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够为杭报副刊写文章,这件事本身非常戏剧化,还带点儿传奇色彩。在职业生涯的后期,还能够当上“记者”,尽管是兼职的特约的,却也已经圆了两代人的梦了。因为我当过兵的父亲最羡慕的人是“新华社战地记者”,我怀着这样的向往长大,如今总算和“记者”挨上了边。这一缘分可能是命中注定的,我只是不知道怎样表现我对杭报的感激之情———它为我打开一道人生的门,让我走进来推开一扇扇心灵的窗。
2005年3月,杭报《城市周刊》开了一个新版面,叫做“情结”,意图是给心有情结的人们一个说话的地方,也被称为情感版。我为这个版采访、记录、写稿,一年下来,感觉上像是掉进了一个深潭,一个装着七情六欲、五颜六色的深潭。所谓“情结”是指在情感上已经心有千千结的中年以上的人们,它不同于少男少女的那种白,这样的情感已经经过春的希望、夏的焚烧、秋的等待乃至冬的苍凉。所以它是浓烈缤纷、五味杂陈的情感,它们在人生中更有况味,更需耐力,也更加期望。
然而,这些心灵之窗由于尘封日久,并不容易打开。“情结”版的编辑和记者们用真诚、理解和爱心,渐渐走进很多人的心灵,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与之歌哭、与之升华。
和他们一起哭
几乎毫无例外,女性总是情感版的主角。无论是打进热线电话,还是接受采访,男女比例是20%和80%。我想这个比例很能代表目前社会婚姻转型期的“中国特色”,女性的情感问题,无论是广度、深度与厚度都远远超过男性。愿意诉说情感遭遇的女人,都是“蓄之太久,泄之如洪”的那一种。她们曾经生活在一个或幸福或痛苦或骤变或死亡的婚姻家庭中,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活圈子相对稳定、狭小甚至封闭。她们恪守传统,满足于相夫教子,沉迷于三口之家,以为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发生地震。她们事先绝料不到:首先裂开的就是她们脚下的那一小片土地。
在采访中听着她们痛苦破碎的心声,看着她们惶惶求助的眼神,心里经常会很疼很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名言用在情感版上真是太适合了。采访《网恋还是网孽》这篇文章的女主角小玉,她说到泣不成声时,我也已经泪流满面。她终于说完,一声长叹后她告诉我“说出来心里好受多了”,小玉并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
于是写出一个个故事。编辑部有人问我,她们是不是编的呀,你会不会受骗?因为我总是会和采访对象一起哭一起笑,所以编辑们很不放心。我就说了一个没有写在文章里的事情:有一个女人在大年三十的夜里,碰到一个濒死的路人,四周没有任何人,她就打了110并一直守在那里。很晚才回家,女人把原委说了,她的男人顺手就拿起一只茶杯向她砸过来,骂她是“三八婆”……这样的事难道需要“编”吗?真实的一面是:女人和人生观价值观截然不同的男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已经生活很久了,反之亦然。
跟他们一起笑
半月一期的“情结”版,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是我们没有料到的。这和我们叙事的对象密切相关。“情结”关注的是中年人,而在这么些年的媒体大战中,争夺的大多是青年男女,中年人似乎已经只有“问题”而没有“情结”了。但事实却是,中年人的情感一点都不比青年人逊色,但中年人的情感却无处可说。
有一天我的手机里出现一条短信,是一位署名“戴”的人发的,他说:“你的粉丝们诚挚地邀请你这个周末到吴山喝茶。”我拿着手机到处问人“粉丝”是什么(粉丝:取自英文“fan”的“热心追随者”之义,其复数“fans”中文读音的谐音)?编辑们大笑。我便很感动,明白了这些“粉丝”,都是因为“情结”版中一篇文章走到一起的读者。
杭州是一座有情结的城市,杭州人更是有千年的情结、千年的姻缘。我与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一定是结过前世今生的缘,所以才会结识这么多有情人。最真实的戏剧是人生,去年九月份,我写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讲述家长代子赴万松书院相亲的故事,现场有很多人以为我也是来相亲的,都来要我的电话。没想到真正的故事刚开始,后来陆续有很多外地探亲的家长,拿着这张报纸寻找到万松书院,而相亲活动也从最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数万人次;接着在相亲的读者中,有一位姓吴的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让我采访到一个中老年朋友团体,于是有了十月份那篇《一个纯友谊的中老年交友圈子》。文章见报后,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编辑部还是接到电话,要求加入到他们那里去。现在他们已发展成一个“枫叶沙龙”,有近百名成员,每周都有不同的活动。2005年冬天,我再次应邀参加他们的聚会。为了感谢杭州日报帮助他们走到一起来,他们举行了才艺表演。第一个节目是朗诵,仔细一听,他们竟在读那张杭报———“我们仍然渴望,渴望新鲜的事物,渴望新鲜的情感,渴望新鲜的心灵……”
帮他们一起想
一年来,“情结”版最受感动的人是记者,而最辛苦的人是编辑。每逢出报的那个周五,编辑王越会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从下午端坐到晚上。他的手几乎没有离开过电话,刚搁下就会“嘀铃铃”地响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看报后有话想说,有情想诉,有结想解。但并不是所有的诉说都能写出来,情感大多是隐私,她们有些人只想诉说却不想见报。这就让编辑十分为难,不知多少次沟通做工作,希望她们勇敢一些,以自己切身的遭遇为更多的人提供借鉴。
等到终于可以采访了,还必须保护个人隐私权,不让诉说者再受伤害。为此编辑部会再次讨论策划,在事实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角度,新的答案。尤其是每一期的文章题目,绞尽脑汁的王越编辑,会在某天凌晨突然打来电话:“想好题目了吗?我昨天半夜想起一个,你听好不好……”
《三个单身女人的真情告白》见报后,王越收到一封信,却不是给他的,是请他务必十万火急转交给文章中的第二个单身女孩,因为那个女孩在报上说她一直在等待……又有一天,王越收到一份署名“情感版读者”送来的礼物,是一只清水瓶中养着一束鲜亮的绿萝。
绿,那就是所有情感的希望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