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快乐学习中心 于 2010-10-27 19:14 编辑
百年板仓
在巍巍大别山的怀里,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东侧,有一块在县级地图上也很难找得到的地名。多少年来,它独守深闺,无人知晓。然而它却以古老而深邃、年迈而美丽以及自身所固有的厚实与庄重,终于向世人打开了那一扇纯真的大门,大模大样的挂出了朴实的名字———板仓。
我不知道板仓的名字是何年何人起的,许长时间想弄个明白,都说那里特美,很久就想去一饱眼福,是一个国庆节的七天长假圆了我的夙愿,让我欣然踏上了那块想往以久的注满神韵的土地。
从县城向西北行驶70公里,那里便是全县最偏远的彭河乡,人称潜山县的大西北。板仓是80年代初才正式划定为行政村的。据上了年岁的老人说,过去那里,在26000余亩的土地上找不到一个人迹,高山、峡谷、河流加上古老的原始森林,把一座天然的宝仓大门紧紧地锁着。
的却,那里很久没有人。国民党统治时期,山外的百姓为了逃避抓壮丁,纷纷躲进深山,他们在那里破土安家,繁衍生息。至今那里依然是十户九姓。说是一个行政村,其实仅有三十余户,百十号人。谁也没想到,就是他们用山民特有的纯扑和对大自然纯真的挚爱打破了大峡谷的宁静,在那块山峦起伏,沟壑万千的土地上种植着理想,放飞着希望。
车抵彭河,离乡政府不到一公里,向右一拐便是一条95年才开僻的村级公路。农户越来越少,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险。车在大峡谷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抬头向上只见一线天,俯视路下,是让人捏一把汗的悬崖。我真不敢想象,在这海拔1400余米的崇山峻岭间,这蛇形的盘山道是如何开凿的。
经过近20里的颠波,前面出现一座“仓门桥”。不用说,板仓到了。我急于想弄清何谓板仓,一下车,我就打听开了。一位年近50岁的男子领着我穿过仓门桥,步行200余米,手指河对岸的一个山洞:这就是山仓。接着他指着我身后的一摞顺山壁天然生成的大青石,这就是仓门板。我惊讶了,苍天的鬼斧神工竟然打造的如此的逼真。
“有来历吗?”我急切地问。
他手指西南方,“翻过那座山岗,就是临县舒城的万佛山,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十分贪心的人,将万佛山的宝物藏于洞中,仅供一人享用,从不接济穷人,后被神仙知道,便在他的仓门前划上了一条大河,将他的仓门板搬至河的对岸,摞于山崖前并点木为石。让清澈的河水洗涤他的心灵。”
听完他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我猛然发现,离我不远的河中心立着一块足有数百吨重的圆形巨石,上面是民国三年一位不知名的“居士”刻下了几行字:“此流此石,一浊一清,若问其奇,有声无声。”正上方刻着四个字:“一团元气”。顿然,我一下子感悟到了板仓这个听似十分土气的名字背后的许多意味。
随着向导,我们一行走向大山的深处,那些或建在河边,或建在山洼,或建在山排上的民居,其样式虽不时髦,但它们的质朴,它们的原质原味早已与浑厚的大山融为一体,古老的原始森林与逐步走近现代化的村落构建成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那里百余种百年以上的乔木挺秀地指向苍穹,满目翠绿的灌木遮天蔽日,许多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游于其间,好不快哉。
一条大河顺山势而下,层层叠叠,重重地跌落在数十米之下的巨石上,溅起洁白无暇的水花。千丈崖、斑竹潭、三井洞,龙井潭、一线岗,一步一景,一步一个传说。
置身群山环绕,山峦叠障之间,我陡然有一种人比山高的感觉,那潺潺的流水不停地向你述说着“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的永恒的哲理。
在“三井洞”前,不少老妇人在那里掐一种叫“蒿子”的野生草本植物,我凑上前好奇地问她们,她们说:这不叫“蒿子”,是“孝心草”。一位老人怕我没弄明白,比划着向我讲起了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姓贺的孝子,家境十分贫寒,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金榜尚未揭晓,父母双双离世。孝子手捧金榜硬是守孝三年,后独自一人进山修性至死。更为传奇的是,孝子的墓地上长满了“蒿草”,而且能医好多种病。那些迷信色彩的东西我们自然不去相信,但贺孝子留给我们的不正如环围四周的那一座座无私至上,知恩投报的山峰么。
我们爬上了一座叫“花龙尖”的山峰,俯视整个大峡谷,那山间游历如丝的盘山小道,恰似一条望不到首尾的花龙。我心底默默地祈祷:在这块数百年的处女地上,真能早日跃出一条龙来。
潜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原潜山县文化局局长) :曹 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