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明朝万历桐枞殷氏四世祖墓位于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一个面湖的小山坡上。
殷姓在安庆地区属于小众,卒子同班有位枞阳的女同学就是殷姓后裔。殷源主要出自子姓,为帝喾子殷契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商朝的第十代君王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省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省安阳西北),建立殷国,故称殷商。后来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其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为殷姓。
也有史书记载殷姓出自以居地所临殷水者,以水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省禹州有殷水颍川,居者以水名为氏,形成殷姓。这一支殷姓最初发源于北方的河南、河北一带。望族居于汝南郡,即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东南。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始祖殷契,据说是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殷姓发祥于今河南省境,自从西周得姓之后,至秦统一六国,他们大多繁衍于这一带。秦末时,殷姓大多居于河内野王(今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汉初迁汝南(今属河南省),至汉北地太守殷续,又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并以此为中心,不断繁衍,发展成为一个较大家族。
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可见已有殷姓人南迁于今江苏、四川一带。两晋南北朝时,陈郡尤以长平之殷姓人发展迅速,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并发展成为殷姓陈郡郡望。
后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官职调升等原因,殷姓又有南迁润州(今江苏省镇江)、歙州(今安徽省休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等江南之地者。
隋唐时期,殷姓除继续昌盛于陈郡长平外,分布更为广泛,并有殷盈孙在唐僖宗年间仕宦成都诸曹参军且落籍当地。
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骑兵南下,中原、华东等地战火连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惜颠沛流离四处逃难,于是殷姓分布更广,南方的广东、福建,北方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均成为殷姓难民避难所。
元末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今天卒子介绍的殷氏四世祖的先祖就是这个时期迁到安庆桐枞一带繁衍的姓氏之一。明末,殷姓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清代,殷姓人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并有山东、河北之殷姓闯关东谋生入居东三省。
殷氏四祖世殷泰出生在明朝,卒于明朝万历己酉年(公元1609年),为桐枞贤才。
殷氏四祖世殷泰墓安葬在面湖的一个山坡上,墓冢高大,四周皆为树林,站在墓前就是一片湖泽。
殷氏四祖世殷泰墓墓碑为明朝青石原物,为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等子孙同立,墓碑高约一米一余,宽约为八十公分,厚约为三十公分。
殷氏四祖世殷泰墓墓前两根望柱是安庆本地常见的麻石雕刻而成。在离墓前不远,由殷氏后裔建起一个现代的亭子,坐在亭前,能够远望湖水,加成殷氏古墓的饱经沧桑。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寻根热的兴起,殷氏四祖祖墓的修复和殷氏宗祠的重修引起殷氏后裔的关注,殷氏后裔出资将墓碑重修。离殷泰墓不远,还有新修建的殷氏宗祠,殷氏在安庆地区很多名人,如安庆市委副秘书长殷宝龙、安庆宏润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殷爱法、安庆天瑞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芳龙、安庆宝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芳举、安徽浩宇商务旅游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殷佩宏等。
此前,卒子曾在安庆大龙山高山间的一片凹地找到殷氏古墓群,不知是不是这支殷氏的先祖,受到保护的殷氏四世祖墓,重新焕发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