观众达800万人次。每年精心组织“千盏花灯进城区、龙灯、狮灯舞乡里,露天广场天天演”活动。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已在16个乡镇、165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放映红色经典故事片、教育片和科普片3962场,惠及群众85万人次。先后首次成功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潜山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图片展”、全民健身展示会、书法美术作品展和《庆祝国庆六十周年——放歌潜山》大型文艺调演。县电视台连续播放了“30年发展成果”系列专题片,县博物馆和展览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县图书馆开设了多媒体学习室,全县32个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分别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继“十一五”开局之年,潜山县原创现代小戏《天柱轿夫》入选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后,由该县剧作者创作的大型清装黄梅戏《槐树谣》,先后获得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金梅花奖”和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央视11套戏曲频道也在黄金时段全场景播放了这一新编剧目。全县业余作者深入生活,笔耕不辍,分别创作出版了《天柱之歌》MTV、剧本《仙女河边》、小戏《送礼》和《爸爸回家吧》,以及潜山诗联《诗歌》系列、《潜阳风采》报告文学集、《潜山原创歌曲选》和散文随笔《一得集》、《明白就好》等,继潜山7名作者的作品收入《安庆60年文学精品集》后,县文化馆汪小平美术作品被编入《新中国美术家选集》。在先进文化引领下,潜山网络社区积极组织论坛网友开展绿色环保低碳游和志愿者活动,还首次试拍电视短剧《爱在深秋》。
“非遗”挖掘和文物保护成效卓著
首次成立“潜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挖掘和整理出古皖文化精粹潜山桑皮纸制作技艺、京剧母体艺术“潜山弹腔”、爱情经典孔雀东南飞传说以及舒席、陶瓷和民间舞蹈十二月花神等,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一项、省级7项、市级7项、县级23项,有19位农民荣幸成为省市级“非遗”动态传承人。县文物局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2处,复查225处,完善和落实保护措施17处。争取和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对龙潭乡万涧古戏楼、水吼天柱村“林氏祠堂”等文保单位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另有“薛家岗遗址保护”、“张恨水文化园”等4个建设项目已列入省“861”计划。其古皖文化考古发掘更是成果丰硕,先后于2010年六、七月份在余井镇一家祠堂的老屋照壁上,首次发现40块300年前的画像砖,在潜河旅游漂流航道中上游境内首次发现重达千斤左右的宋代镇河、祭祀之宝铁牛和铁猪。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相继通过“保稳定、促和谐”和“歌舞娱乐场所专项整治”、“网吧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净化城乡娱乐环境,坚持实施校园周边环境的常态管理,切实加大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的查处力度,收缴和销毁盗版光盘、盗版书刊、盗版教辅读物共计1.2万张(册)。同时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和设立举报信箱,从而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和执法公正。通过转换机制和文化招商,潜山文化产业从无到有、活力迸发。“十一五”期间,先后有8家民营文化企业落户潜山,现有文化经营单位320多家,从业人员接近4000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让文化回归百姓”、“让文化造福民生”,是古皖文化发祥地——潜山文化奋力前行的最强音。 (原载安徽文化网 作者:徐 海)
(祝各位亲爱的坛友元旦快乐!新年更上一层楼! 以下配发了19张图片,如果您关注本文时看不见图片的正常显示,这可能与没有登录您的注册名有关 :handshake)
图为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于2009年5月视察潜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图片:县图书馆)
图为县文广局局长葛立平(左)等在近期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期间实地调研村落文化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图为文广局领导出席天柱山旅游宣传工作会议
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图为我县部分文学、新闻、摄影作者参加天柱山旅游宣传工作会议
图为潜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业务培训班授课现场(该图片由图书馆提供)
图为2009“放歌潜山”全县文艺调演演出现场
一线采访,服务发展。 图为潜山县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水吼景区录制视频外宣节目(该图由景区提供
图为潜山网络社区代表在天柱山旅游宣传工作会议上作网络宣传文化交流发言
社区文化,异彩纷呈。图为潜山女子健美舞
“非遗”传承,动态保护。图为潜山山区乡镇农民表演的传统剧目“划龙船”
网络文化,时尚健康。 图为潜山论坛网友自创自演自拍的首部电视艺术短片《爱在深秋》
农家书屋,墨香村庄。图为潜山乡村农民在建在家门口的书屋里找寻自己喜爱的“精神食粮”
民俗文化,舞动城乡 (该图来自天柱山外宣资料库)
文化演艺,情漫乡村。 图为皖镇艺术团演员在旅游景区的节庆文化活动中大显身手
古皖文化,绮丽多姿。图为2010年天柱山潜河旅游漂流航道中首次出土的祭河之宝:宋代铁牛和铁猪 (该图来自潜山新闻网)
天柱山潜河旅游漂流航道下游今年首次出土的宋代祭河之宝:铁猪
节庆文化,闹热景区。图为首届白马潭漂流泼水节期间城乡嘉宾自发举办的篝火晚会
图为旅游景区举办的群众性拔河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