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戏最初是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接处的山歌民谣,后来在湖北黄梅县一带演变成早期地方小戏,人们叫它黄梅采茶戏,也叫黄梅调。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黄梅调传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相结合,并吸收当地流行的青阳腔、徽调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营养,逐步发展成为语言上以安庆官话为主,在声腔上以“花腔”和“主调”为基础的黄梅戏。其板式有平词、火工、二行、对板、哭板、彩腔、仙腔之类。
虽然黄梅戏的历史久远,但它的正式形成、发展和繁荣,它民间草台班子登上海内外艺术大舞台,从民间的只有三件乐器、七个演员既“三唱七打”的黄梅小调发展成为完整的大戏,则是建国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在几代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黄梅戏有过三次大的发展高潮,以至声名远播,享誉中外。这三次就叫梅开三度。
新中国的成立使黄梅戏犹如深埋在泥土的明珠见到了太阳。这个时期就是黄梅戏梅开一度时期。代表人物是严凤英、王少肪。严凤英祖籍是桐城县罗岭人,1930年农历3月15日生于安庆石,取名红六。12岁学唱黄梅戏,15岁搭班参加演出。1952年赴上海演出,主演《柳书井》《蓝桥会》等小戏,显示出卓越的才能。1954年她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一等奖。从1953年到1966年在省黄梅戏剧团的13年间,严凤英先后主演了近50个大小剧目,塑造了真实性格鲜明、受人喜爱的众多艺术形象。在十年动乱中,严凤英于1968年4月8日含冤离世。王少肪江苏南京人,祖籍是河北武清。1920年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随母学唱京剧。1950年应丁永泉的邀请改唱黄梅戏,在黄梅戏的表演和唱腔上王少肪做了很大贡献。王少肪声音宽厚洪亮,吐字清晰,行腔流畅,韵味浓郁。扮演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难忘。他曾获华东会一等奖和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两次获省戏曲一等奖。1986年在合肥因病去世。严凤英和王少肪两人不仅仅是表演艺术家,更是戏德高尚的艺术家。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改为黄梅戏剧院)在合肥成立,严凤英、王少肪等一批骨干由安庆调到合肥。剧团相继推出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黄梅戏艺术精品。这段时期,黄梅戏在舞台、广播、电影等许多艺术实践中,全方位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且港奥台地区和海外广大观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梅戏迎来了她的第二春天,这就是梅开二度。1980年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袁玫这黄梅戏五朵金花和蒋建国、陈小成等五位男演员从省艺术学校黄梅班一同进入黄梅戏剧院。马兰,安徽太湖人,她和黄新德的合作真可谓是珠联壁合。她的声音自然、纯朴,清脆。扮相俊美。担当《龙女》〈无事生非〉〈红楼梦〉等黄梅戏的主角,2000年她和黄新德、韩再芬一起被评为表演艺术家。吴琼,安徽繁昌县人,现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安徽黄梅戏剧院分别主演过<天仙配><女驸马><孟姜女>等多部大戏,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1992年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荣获全国第五次"五洲杯"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用我的心握你的手"获93-94年金奖;"同心"获94中国MTV大奖赛银奖.拍过百集黄梅戏后,一首<我很满足>写出她的真实情感.吴亚玲,安徽省芜湖人,她的歌喉淳厚圆润,行腔娓娓动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即端庄又温柔娇娜,在舞台上一频一笑或静或动,都恰到好处,身受观众欢迎。杨俊,安徽当涂县人,1963年11月4日出生,1980年参加工作,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青年专家.现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副院长,黄冈市政协副主席.黄新德,原籍是在黄梅戏故乡怀宁,少年时唱过黄梅戏,十年动乱期间在省艺术学校学唱京剧,戏曲基本功扎实。曾拜王少肪为师。也曾获黄梅戏十佳演员。他是黄梅戏舞台上不可多的男演员之一。有一回安徽省电台到安庆去录音,在一群人中韩再芬,10岁的她眨着一双水淋淋的大眼睛看着录音人员,他们就开玩笑说,你会唱吗?她说会呀!于是站在话筒前唱了<<大哥休要泪淋淋>>,于是就发现了这位不可多的的人才.文化大革命后有一次省电台工作人员到安庆招收黄梅戏演员,听说凤台县有个黄梅戏剧团,工作人员就到那里参观参观,结果发现在那一群女孩子中,有一位声音特别像严凤英,就把这个女孩子带到黄梅戏剧院进行严格训练。这个女孩就是陈小芳,这时剧院重拍〈天仙配〉,就让陈小芳和黄新德担当主演。随后陈小芳主演了〈碧玉赞〉,王冠亚先生看了陈小芳的演出连声说:这简直就是严凤英。二度时期,新人新作如雨后春笋,拔地而出,如〈龙女〉〈杜鹃女〉〈香魂〉〈郑小娇〉〈啼笑因缘〉〈家〉〈春〉〈秋〉等。这些剧目在舞台、广播、银屏上都闪烁光彩。黄梅戏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进入世纪之交,这就是黄梅戏梅开三度时期。代表人物有韩再芬、孙鹃、李文、余顺等。安徽省于1997年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工作思路,艺术家们又相继推出了〈风雨丽人行〉〈木瓜上士〉〈斛擂〉〈柳暗花明〉〈乾隆辩画〉〈秋千架〉〈徽州女人〉等七台大戏,并先后晋京汇报演出,一时轰动了京城,由此拉开了黄梅戏迈向新世纪,铸造新的辉煌序幕。
注:摘录于中国戏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