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246|回复: 12

习惯了一个人的夕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习惯了一个人的夕阳.
  
  虽然一个人的夕阳难免有点孤独和忧伤,
  
  可是那火红的霞光却时常让人涌起莫名的感动.
  
  那份热盈眶的心情直到有另一个人的分享...

 习惯了一个人的想象
  
  虽然一个人的想象难免不切实际难免充满忧伤
  
  但我仍坚持这样的想象
  
  直到有个人走进我的梦想...
  

  习惯了一个人玩骰盅.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赌博?
  
  和命运赌,我们永远是个失败者.
  
  和生命赌,我们注定就是个天生的输家.
  
  这些其实我都不在乎.
  
  最关心的是: 和爱情赌,会是个什么结局...

  习惯了一个人吃一个梨.
  
  也许有时候会吃不掉,
  
  可是还是信守着那个传说:分梨=分离
  
  恐惧着离别得无奈和痛苦.
  
  相信有一天会有另一个人的出现,
  
  一个与我一样相信这个传说的人...

  习惯了一个人仰望天空.
  
  这样的钢筋水泥让人约束得窒息.
  
  这样的文明远没有田野里的原始让人亲切得舒服.
  
  也许是我太固执的缘故,
  
  没有家的归属,一个不完整的天空...
  

  习惯了一个人的舞台.
  
  一个人的舞台虽然是那样的空旷,
  
  可是却有着足够的空间来让我表演.
  
  慢慢得,我由兴奋不已而感到无趣.
  
  原来再好的演员也需要热情的观众...
  

  习惯一个人的音乐.
  
  一个人的音乐是心灵最深处地呻吟.
  
  也许只有自己才听得懂,
  
  可是却依然希望把未来的世界来打动.
  
  音符里是一份含泪的沧桑,
  
  无限的困惑,痴迷的绝望......
  
  相信吧. 总会有一个人来听你的绝唱!
发表于 2007-3-2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惯寂寞,品味孤独,享受生活
习惯了一个人的夕阳
论坛里一定不要你寂寞
发表于 2007-3-20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3-2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
!!!!
太荣幸了
呵呵
说我文采不错
长这么大,你第一个这么夸我
嘎嘎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哥 你搞错了吧 好像是说我的呢
发表于 2007-3-2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舒台夜月一轮明,

乔公故址二佳人;

天柱晴雪三分白,

酒岛流霞四季春;

丹灶苍烟五彩色,

山谷流泉六月冰;

诗崖漱玉七言律,

吴塘晓渡八仙撑;

九井西风九天起,

石牛古洞十方闻。
发表于 2007-3-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冬霜旦,风烟俱净。车潜山县城,向北而进;公路两旁,生机勃勃。行九公里,到野人寨,经三祖寺、马祖庵、青龙涧,上神秘谷、渡仙桥,沿途景胜,令人陶醉。天高云淡,山增秀色;枫红松青,交映为美;百鸟欢歌,谷应山鸣;游客抒怀,疲劳全消。举目观光,兴趣倍增。真是有峰皆险,有山皆翠,有水皆清,有洞皆幽,有石皆神,有谷皆深。登高远眺,悦目赏心;步移景换,处处迷人。
  天柱名山,历史悠久。历代叠封,早享盛名。汉武祭祀,史册载文。达官显贵,仰慕登临;公子王孙,攻书习静;兵家武将,涉足筑城;文人雅士,抒发豪情。白居易说:“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李白诗云:“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天柱山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给古岳注入了生机。保护开发,功勋卓著。人文景观,焕彩增光。石牛远去,双蹄尚在;摩崖石刻,诗文隽永;九井缥碧,千丈见底;混元巨石,如腐刀切;天蛙高鸣,生动逼真;八戒念经,形象出神;秘谷幽深,出入奇绝;渡仙桥畔,百景交辉。左飞来、右天柱、远鹦哥、近仙女,鬼斧神工,妙不可言;下西关、游炼丹、步迎真、转东关,湖光山色,无不壮观。迎客松、五妹松、凤凰松、探海松,各具异景;仙桃石、蜒蚰石、仙鼓石、鼓棰石,皆显奇特。天柱山的雄、奇、灵、秀,尽收眼底。最令君惊叹者,炼丹湖也。湖边的东汉左慈炼丹房、炼丹灶、炼丹台,遗迹尚在。游人至此,无不感慨万千。四周群山环抱,前后层峦叠嶂。五平方里的各溪山泉,点滴汇入湖中。湖面31亩,深达13米,宽54米。立而观之,似是一面明镜,各人容貌随着湖水的微波荡漾,形态各异倒映湖中,格外有趣;划船游之,仿佛坐在观光艇上,每前进一步,都有奇峰异石恭迎;侧耳听之,两岸松涛胜似此起彼伏的弹琴奏曲,与船头的浪击声融为一体,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故有诗曰:抬头望主峰,似入琼瑶宫;湖上轻舟荡,立身仙境中。
发表于 2007-3-2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夏菊花是新中国第一代杂技表演艺术家,她创作和演出的杂技《顶碗》征服了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被誉为“杂技皇后”。从62年前步入马戏团“夏家班”门槛的那一刻起,夏菊花走出了一条辉煌与坎坷共存的杂技艺术之路。在中国杂技家协会五届三次主席团会议举行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近七旬仍为中国杂技奔波的老人。

  难舍的杂技情

  夏菊花是安徽潜山县人,幼时家贫,被送进马戏团“夏家班”,6岁开始学艺,至今已有62个年头。解放后,“夏家班”并入武汉杂技团,夏菊花很快成为团里的领军演员。1957年,她创作、表演的节目《顶碗》荣获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金质奖章。夏菊花自豪地称:“我用的道具都是真瓷碗,没有经过改造,表演时观众可以亲自上台验证”。夏菊花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名闻国内外的杂技明星,被誉为“顶碗皇后”、“杂技皇后”。

  文革中,夏菊花遭受迫害,腰部受伤。“党和人民把我培养起来,我不能轻易就不演了。”抱着这样的念头,受伤后的夏菊花没有放弃杂技事业,边接受治疗边训练演出。1972年,夏菊花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杂技调演。她的表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但第二天,夏菊花却被告知不能再演了。从此,夏菊花离开了承载了她近三十年梦想与辉煌的杂技舞台。

  但是,离开舞台的夏菊花并没有远离杂技。1981年10月,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成立,夏菊花担任杂协主席至今。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杂技艺术家,多年来,夏菊花在众多国际杂技大赛中担任评委,促进国际间杂技艺术交流。

  创新是杂技的出路

  古老的杂技艺术要想保持活力,持久发展,必须立足于创新。《顶碗》之所以成功,正是有赖于夏菊花的创新精神:她将柔术与传统的“顶碗”相结合,融入单层双飞燕、双层双飞燕、双层双飞燕拐子顶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双脚从背后曲卷,用脚面托起头部碗塔,将碗送向前方”当年,夏菊花提出这样的动作设想时,许多人认为是异想天开,但她通过三年刻苦演练,最终创出了这套“不可能”的动作。

  “观众都想看到新鲜的内容,可以说杂技的生命就在创新,不创新杂技将会失去生命力”。夏菊花认为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经验值得推广,该团用杂技的形式演绎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一举成功,并多次赴《天鹅湖》的故乡俄罗斯演出,引发较强反响。

  山东是杂技大省,作为杂协主席,夏菊花一直关注我省与我市杂技事业的发展,她对近年来我省、我市杂技事业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所取得的快速发展感到高兴。同时,她希望我省杂技加大创新力度,排演一批更新更好的精品节目。

  重视国内市场

  杂技界有这样的说法: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杂技不乏精品,也不缺市场。但却只是国外市场红火,国内市场如同温吞水般不温不火。

  作为老一辈杂技艺术家,夏菊花有三个舞台,一个是国际舞台,一个是国内剧场舞台,还有一个是在工厂、农村、部队的舞台。在她的眼中,人民群众是杂技艺术的阳光与土地,离开了他们,杂技艺术便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夏菊花期望着通过杂技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完善国内的演出市场,让杂技艺术深植到喜爱它的人民群众中去。
发表于 2007-3-2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再芬,女,1968年生,汉族,安徽省潜山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任安徽省政协常委、共青团中央委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电视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艺术系和安徽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中国诚信建设形象大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文化部授予她“青年艺术家”称号,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两次授予她“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

在舞台剧方面:获第五、十一届上海市“白玉兰表演艺术奖”、文化部举办的第一、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艺术金奖”、中宣部主办的越剧小百花艺术节“表演艺术金奖”,中央广播电台颁发的黄梅戏中青年“十佳演员”称号、中央电视台颁发的全国黄梅戏电视“十佳演员”称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文化表演奖”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

她主演的戏曲影视:电视剧《郑小姣》、《女附马》、《天仙配》、《孟丽君》、《桃花扇》均获大众电影“金鹰奖”,电视剧《挑花女》获文化部颁发的“飞天奖”和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徽商情缘》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华表奖”和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生死擂》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电视剧《潘张玉良》获“飞天”一等奖。
发表于 2007-3-22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春三月,安徽天柱山是一片花的海洋,崖畔、谷底、溪边、石旁、岭头、峰巅盛开着各色花儿:天女花、映山红、紫杜鹃、黄山杜鹃……淡淡的花香渗进清新空气,伴着许许多多的游人,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绚丽色彩与山野空灵。

此时,江城安庆传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出任天柱山形象大使的喜讯,人们兴奋地议论着这位黄梅戏的名角儿与这座安徽的名山……

韩再芬就出生在天柱山麓、潜山河畔的县城。自她11岁离开家去安庆学艺,历经20多个春夏秋冬的刻苦磨炼、默默修悟、孜孜追求和不息奋进,终于以她那特有的气质、绰约风姿、俏丽扮相、圆润嗓音、细腻表演和韵味唱腔,在舞台、在电视电影里塑造了郑小姣、冯素贞、孟丽君、杨贵妃、西施、徽州女人等一系列妸娜多姿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完美地、艺术地展观在世人面前,征服了千千万万的热心观众。

苗苗长成参天树。昔日扎着羊角辫的细伢子,如今已成为“黄梅戏皇后”,人们为她用心血与汗水、聪颖与智慧获得的艺术成就所感动、所钦佩、所倾倒。

本文记述韩再芬艺术人生中某些生活片断,粗线条勾划出脱掉戏装走下舞台或屏幕的她。这些故事确实普普通通,不过平淡无奇但却真实可信,朴实无华但却发人深省。

 

“误”入艺坛  陪考反录取

 

1978年秋天,韩再芬在潜山县梅城小学念四年级。一天,隔壁的杨姓丫头要她陪去县委招待所一趟,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正在那里招考小演员。

当两个丫头出现在招考人员面前时,身材高挑、眉清目秀的韩再芬吸引住了招考人员的目光。招考人员探问:“你怎么不报名?”韩再芬答得很干脆:“我家不会同意的。”招考人员仍不放过,相知道她的嗓子怎样,便哄她唱支歌听听。一曲歌罢,几位招考人员不约而同地面露喜色。他们递给她一张小纸条,说凭小纸条可去安庆复试。

此事被韩再芬瞒得紧紧的。几天过去了,杨家丫头端着饭碗来到韩家,吃吃地笑,神秘兮兮的。韩母再三追问笑么事,杨家丫头说:“再芬录取了。”韩母不解地:“录取什么了?”当弄清原委后,韩母大吃一惊,抑制住莫名其妙的烦恼,淡淡地说:“她年龄太小,不去!”是呀,韩再芬才10岁,这也是理由,但韩母内心还隐藏着更深的东西。她也曾是县剧团小有名气的演员,颀长的身材,俊俏的扮相,往台上这么一站,左顾右盼就能把观众抓住,五六十年代她有过不太长时间的辉煌。“十年浩劫”中,稍有点名气的演员都成了“牛鬼蛇神”,花花绿绿的戏装被视为“四旧”而付之一炬。以后的年月剧团穷得连工资也发不了,她叹曰:“这辈子算摸错了庙门。”她正在后悔不该将二女送进剧团,哪能再同意小女当演员呢!

招考人员再次来潜山,专门做韩再芬父母的思想工作。其父母的理由很充分:你们招生广告上说的是12岁,我家孩子未达到,这样年龄的孩子应该在学校里,这一点你们能理解。招考人员可谓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说进剧团也学文化课,年龄小可请保姆照顾等。总之这也是个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最后一句话倒使韩家犹豫起来了。是呀,人生能有多少机遇?若以后丫头了,埋怨错过了这次机遇,会留下不大不小的“话柄”。韩母说:“我带她去安庆复试。”韩母的本意是想应付一下,谁料韩再芬竟名列榜首,这可应了那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行。

 

初涉人世  年幼熬苦累

 

1979年春节一过,刚满10岁的韩再芬告别天柱山麓那块曾养育她的土地,到陌生的江城安庆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剧团为训练这批小演员专门抽出6名有经验的演员并请来2名外地教师。当武功老师点名点到韩再芬时愣了一下,问:“多大啦?”小韩答:“10岁。”“怕不怕苦?”“怕苦就不来了!”才师看着那稚嫩的小脸蛋上显示出的坚定神气,笑了。

大凡演员练功要过三关:下腰、压腿、拿大顶。小韩练下腰,双手不着地决不让老师调起来;练压腿,咬着嘴唇让老师加压力;练拿大顶,两眼肿得像烂桃仍然坚持住。老师发现这个纤瘦孱弱的丫头却有着倔强的性格。实际背地里她不知哭过多少,她想那温暖的家和慈爱的母亲……

剧团没有请保姆,小韩母亲只得奔走于山城与江城之间,去为她洗浆缝补,每次还不忘带上她爱吃的小腌腊、小零食。母亲离开时,她失神地站在那里,望着母亲的背影流眼泪。一年下来,小韩有点熬不住了,紧张的训练、单调的生活叫人实在受不了,她毕竟是个10岁的孩子啊!

腊月二十九放假,正月初一就上班,这是团长宣布的。而中国人最看重春节,合家欢乐大团圆。一家人把她送到车站,搭上了宿松至安庆的过路班车,车内仅她这么一位小旅客。司机问:“小姑娘回家去?”小韩答:“不,回单位上班。”“哪单位?”“地区黄梅剧团。”“你这小伢子还上什么时候班?”一句话使她原先强忍的眼泪似断线的珠子从稚嫩的脸蛋上滚落下来。司机见了怪心疼的,又忙哄她不要哭,要学高举红灯的李铁梅,坚强起来。没有办法,好心的司机只得把她送到剧团宿舍。

剧团去工厂慰问演出了,剧场、宿舍空荡荡的,城内大街小巷笼罩着过年气氛。她望着宿舍外的大柳树无声地流泪。她家窗外也有这么一棵柳树,大概触景生情吧。此刻,孤独、寂寞折磨着幼小的她,她决意不干了,写了一封信托人捎回家。

母亲风风火火赶来了,毕竟是“过来人”,没有顺着女儿的心意帮着打退堂鼓,而是劝慰孩子人生的路、艺术的路总是坡坡坎坎的,要按选定的路走下去。韩再芬留下来了,但是从这以后,她老望着宿舍外那棵柳树木然地沉思、伤感。据说她这一举动被代理团长汪兆称知道了,忙命人砍掉了那棵“伤心树”……

 

初出茅庐  “莫愁”放异彩

 

三年训练班的生活结束了,韩再芬脱颖而出。她身段优美,嗓音清亮,基本功扎实,正如杜牧《赠别》诗中所云:“娉娉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她开始走上舞台,学会并主演了《三岔口》、《白蛇传》、《窦娥冤》、《桃李梅》等戏。从她刻划人物的细腻以及自然逼真的表演风格和特有的气质可以看出,她颇具艺术才华。很快,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的才华大放异彩。

她随小分队在江西演出,主演《莫愁女》的主角演员突然病倒,但海报已张贴,票已售出,临时换节目怕观众有意见。剧团有句行话叫做救场如救火,急得领导直嚷嚷:“谁能顶?谁能顶?”

“我!”小韩自信的语气中不无胆怯。

“你?姑娘,你不是开玩笑吧?”

“谁开玩笑?我是说正经的。在排练时我就熟悉了台词和唱腔,只要帮着拉拉场子,我就能演出。”

“好,好,你可救了我的驾。”领导虽半信半疑,但也只好如此了,马上集中人员走场子。

她一炮打响。虽然莫愁女的唱腔多,感情复杂,表演起来难度大,但小韩饱含感情,将莫愁女对人世的悲愤、哀怨、愁绪以及绝望心情,表演得委婉入微,广大观众为之动容。同志们都说:“小韩真是个怪!”从此,她有了一个雅号:小怪。

小怪就怪在她有独创性,不墨守成规,按自己的悟性去体验去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莫愁女》有场戏,说莫愁在花亭为公子徐澄伴读,公子为莫愁的美色所迷惑,便心不在焉。家学老先生见此情景,追问徐澄在看什么,徐公子答道看燕子。于是老先生以燕子为题要徐公子吟诗一首。徐公子洋洋自得地吟道:“南来小儿女,双双梁上栖;呢喃私语切……”最后一句竟语塞了。此刻,聪明的莫愁一边弯腰捡起脚边小石头丢了出去,一边照公子努努嘴,暗递眼色,徐公子顿时醒悟过来,方吟出“投石惊不飞。”对此,有人提出疑问:莫愁脚边好在有个石头,若是没有石头呢?

小韩觉得这种疑问不无道理。她演出时作了改动:先是为徐公子想不出第四句诗而暗自焦急,接着发现地上的小石头而眼睛一亮,便弯腰捡起石头,再背着老先生将手中的石头朝徐公子扔去,最后徐公子惊觉看她时,她才指指石头和燕子,帮徐公子脱离尴尬境地。大家肯定她的创造,说她的表演层次清楚,丝丝入扣,合乎生活情理。她也深有体会,说生活中蕴藏着戏,对就在生活中。

 

折桂问鼎  荧屏创辉煌

 

1985年8月上旬,全国首届中青年黄梅戏演员广播大奖赛在安庆举行,有四五十个剧团参加,参赛者逾千人,仅设了10名优秀演员奖,韩再芬被百里挑一地选中了。她是10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这年她正值16岁的花季。

接着,她又荧屏折桂,她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荣获《大众电视》第三届金鹰奖。提到这个奖,她忘不了安徽电视台导演吴文忠,是他把她推上屏幕的。

那是1984年6月,吴文忠来安庆挑选《郑小姣》主角儿。推荐者、毛遂自荐者为数众多,但吴导演还未发现较为满意的“郑小姣”。在一长串应试者名单里,韩再芬也在其中。她躺在床上睡不着,紧张、兴奋、心烦,平生头一次失眠了。她对自己说:“何必自寻烦恼呢,似我等默默无闻的小演员,还不是去陪考。”她想起当初进剧团的“陪考”时,心境竟然平静了下来,一切顺其自然吧。

次日,一曲《打猪草》把陶金花天真无邪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那姣美的扮相和清亮甜美的音色吸引了吴导演,吴导演暗露喜色道:“你再唱一段女扮男装的,就《女附马》‘洞房’中冯素贞吧。”此时,小韩已察觉吴导演对她态度有点特殊,反倒不自在,脸涨红了,显得有点紧张。吴导演见状,故意诙谐地说:“不要慌,唱得不好不会扣工资的。”一句玩笑话使她镇定下来,她穿上红官衣,演唱了“谁料皇榜中状元”一段。这回又给吴导演留下极好印象,朴实自然,落落大方,只是略嫌稚嫩,毕竟比剧中郑小姣还小一岁,但她的气质却是同龄女孩中鲜见的。吴导演当即拍板:“小韩,你主演《郑小姣》。”

“我,我能行吗》”好似乎感到机遇来得太突然了,以至又惊又喜又胆怯。

“能行!”

她确实不负众望。她主演的《郑小姣》通过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引起轰动效应,“郑小姣”成了韩再芬另一名字。

接着,她与吴导演再次合作,由她主演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却犯愁了,原因是这个戏是已故的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老三篇”之一,人们会不会用严凤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于是她请教本团的一位老导演,老导演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艺术切忌步别人后尘,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这寥寥数语消除了她内心的顾虑,她知道应该塑造属于自己的冯素贞。

在“洞房”一声戏里,她表现出很好的悟性。她先摸摸额头,牵牵官服,拉拉蟒带,怕露出女扮男装的蛛丝马迹,紧接着捧起一本线装书佯装攻读,但神不守舍,东瞟西瞅。当看见冷落一旁的公主时又神情惊恐,随即强作镇定,虽一本正经端坐好,但表现出无可奈何。这一系列掩饰动作,细腻、生动、感人,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当她面对产生疑窦、紧追不舍的公主时,挪动沉重的脚步缓缓后退,呆滞的目光乞求着公主的同情,深深吸气,紧紧咬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口气唱出十几句的唱词,犹如冤河苦水化作响若雷霆的瀑布,以无形的万钧之力震撼着公主那受伤的心灵,使公主终于原谅了这位可敬可爱才华横溢的女状元。她在艺术探索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1986年,她主演的这个戏又一次荣获《大众电视》第五届金鹰奖。

以后,她与吴导演第三次合作,主演黄梅戏电视剧《天仙配》,又一次荣获《大众电视》第八届金鹰奖。她主演的《桃花扇》还获国家飞天奖和美国电视南海金猴奖,《挑花女》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韩再芬凭着辛勤的汗水和良好的艺术悟性跻身艺坛,成为一颗明亮的黄梅戏新星。

 

涉足影坛  神兮香魂女

 

1987年,18岁的韩再芬主演黄梅戏艺术影片《香魂曲》。正值三九隆冬,剧组在天柱山三祖寺拍外景。虽然回到了故乡,韩再芬却不回家,成天与剧中饰演香魂母亲的程可钦相守厮伴。当同事埋怨她也不回家看看母亲时,她用嘴努努坐在身边的程可钦,意思是说拍电影期间要培养剧中母女感情,一切为了艺术需要。有一天,她的母亲赶去三祖寺看她,见小韩正捧着饭碗坐在秀竹林的石头上,顶着呼呼的寒风吃饭。母亲心疼极了,便气愤地说:“从县委招待所拉来的饭菜已冷,又要在这露天吃,不是冷上加冷,为何不到庙里吃?”小韩用筷子挟起猪肉块,又用嘴努努坐在庙门口握着拐杖的老和尚,母亲醒悟了,笑着说:“这样做还是对的,应该尊重佛家习俗。”

拍摄开始了,这是主角苗香返回家园被村民误为恶鬼的镜头。小韩脱去罩在体外的军大氅,露出薄如蝉翼的戏装,冷得直颤抖,情绪上不去,眼泪流不出来,拍了一次又一次,大家很失望。当她望见站在围观人群中的母亲擦泪的双眼时,她的眼泪也夺眶而出,导演立即带头呼喊:“鬼,鬼,鬼!”摄影机嘶嘶嘶响个不停,导演笑着说:“好,非常理想。”她的母亲立即跑上前,紧紧抱住牙齿打战的女儿。

她塑造了一位善良、纯真、忘我献身的村姑形象,随着拷贝的广泛发行,她也名播海内外。

 

痛失“梅花”  捧起“白玉兰”

 

在中国首届戏剧节上,作为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竟是一块“空白”。在第二届戏剧节上,韩再芬带着她主演的《白狐帕》、《杨玉环》进京,她的出色表演被戏剧界行家里手和普通观众称赞不已,都为黄梅戏后继有人而异常兴奋。她摘取“梅花奖”桂冠的呼声很高,著名戏剧家马少波说:“韩再芬扮相好,演戏演得也好,一笑一颦,都很有分寸,都很有感染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员。”著名戏曲美学家曲六乙肯定“韩再芬是出色的。”但戏剧办元老张庚代表组委会授予她主演的《血狐帕》则仅仅是优秀演出奖……

韩再芬与梅花奖失之交臂,原因很简单,她所扮演的郭玉梅这一角色与她本身俱有的美好东西不协调,这属于决策的失误。小韩自己则认为,梅花奖是我国戏剧界最高奖,这次未能摘取桂冠正说明自己与之还有距离。她排除种种好心的议论,坦坦荡荡地做人,大大方方地演戏。

她对名看得开,对利更是淡薄。1993年4月,她正在合肥参加省政协会议,当时湖南一家钢铁公司请剧团演出,对方说每场2000元,若韩再芬不去,每场1500元。她得知这一消息,向大会请了假,风风火火赶到演出地点,一连演了十五六场。剧团多给她200元,她没有要,说:“大家都一样最好,国家每月已多给我100元(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固定补助)了。”

她在艺术上则不懈努力,精进不已。她灵活巧妙地运用云步、甩袖、翻身、下腰、卧鱼等戏曲手段,表现杨玉环的醉眼朦胧、醉中传情、醉后泄愁的形态。观众反映她塑造的醉美人具有诗意化、舞蹈化,韵味十足,给人说不出道不明的美感。

1992年,她又塑造了另一古代美人——西施。正值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期间演出,她发高烧,打吊针,但她抽掉吊针马上登台。她塑造的西施形象美极了,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美。艺术不负苦心人,她以这出戏于1994年4月荣获上海第五届白玉兰奖主角奖,为安徽省文艺界增添了一块全国性大奖牌。同年10月,她以这出戏赴西子湖畔参加小百花越剧艺术节,又获金牌奖。

1994年8月,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孟丽君》摄制完成,总导演胡连翠兴奋地说:“小韩演得孟丽君真潇洒呀!”乃至黄梅戏权威王冠欣然提笔在《安徽日报》上撰文《潇洒的“孟丽君”》,称赞她“酣畅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原作者笔下的‘这一个’,既不是《女附马》中的冯素贞(差一点就像冯素贞),也不是前人舞台上塑造过的孟丽君,而是很有才气的,在天大困难面前也解决矛盾游刃有余,又美又潇洒的崭新的孟丽君——理想中美的形象。”

1995年7月13日早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送《东方时空》中“东方之子·长江人”专题节目。记者白岩松站在长江北岸古城安庆的七仙女群像雕塑前说,长江岸边的安庆、黄梅都是黄梅戏的故乡,并指着长相俊美长袖飘飞的七女塑像说她就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可惜她已不在人世了。但黄梅戏已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新秀迭出,今天介绍的韩再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韩再芬说,她在同龄人中算幸运的,在艺术道路上也算一帆风顺。当记者问及对生活的追求时,她说一切顺其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真……

 

寻觅灵感  走进古徽州

 

韩再芬自拍过《孟丽君》后,好象沉寂了,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轰动效应”。其实,她开始寻觅新的东西,要用改革的精神突破黄梅戏的某些传统程式,创造一种符合现代人口味和心理的黄梅戏来。

1996年,韩再芬随《徽商情缘》剧组来到黄山,她被明清时代留下的徽州古代居迷住了,高大的牌坊、精巧的香头墙和深深的古巷,无不渗透着黑白凝重的色彩,无不闪烁着徽文化的光华。她沉思,她联想,这里曾经诞生过许多徽商大贾,古民居的神秘庭院中可能发生过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接着,她又看到画家应天齐倾注8年心血所创作的32幅西递村系列版画,再次触发了她创作灵感之火花,她要用现代声、光、电、气等手段烘托古民居的艺术氛围,将古民居、徽州女人、徽州故事搬上黄梅戏舞台。于是,她请来陈薪伊、刘云程等戏剧界名流多次赴西递采风,构想出一位美丽、善良的徽州女子苦苦等待出外的丈夫穷尽了一生的动人故事,最终确定嫁、盼、吟、归等4幕戏,经过8个月的写作,修改、润色,这就是今日红透半边天的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

1999年8月,韩再芬带着《徽州女人》剧组赴扬州,参加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戏剧节是戏剧界盛大的节日,也意味着评选“梅花奖”,此奖不同于彼奖,这是中国戏剧界的顶级奖项,非常神圣,非常难得,这是多少戏剧演员奋斗终生梦寐以求的啊!

韩再芬的心情不错,精神状态也好。刚到扬州,她就自掏4000多元,给每人发了一张IP电话卡,对大伙说:“闲时不要光顾着玩瘦西湖,也抽空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当熬过通宵的装台人员,天亮时分回到房间时,每人床头都摆着一份丰富的早点。大伙儿心知肚明,这是韩再芬干的,眼睛虽然熬红了,但此刻却润湿了。

韩再芬本以为在瘦西湖畔,一展徽州女人的风采,万万没有料到却在激烈的角逐中失利了,仅获得“优秀表演奖”。这是她与“梅花奖”二度失之交臂,她站在湖畔的五亭桥上,望着星光灿烂的夜空,叹息自己对黄梅戏创新所作的种种努力,很难被圈内权威人士所理解和认可,她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有争议不是坏事,也是正常的。《徽州女人》却得到前往东北参加戏曲研讨会的台湾学者的热烈喝彩。台湾著名学者林鹤宜以《女性唯美的诗篇》为题撰文说:“掌握传神的时代女性,却出之最唯美写意的风格;观照女性的情感和生命,而能够真正贴近女性观点;充满了丰富意象的精致舞台,不假繁复,全然凭借巧妙创意,是《徽州女人》达到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2001年12月,韩再芬带领《徽州女人》剧组赴台湾,在台北戏剧院商演,购票埸面十分火爆,创造票房全满之记录。

 

卧薪尝胆  十年磨一戏

 

有几个年头,韩再芬除了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几乎没有什么新作展现在黄梅戏舞台上。因为她好不容易等来了那个《徽州女人》,认定这是她理想中的角色,她说:“一个好演员,一生只唱一部戏。”2002年9月25日,经过重新打造的《徽州女人》在休宁县古城岩文化村西园古戏台公演,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随着剧情的变化,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不时用手帕擦眼泪,韩再芬瞧见此景心里有了谱:老百姓是喜欢这个戏的。同年10月上旬,《徽州女人》赴西子湖畔演出,台前幕后盛况无前。期间,韩再芬患病毒性感冒,医生说嗓子问题大,若坚持演下去,以后怕没有机会唱戏了。她说:声音失去光彩,演出也就大打折扣,我要对我的观众负责,她决定停演,待以后有机会再来给杭城观众还债。

2003年4月,韩再芬带着《徽州女人》剧组三度进京,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并作出观众看后不满意,可以当场退票的承诺。谁知连演16场,场场客满,收入达30万。此剧在北京掀起的“黄梅热”以及它的超常性引起了戏剧界专家的关注。中国戏剧杂志社、《文艺报》艺术周刊、光明日报社等三字权威艺术媒体邀请在京部分专家召开《徽州女人》研讨会,认为它不是传统意义的黄梅戏,但却有着极强的黄梅味儿,它的成功在于通过一个可怜可叹的女人的命运,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欣赏心理;提出应该研究“徽州女人现象”,戏剧工作者应该从中领悟自己缺少什么。

三年的时间,韩再芬带领《徽州女人》剧组马不停蹄,劳累奔波。北京、沈阳、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扬州、苏州、杭州、银川、台北等城市,都留下“徽州女人”的倩影,所到之处排起长长的购票队伍,大江南北掀起一股“黄梅韩流”。一个新编黄梅戏连演100多场,场场火爆,这在滚滚经济大潮无情冲击一切和传统戏渐萎缩的态势下,这不能不说是韩再芬创造的奇迹。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韩再芬则是“十年磨一戏”,她成功了。《徽州女人》先后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和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特别是“梅花奖”与她两度失之交臂,但她没有气馁,没有倒下,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发拼搏,激流勇进,整整花了十年。十年啊,人生有几个十年?!

 

再芬“跨界”  谁解其中情

 

韩再芬拍过电视剧、电影不下二三十部,获得的各种奖项不下四五十个,被同济大学、安徽大学艺术学聘为兼职教授,她终于摘取了黄梅戏珠玉璎珞的皇冠,成为黄梅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一个戏曲演员在国内可以得到的荣耀她都得到了。但她没有沉浸在荣誉与辉煌,金牌与光环的氛围之中,而是在思考着如何探索与进取,拼搏与跨越!

多少个夜晚,她听着拍岸的江涛声声,望着江城的灿烂星空,一想到黄梅戏改革便心绪纷飞。她对黄梅戏有着一种怎么也放不下的“痴迷情结”,她说:“舞台是我心中的圣地。戏曲如果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黄梅戏的生存土壤就是人民大众,社会发展了、进步了,你还在那念念不忘地唱黄梅戏“老三篇”行么?她深知他们这一代肩上的重任,逃避不了,只有面对。她有她的运作计划,更有承受改革代价的心理准备。她不禁想起伟大诗人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98年至2004年,她一连接拍了《清明上河图》、《红粉须眉》、《大龙邮票》、《走向共和》、《潘张玉良》、《尘埃落落定》、《从头做起》等电视剧,她的另一种俊美亮丽楚楚动人的艺术形象频频出现在荧屏里;

 

开办《公司》  人称“韩大胆”

 

2003年12月,韩再芬创意、策划并主演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新编现代黄梅戏《公司》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连演8场,2004年3月再次进京在民族宫大剧院又连演4场,这一下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带来不休的争议。

该剧着眼当下社会的热点,描写女博士多处求职多处碰壁多次无望后,一怒之下办起“诚信公司”,在经商过程中坚守诚信识破粉墨登场的骗子、色鬼、伪君子等所施展的种种伎俩,最终获得成功。这出戏突破了黄梅戏固有的传统的表演程式,加进了小品类的喜剧细节和音乐剧式的歌舞,半文半白的唱词变成了大白话,浓重方言的吐白也改成接近普通话,甚至融进了流行音乐中RAD,等等。青年观众倒是易于接受和乐于欣赏,而圈内专家则持否定、反对的态度,发问:黄梅戏的味儿哪去了?一些其他艺术元素的加入破坏了传统的程式化的表演模式,表失了戏剧表演的特征,毫无成就可言,这是利用明星效应进行了舆论炒作和商业操控。于是,有人送给韩再芬一个外号:“韩大胆”。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及时予以关注,进行了很客观的报道:因黄梅戏《公司》深刻反映当代都市社会的真实生活,弘扬诚信经商,以及对戏剧传统程式的大胆改革创新等特色,引起极大反响,《人民文学》于2005年第一期全文发表了《公司》剧本。

“韩大胆”说,她之所以选中研究化学出身的聂造先生出任编剧、导演兼舞美,正是看中他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和清规戒律,试图在传统黄梅戏中让他加进现代元素,创作一种幽默,现代而不失黄梅韵味的新剧目。我想黄梅戏改革与其坐等,不如着手实验,最后的答案只好让时间来作出了。

看来,这场争论还得继续下去。

2005年,中国诚信建设组委会推选韩再芬、阎维文出任“共铸诚信”形象大使,她在接受新华网“共铸诚信”专题采访谈到诚信在和谐社会的作用时说:“使我想到交响乐,有多少乐器,就有多少音符,这种和谐不仅仅是表面的东西,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关键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真正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今年,她将应南京、上海、合肥、成都等地大学的邀请,做一个既弘扬诚信、又宣传自己黄梅戏的巡回演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1-24 22:02 , Processed in 0.08964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