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百华龙泉庵遗址与邵界石刻。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龙泉庵,以及这个早已不存在的寺庙遗址。这个过去非常兴盛的寺庙,是如何突然消失的?
龙泉庵建在大龙山半山腰的一处坡地上,一条长长的山泉流过庵前。曾经的龙泉庵有多大规模,无法去形容,但比现存的庵基遗址可以看出,当年的宏伟。
龙泉庵建在如今的龙王庙之上约一公里地方,顺着龙湫向上行,如今新修建的水泥栈道能够一直走到龙泉庵遗址前。
据记载龙泉庵建于元朝,现在安庆的各种网络资料均出自己卒子游记。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
龙泉庵在历史上可追溯到唐朝时期,是龙王庙上观,所谓上观龙泉庵、下观龙王庙。明清两朝,安徽从直隶江南省分裂出来后,安庆官府为亲民政策,在大旱之际率乡绅百姓向大龙山祈祷,以示惠民政策。
下观龙王庙据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初年就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朝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朝成化甲辰(1484年)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均指祠致祭,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毁损,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布政使江中睿、知府陈睿重建,明王鳌、清朝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
清朝时,康熙皇帝曾派员于此龙王庙求雨救灾,雨后即封龙王庙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咸丰登基时,安徽遭蝗灾,为了灭蝗,敕令安庆府求此庙龙王降雨解安徽之难,果然天降大雨,蝗虫尽死,帝封龙王庙为“天井龙湫”。
清朝光绪四年,光绪皇帝为龙王庙御笔题写“星云散润”四字;宣统皇帝二年三次重修龙王庙,曾亲派大臣阿达珠督办并赠送金匾一副。目前,有记载的是民国二十三年皖省大旱,安庆乡绅立军令状,求雨造福人民,感动“龙王献雨”一事。
上观龙泉庵位于龙王庙上约一公里处,庵基宏伟,全麻石构建而成。盛名于明、衰于清晚期。据卒子推断,当初那个传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兵败逃难此处时,原为一座破旧的小庙,庙门蜘蛛网密布,黄蜂窝挂满庙前庙后各处,朱元璋为了躲避逃兵,情急之下钻进了破庙,躲在了菩萨像身后。
陈友谅追兵来到庙前见蜘蛛网密布完好后,黄蜂随处可见满天飞舞,弃庙满山寻找未果而去。朱元璋得救后,在庙里菩萨面前发誓若他有江山之份,来日一定厚报。当年那个破小庙就是大龙山半山腰的龙泉庵。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时,不忘当年在大龙山面对破庙许下的愿,为感恩誓言,赐金砖银瓦将龙王庙修缮一新,封庙前拦门山为列马摆鬃,庙后巨石为金枪落地。现存一块碑记,不知是否当年龙泉庵所立?
《安庆府志》记载,明朝时期龙湫池旁有一庵,名《龙池庵》于龙湫池故名,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朝朱元璋皇帝激战陈龙友谅躲进龙池庵,现称龙王庙,但据卒子反复考察,龙池庵即龙王庙并非传说中的朱元璋躲避之地,即便当年那个传说真有其事,也是朱元璋在大龙山半山腰的龙泉庵那间破庙,并非今天没有几步路就到的龙池庵。多年前,卒子与大龙山龙池寺“当家人”慧德和尚交流过,在他的带领下,卒子找到了当年的上观龙泉庵遗址和“忘归”石刻。
位于大龙山镇百华社区的龙泉庵,历史记载这是一条古道,过去政、商、民在这条古道上自由行走。这条明清时期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清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
位于上观龙泉庵与下观龙王庙之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邵界”、“庵界”两副字,从字迹看,应该有几十年至百年历史。为什么在此巨石上刻有庵界与邵界呢?过去大龙山是山下百姓所有,山上寺庙庙基与百姓的山田有界,这种界线分明,相互之间不能过界,所以安庆众多寺庙与百姓山田之间均有界。
龙王庙以雨苍亭(今天的龙王亭遗址)为界,分为上观和下观,上观有三叠石、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龙湫大峡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