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马其昶墓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黄甲镇汪河村三松组。
在吴氏宗祠“挂车山历史文化馆”吴总和六尺巷文化主编舒老师带领下,卒子来到位于挂车山半山腰的马其昶墓。
马其昶墓坐北朝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墓圹呈半圆形,圹中立碑,墓碑破损严重,其碑文阴刻马通伯之墓。墓前设拜台。
马其昶(1855—1930年),字通伯,桐城扶风马氏。晚年号抱润翁,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作家,安徽高等学堂校长、桐城中学校长。
民国元年(1911年)马其昶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受聘清史馆总篡。著有《抱润翁集》、《桐城耆旧传》。
马其昶墓位于汪河村三松组,系马其昶及妻子(姚永概大姐)、长子马根硕(字伯固)三人合葬墓。墓碑自左向右阴镌刻:“马通伯先生、母姚恭人墓”“马君伯固之墓”。
马其昶墓左前方为马氏祖坟,墓主系明太仆寺卿马孟祯的父母。一九九七年,桐城市政府公布该墓为桐城市文保单位。
马其昶出身翰墨世家,其祖父马树章,任太常寺典簿。其父,讳起升,议叙同知。马其昶少时从学于吴山、姚思赞等先生。后受业于方东树、戴钧衡,师事桐城作家方宗诚、吴汝纶。
马其昶早年数应乡试不第,名声日起后淡于仕进。山东巡抚周馥力举马其昶为经济特科,安徽巡抚冯煦以马其昶博览覃思,文修学粹,上疏请得破格录用。马其昶热心于教育事业,长期教习乡里。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马其昶授经安庆藩司署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主讲庐江潜川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授经合肥李仲仙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秉承学校创始人吴汝纶先生办学宗旨,以“培养济世人才”为己任。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马其昶赴京编《礼记节本》,后以学部主事用,旋补总务司主事。
民国元年(1912年)桐城邑人举为县议会会长,次年马其昶被聘为安徽高等学校校长。民国三年(1914年)入都,法政学校聘先生为教务主任,简任参政院参政。民国五年(1916年),清史馆聘为总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传。
马其昶晚年病痹,鬓发尽白,然治学仍一丝不苟。卒后葬于汪河山麓。站在山麓间,远远望见挂车山层层叠叠,马其昶用尽后半生编纂成《清史稿·儒林·文苑》若干卷,成为清朝后期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