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066|回复: 7

道教何时传入天柱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天柱山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历程,更在于它为道教做出的巨大贡献。在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天柱山称作“潜山洞”,并列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司命真君的洞府,全国五镇中的“中镇”。

  据《三国志》载,汉朝末年(公元109年)著名方士左慈戏弄曹操并被驱赶后,回到家乡天柱山隐居修炼,修得正果。今仍保留有左慈炼丹房、炼丹台等遗址。东汉著名方士葛洪亦在此长期活动,并创造了丹鼎派这一道教派别。此是天柱山道教的开教时期。

  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云游方士白鹤道人在白鹤岗结庐修炼,到了唐宋时期,兴建道观就有司命真君洞、天祚宫、灵仙观、真源万寿宫等新旧道观3600多间,道士达3000之众,道风大振。后由于战事连绵,众多道观毁于兵火,道教逐渐转入民间,延续至今。












发表于 2010-12-11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柱山下有黑虎、赵公岭等地名,曾与徐而缓先生聊过此事,似与财神赵公明有关。待考。
发表于 2010-12-1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名山——天柱山 
徐而缓

一、道教名山天柱山·南岳·神秘的“司命之神”山,是圣贤祖先发祥之地,是中国神话之源。先秦最早的典籍《山海经》,就反映了我国先民崇拜山岳的观念。有人甚至认为:“山,是中国古代巫师的天梯或天柱”。
所以,中国有一座山,干脆就叫“天柱山”。它雄立于“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国”的安徽省安庆市境内。

——天柱山为什么叫“天柱山”呢?

中国古代就有“四极八荒”、“四极八方”之说。与之对应的是“五洲”、“八维”,然后才孽生出“四海”、“五洲”、“九州”、“神州”这些词。与“四极八荒”有关的是八根柱子,分别立在“八荒”上,犹恐不足,再在中部洲上立起一根,号为“中天一柱”——合为9根柱子。有了这9根天柱,天地之间“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有了天地之分。由此可见,天柱之于世界是多么重要。

“天柱”一词,源于《列子·汤问篇》: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缺,断鳌之四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战争,说到底,是信仰之争,是“道教”与“火神教”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火神”共工,带领他的部队,打到了江北天柱山,但终于打不过颛顼皇帝,自杀于“天柱”:“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这场战争,以道教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以后,道教在天柱山一带生根发芽,并最终孕育了老子、庄子。火神共工被平定之后,天,是被女娲氏补好了;天柱,有没有被修好呢?
这,您得亲自到天柱山去看一看。
千百年来,“百家姓”区分天下百姓,让天下人各归其宗;千百年来,天下名山,因信奉不同,也是各有所归。
天下名山有许多都信奉“佛教”,如: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天下名山有许多都信奉道教,如:东岳泰山[玉皇大帝和碧霞元君(当地人称为“泰山老奶奶”)]、西岳华山(华山圣母)、南岳衡山(魏华存魏夫人)、北岳恒山(真武大帝)、中岳嵩山(后土玄天大圣后)等。
——那么,天柱山是姓“佛”,还是姓“道”呢?
我看,天柱山姓“道”。 为什么说天柱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呢?
因为,道教是中国的国教。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位忝五岳,封为“南岳”。而五岳,都姓“道”,都是道教名山。走遍中国,您会发现,五岳中,没有一座山属于佛教。
——那位肯定会说了:“湖南衡山才是南岳嘛!”
是啊。但翻翻历史,您会发现:只有隋朝开皇九年,“诏定衡山为南岳”,其它时候,南岳均指天柱山。
首先,“五岳真形图”中的“南岳”,系指天柱山。
西王母、穆天子时期的“五岳真形图”,应该是天下最早的地图了。穆天子因是图而巡视天下,汉武帝因是图而封禅五岳——
(前蜀)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提到了“五岳真形图”,也提到了“天柱”:“…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昨青城诸仙就吾请求,今当过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岂汝秽质所宜佩乎!今且与汝灵光生经,可以通神劝志也。’”帝叩头请求不已,王母曰:‘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海河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植王岳而拟诸镇辅,贵昆陵以含灵仙,尊蓬山以馆真人……’”夫人语帝曰:“阿母今以琼笈珠韫发紫台之文赐汝,八会之书五岳真形,可谓至珍且贵,上帝之玄观矣。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见此文矣…”
按照“五岳真形图”上的说法:“南岳如飞”——指潜山、天柱山、霍山三座山像一只完整的大鸟,天柱山、霍山如同潜山的一双翅膀。
试问:湖南衡山以哪两座山为“翅膀”?有人说以江南天柱山、霍山,为湖南衡山的副岳,为其两翼。试问:安徽、湖南,相距千里之遥,没有飞机,我们的古人怎么可能去俯瞰人间,将湖南衡山与江南天柱山、霍山,合看成一只“鸟儿”呢?
而潜山、天柱山、霍山,三山并举,距离很近,被“俯察地理”的古人,附会成了一只大鸟。古人以天柱山、霍山为南岳潜山之副岳,并将它们意会成了潜山的翅膀——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南岳如飞”。
我曾乘车,在大别山穿行,到过天柱山、霍山。如果以天柱峰(即潜山)为鸟喙,以霍山、天柱山为鸟之左、右翼,我们还真可以画出一只“鸟儿”。
历史上的“天柱山、潜山、灊山、皖山、霍山、衡山、江南衡山、南岳山”——原系一山,均指天柱山——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元封五年冬,帝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读史方舆纪要》之“灊山”条目说:“灊山县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旧《志》: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叠嶂,为长淮之捍蔽,说者皆以灊、皖、天柱为三山,其实非也。盖以形言之,则曰灊山,谓远近山势皆灊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或又谓山南为皖,山北为潜,雪山盘其东,霍山屏其西。皆即一山而强为之说耳。《图经》:灊山高七千有二十丈,广二百五十里,周五百里,道家以为第十四洞天,有峰二十二、岭八、崖五、岩十二、原四、洞十、台四、池三,其瑰奇秀丽,不可殚纪。《汉·郊祀志》: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又《尔雅》:霍即天柱山,灊水所经。山或以邑名,或以水名,《志》亦谓之灊岳也。”
《读史方舆纪要》之“霍山”条目说:“霍山,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文帝分淮南地立衡山国,以此山名也。《洞天记》:黄帝封五岳,南岳衡山最远,以灊岳副之,舜南巡狩至南岳,即霍山也。汉武帝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于此。后汉建安四年,袁术饥困,乃烧寿春宫室,奔其部曲陈简等于潜,为简等所拒。五年,庐江盗梅乾等寇江淮,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乾等遁灊之天柱山,张辽等击斩之。晋义熙十一年,霍山崩。《水经注》:梁立霍州,治灊之天柱山。隋开皇九年,诏定衡山为南岳,而废霍山为名山。《唐六典》:江南道名山之一,曰霍山是也。贞元十四年,淮西帅吴少诚,遣兵掠寿州霍山,杀镇遏使谢祥,侵地五十里,置兵镇守。长庆四年,霍山山水暴出为民患。《志》云:山顶有天池,北有龙湫,南有风洞,旁有试心崖,其峰高千一百三十丈。”
《尔雅》释山·第十一明确指出:“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大山宫小山,霍……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中也说:“江南山谷之闲,多诸毒恶,辟之有道乎?”抱朴子答曰:“中州高原,土气清和,上国名山,了无此辈。今吴楚之野,暑湿郁蒸,虽衡霍正岳,犹多毒蛊也。”
《汉书·郊祀志》更是明确记载:“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刘询下诏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潜山、西岳华山及北岳恒山为五岳。祀东岳于博。”
[——注:此条为我首次发现,包括乌以风《天柱山志》上也没有这一条。以后编《潜山县志》需补上此条。]
——这儿的“潜山”,即今“天柱山”,所以,天柱山为“南岳”,不容置疑。
《后汉书·马援传》载:“初,卷人维汜,訞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
——请注意,这段文字,将“皖城”、“南岳”并举,它既证明了天柱山是“皖山”,也帮我们证明了天柱山是“南岳”。李广“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是因为事发地为“南岳”。否则其自称“南岳大师”,会成为时人的笑谈。
《宋书》上有这么一段话:“…贼臣桓玄,怙宠肆逆,乃摧倾华霍,倒拔嵩岱,五岳既夷,六地易所…”
这里的“华”、“霍”,系指西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可见,宋朝天柱山依然为“南岳”。
据《潜山县志》(民国版)记载:
“(天柱山)五岳祠——在真源宫左,汉武帝建,祀泰、嵩、恒、华及潜。至明时寮亭犹存,明末寇焚。”
中国名山,凡宋代以前建有“五岳祠”的,均位忝“五岳”,这应该算是一种常识。《潜山县志》(民国版)之所以这么说,是有所本的。另外,在旅游业并不发达、经济利益并不互相冲突的民国年间,志书如此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以上历史文献足以证明:天柱山是五岳中的“南岳”。
民国版的《潜山县志》里,有这样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字,但它被我们的“皖文化”、“舒州文化”、“皖江文化”、“天柱山文化”研究者们,忽略了很多年。这段文字应该被重视。它是我们揭开天柱山为什么是正儿八经的“南岳”、为什么是一座“道教名山”、宋朝“皇山”的金钥匙。摘录如下:
(天柱山)司命真君祠——在真源宫内。唐开元十九年,明皇因白鹿现,遂于其地建祠。大历八年立碑,阳璹为文曰:“司命,天官也。总真仙之俦,载生灵修短,掌鬼录名籍。哮聚怪异,出入无间,五岳六曹,悉皆取则。地官从事领天下之版图。顷玄宗御宇,大庇生人,犹虞疾疫天伤以致享也。”按《仙经记录》:“司命洞府在天柱山”。……真君设像,使者俨侍。……每年春正月,秋七月,二时致祭,以祈求福。是月也,笼灯焜煌灵燎原,炉火烟绕若起雾。邦伯展礼,黄冠侑祭,步虚清磐,声闻于天。或甘露洒空,霞光绕栋,白鹤下舞,绛节来仪,未尝超级大国此应。……而洞府真君,掌冥东岭,立祠岁久,应见为多,不有序记,事将湮没,辄书其事,传之无穷。铭曰:‘洞府僻兮仙坛清,真君列矣使者并,青牛白鹿有时见,步虚霄磬常时鸣。松森森兮云平,殿沉沉兮化成,大君致享不为已,真君降福绥苍生。’熙宁八年,赐司命冕服。朱公绰作记曰:‘司命天之宗神也。道家者流以为主治于天柱山。然考之《周礼·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说者以司命为文昌宫第四星,或曰上台,又以六宗之数。盖司命之神为列星,下临洞府,以佐天宰制群物,总领真司,灵威变化,孰可窥视。盖尝为三代之所严祀,而不独出于神仙之说也。虽作庙于有唐之中叶,而锡符于神宗之太平,盖天心保佑,本朝受于神明,阴有辅相也。太宗修饰,于灵宫置庙,钦崇于帝号。殿阁瑰丽,典礼隆重,此所以答天意而祈福也。方圣上御成,先烈鼎新,百度毖严,烟祀设醮之仪,率循故事。先是,大帝礼衣,自章帝封禅后一年所献,迄今六十六载,久未改作。……衮衣绣裳,素单龙韠,彩绶玉环,大带革带,青抹绛帛,瑶佩宝剑,朱袜赤舃者,身之章也。……故当缉熙之际,享福履之盛,未尝不严祈报而秩祭祀也。况称司命,典礼所尊,开祥效祉,是以圣朝欠礼焉。惟圣人能昭享于帝,惟天帝能保佑于德,锡以百福,永保无疆。在于清躬,则为康宁,为万寿,黄发秀眉,儿齿台背,及于天下,则为休征,为丰年,庆云景风,甘露醴泉,致神宗丕丕,基与潜岳比隆。此微臣之愿也。道正卫黄演,请以奏稿刻之山中,以见经始崇奉之详。拜而系之,用识其事。”
文中提到了“章帝封禅”一事——封禅,需为五岳之尊。所以,天柱山是一座道教名山。
尤其重要的是——上文中提到了“熙宁八年,赐司命冕服”这件事。
“冕服”是一种什么服装呢?什么人才可以穿“冕服”呢?
《中华古今注》中有这样一段话:
“牛亭问:冕者繁露,何也?答曰:假玉而下垂,如露而繁也。《文选》云:衮冕垂旒,所以蔽明;黈纩塞耳,所以闭聪。《尚书》云: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也。所谓天子衮冕之服也。”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之《冕服》
这儿明确指出,只有天子才可以穿“衮冕之服”,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当今一些电影、电视中,偶尔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有人想当皇帝,在家中偷试、偷穿“冕服”,结果被人告发,被斩首,诛九族——在古代,私穿冕服意味着另立朝庭,是明目张胆的造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赐“司命之神”冕服呢?他们为什么允许“司命之神”与自己一样同穿冕服呢?以天柱山作为“司命洞府”的这位神秘的“司命之神”——究竟是谁呢?他为什么就可以穿“冕服”、享受宋朝皇室如此之高的礼遇呢?
——看来,天柱山的这位“司命之神”,身份非常特殊。天柱山,还有许多谜,需要我们去解开。
笔者认为:研究中国文化,必须研究中国道教。研究天柱山,自然也离不开道教文化。沿着这条脉络向前寻找,天柱山的历史上,将会出现一抹彩虹。
二、天柱山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1)天柱山·皇山·冕服与赵玄朗
1918年8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李约瑟博士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
就连“儒教老祖”孔子也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道教,源于生殖崇拜时期,兴起于炎黄二帝中的“黄帝”。经过老子、庄子,立诸文字,才有了系统的道教教义《道德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黄老道”、“方仙道”,即中国早期的道教。这儿的“黄”字,指黄帝。
“仙之概念与黄帝联系,道之概念与老子联系,黄帝飞升者,所以发展殷周时代早已形成以始祖配天的宗教概念。” [潘雨廷·《道教史发微》P23,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天重视登山,入地重视涉水。所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旅游业特别兴旺发达的今天,重新研究、诠释天柱山,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天柱山,不仅是安徽的源头山、皖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地质公园,同时,它还是一座急待开发的“中国道教第一名山”、“中国财神第一山”!
用庄子的话来说,天柱山可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像这样的语言,在那个年代,也只有在天柱山静心修养过的老子、庄子,才能体会得到,并能说得出来。
所以,天柱山与“道”一样,是超越时空、天地万物的根源——最起码,中国道教第一教派、即从天柱山土生土长出来的“混元教派”,是这样认为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信奉的是道教。自古以来,天柱山都是一座道教名山。
——那么,天柱山供奉的是道教里的哪位神仙呢?
乌以风先生在《天柱山志》上说得很清楚,是:九天司命真君,简称“司命”。
——“九天司命真君”何许人也?
引用《天柱山志》上的说法:
“盖司命之神为列星,下临洞府,以佐天宰制群物,总领真司……”
而宋朝徐闳中的《重建真源万寿宫记》里,有这样一段颂词:
“天地奠位,品物流形。融结山河,岳为之尊。
惟兹五岳,作镇中土。潜居其南,为岳之附。
势陵穷旻,根绝绅维。爰开洞府,有神居之。
曰神维何,玉清分职。实为我皇,祖绪所出……
亿兆归仁,方隅大定…龙驾帝服,来临法宫……”
这段颂词明确指出:宋朝的潜山(即天柱山),是“南岳”的“附岳”。而天柱山的主神“九天司命真君”——“实为我皇,祖绪所出”。所以,宋朝的天柱山,供奉的是赵姓皇帝的祖先。而且,这位赵家的先祖,还“龙驾帝服,来临法宫”,成为天柱山“真源万寿宫”的尊神。
这位赵姓先祖、人间天上的“司命之神”,究竟是谁呢?
徐闳中的《重建真源万寿宫记》里,有“熙宁八年,赐司命冕服”的记录,并这样描写穿上冕服后的“司命真君”形象:
“衮衣绣裳,素单龙韠,彩绶玉环,大带革带,
青抹绛帛,瑶佩宝剑,朱袜赤舃者,身之章也。”
经查实,“熙宁八年”为公元1076年,当时在位的是宋神宗皇帝。
也就是说,“赐司命冕服”的是宋神宗皇帝。
《潜山县志》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徽宗政和七年,以真源万寿名宫,御书殿额曰庆基之殿,外建纯嘏殿一所,加赐司命真君冕服,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
结合上面两段文字,我们接收到宋朝人发过来的“两条短消息”:
1、熙宁八年(即公元1076年),宋神宗赐予司命之神“冕服”;
2、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宋徽宗“加赐司命真君冕服”。
——即宋朝历史上,至少有两位皇帝分别赐予“司命之神”冕服。
也就是说:这位神秘的、受宋朝皇帝景仰的“司命之神”,这位“龙驾帝服”降临天柱山“真源万寿宫”的赵姓先祖,只能是北宋年间的某位皇帝。
北宋王朝共有9位皇帝,分别是:
宋太祖(赵匡胤,960—968);
宋太宗(赵匡义或称赵光义,976—995);
宋真宗(赵恒,998—1022);
宋仁宗(赵祯,1023—1056);
宋英宗(1064);
宋神宗(赵琐,1068—1078);
宋哲宗(1086—1098);
宋徽宗(赵佶,1101—1119);
宋钦宗(1126)。
这位被宋神宗、宋徽宗赐予“冕服”的“司命之神”,究竟是指宋朝的哪位皇帝呢?
我们不妨用排除法来“排除”一下。
首先,最早一次赐予“司命之神”冕服的时间为“熙宁八年”,即公元1076年,那年在位的皇帝为宋神宗。
——因此,这个“司命之神”绝对不会是“宋神宗”本身。不仅如此,“宋神宗”也不会给后任皇帝加赐什么“冕服”。所以,按照赐“冕服”的时间,我们首先可以排除以下四位皇帝,不是“司命之神”的人选。这四位皇帝即: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和宋钦宗。
这么一来,以天柱山作为“司命洞府”的这位“司命之神”,只能是“宋太祖——宋神宗”之间的某位皇帝,这其中还不包括“宋神宗”。
——这位被赐予“冕服”的赵姓皇室的祖先,会是谁呢?
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这是哪一位皇帝,但我们已经用“排除法”,正在慢慢接近、并将最终锁定这位神秘的“司命之神”,他究竟是宋神宗以前的哪一位皇帝。
宋朝的徐闳中记录了宋神宗赐予司命之神“司命冕服”一事。宋朝,还有没有类似的记录,可供我们参考呢?
很幸运,本人从《潜山县志》上发现了“朱公绰”这个人。
宋朝的朱公绰,是历史上天柱山名副其实的父母官,曾任“舒州知州”一职。他在舒州有何政绩,我们已经无法查证。但志书上记载,他曾专门为宋神宗替“大帝礼衣”这件事,写过一篇文章,叫《加司命冕服记》!
——也就是说,宋朝除了徐闳中,还有一个朱公绰,也记载了类似宋神宗赐予司命之神“冕服”的事。可惜,朱公绰《加司命冕服记》的原文,我们已经找不到了。但《潜山县志》上引用了该文里的大段文字:
“‘司命,天之宗神也’,道家者流以为主治于天柱山。然考之《周礼·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说者以司命为文昌宫第四星,或曰上台,又以六宗之数。盖司命之神为列星,下临洞府,以佐天宰制群物,总领真司,灵威变化,孰可窥视。盖尝为三代之所严祀,而不独出于神仙之说也。虽作庙于有唐之中叶,而锡符于神宗之太平,盖天心保佑,本朝受于神明,阴有辅相也。太宗修饰,于灵宫置庙,钦崇于帝号。殿阁瑰丽,典礼隆重,此所以答天意而祈福也。方圣上御成,先烈鼎新,百度毖严,烟祀设醮之仪,率循故事。先是,大帝礼衣,自章帝封禅后一年所献,迄今六十六载,久未改作。”
为什么在徐闳中、朱公绰的文章中,都会提到皇帝“赐司命冕服”这件事呢?
根据道书记载:天柱山为第十四洞天,为九天司命真君的洞府。而《潜山县志》也明确记载:天柱山是“九天司命真君”的洞府。
既然天柱山的主神是“九天司命真君”,那么,宋朝皇帝们为什么要赐予“九天司命真君”一套“皇帝的新衣”呢?他们为什么不止一次赐予“九天司命真君”这种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冕服”呢?这位神秘的“司命之神”为什么可以享受宋朝皇室如此之高的礼遇呢?这位被我们称为“司命”、“司命之神”、“九天司命真君”的神灵——他究竟是谁呢?
朱公绰在《加司命冕服记》一文中说得很清楚:宋神宗赐予司命之神“冕服”,是因为“本朝受于神明,阴有辅相”,所以“我们大宋朝”才在天柱山献祭“司命之神”。而且,“大帝礼衣,自章帝封禅后一年所献,迄今六十六载,久未改作。”
——这儿,朱公绰明确指出:宋神宗是在给“大帝礼衣”。
也就是说,前面我所说过的神秘的“司命”、“九天司命真君”、“司命之神”——享受宋神宗赐予“冕服”殊荣的赵姓先祖,不是旁人,而是“大帝”!
而历史上,被朱公绰简称为“大帝”的赵姓先祖,只能是一个人,他就是——赵匡胤(即赵玄朗)。
难怪徐闳中要说:“宸翰昭贲,冕服是宜。世道交兴,真人嗣历。”
至此,谜底大开,真相大白。宋神宗给天柱山司命之神加“冕服”,也就变得不足为奇。因为,那是发生在他们皇室内部的事情——与外人无关!何况,人谁无祖?而大宋王朝的天下,本来就是从“九天司命真君”这个“神明”那儿“受”来的!赵匡胤本来就是大宋王朝的创始人、奠基者。
“天柱山”与大宋王朝有这层特殊关系,皇帝们当然要礼遇天柱山、善待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并在天柱山大兴宫观,供奉始祖赵玄朗——以“真源万寿宫”为例,“其经费皆出于官,为钱三千万,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广殿鼎峙,修廊翼张,飞楼复阁,延袤无际。俨应门之八袭,陋璇台之五层。真圣中居,列仙环侍。珠贝犀象,陈供交错……”(宋·徐闳中《重建真源万寿宫记》)
请注意:大中祥符元年四月开始兴建、大中祥符七年十月建成的“玉清昭应宫”,是当时宋朝首都兴建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其房屋总数计二千六百一十间,是专门为供奉“天书”而修建的。
而天柱山的“真源万寿宫”,比“玉清昭应宫”的规模还要大、级别还要更高,“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比“玉清昭应宫”整整多出了一千多间!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天柱山“真源万寿宫”所供奉的神灵,地位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天下其它神灵,无法望其项背。
是什么神灵让宋朝皇帝如此敬重呢?
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我前面考证的结果——只有有着“总真仙”美誉的九天司命真君、赵氏始祖赵玄朗,才能享受如此之高的礼遇。
所以说,天柱山是一座对于宋朝皇室具有特殊意义的山,是一座“皇山”。它不仅仅是五岳中的“南岳”,它更是大宋王朝的源头山,是供奉着赵宋王朝的“大帝”,即九天司命真君赵匡胤(赵玄朗)的帝王山!
赵匡胤(赵玄朗)为什么被简称为“大帝”了呢?天柱山的“真源万寿宫”为什么要修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呢?——这个数字有着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
这与宋真宗发起的“以始祖配天”、“天降诏书”活动有关。还与赵匡胤(赵玄朗)又名“赵玄坛”有关.
发表于 2010-12-30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左慈戏曹操,这应该也是道家的传说吧~给天柱山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发表于 2011-5-1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和仙驾狼,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天柱山。
发表于 2011-6-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乃文化人也!纵观历史,道教的发展与政策有关。天柱山实乃道家之山也。其中典故非平常人所知。天柱山要发展,楼主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参考。
发表于 2011-12-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知道的人很少吧!佛家知道的多些吧!
发表于 2011-12-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运作最好的商业模式不是乔布斯而是我们的佛教等宗教----任志强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1-23 11:54 , Processed in 0.07911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