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期盼已久的高考成绩终于出炉,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龙潭村女孩穆小燕以理科507分考取一本,这对每一位农村孩子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可是穆小燕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近日,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来到了素有“皖江上游第一村”之称的汇口镇龙潭村。
陪读妈妈没陪女儿高考
汇口镇龙潭村位于皖鄂赣三省结合部的长江同马大堤边。脚步踏进龙潭村地界,眼睛就被铺设在面前宽阔而笔直的水泥公路吸引住了,穆小燕的家就建在公路边上,是一栋两间两层很不起眼的楼房。走进屋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女孩在家,正在房间收拾东西,她就是文章的主人翁穆小燕。
高考前,穆小燕是宿松县程集中学高三(5)班学生。在今年高考中,她以理科507分考取了一本。面对采访,穆小燕的脸上掠过一丝的忧郁。
“你爸妈怎么不在家?”
“都去武汉了。”
“去武汉干啥?”
“我妈在武汉医院治病,我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生病的,她一直瞒着我,我是在高考结束那天才知道,明天我要去武汉照顾她,换爸爸回家挣钱。”说着说着,小穆的眼角湿润了。
采访中,小穆向我们回忆起了高中三年母亲祝凤萍一直跟着她陪读的往事。
小穆回忆,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母亲突然对她说,喉咙有点不舒服,想回去休息几天,等到高考时再过来陪她。6月6日是高考前一天,但早早赶到县城等她的,只有父亲穆道斌一个人。
“妈妈怎么没来?她不是说今天过来吗?”她反复问父亲。父亲迟疑了几分钟,然后带着愧疚的语气说:“妈妈本来是要来的,可医生说,要在医院多待几天,才能好得快点。”见父亲这么说,她没再追问下去。
6月7日是高考第一天,她在父亲的目光下走进了考场。晚上,父亲带她出去吃饭。回来时,恰遇同楼的考生一家在吃饭。考生的妈妈不停地给考生夹菜,考生的爸爸在安慰他:“没关系,考差了就差了。明天还要考呢,别影响自己的情绪,尽力了就好。”“是呀,尽力就好,妈妈也是这么说的。”她不禁又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在程集陪读三年中,母亲就是经常这么鼓励她的。
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沉默寡言的父亲,终于把她母亲患病的实情告诉了她,说她妈妈早在一个月前就被检查出是白血病,妈妈担心让她知道了,会影响高考,所以叫大家一直隐瞒着。高考前夕,她妈妈就被送到了武汉一家大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她妈妈一直惦记着她高考,说答应她的事情没有实现,内心非常愧疚,所以执意要他回来陪她。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她妈妈托付给她外婆照顾。
父亲的话还没有说完,泪水顿时从她眼镜的镜框下面,哗啦哗啦地掉了下来。
她瞒着女儿忍痛一个月
穆小燕恨不得当天晚上就飞到武汉,扑进母亲的怀里,放声大哭一场,把对母亲的感激全部哭出来。
次日,父亲带着她乘上了赶往武汉的汽车。在病房里,她见到了瘦弱的母亲,一个月不见,母亲消瘦了许多,脸色十分苍白。
“妈!您咋不早点跟我说啊!”“妈!您知不知道我非常想你啊!”
“妈!我对不起您!我没考好啊!”
“燕燕!妈也非常想念你啊!”“没考好没关系,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够了。”此刻,母女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都哭成了泪人。
那天晚上,祝凤萍跟女儿聊了很久很久,聊到了她发病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下午,租住在宿松县程集中学附近的祝凤萍,突然感觉喉咙疼痛起来。她只好上当地卫生室治疗,连续吊了几天的点滴,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为不影响女儿读书,她坚持带病照顾女儿,每餐都为女儿烧最爱吃的菜。因为身体原因,她根本无法进食,每当吃饭时,她就看着女儿吃,看到女儿吃得越多,她就越高兴。
“妈妈!等您喉咙消炎后,您就能吃了。”每当母亲看着自己吃饭时,小穆就这样安慰母亲。这时,祝凤萍便会一边摸着小穆的头,一边开玩笑说:“你赶快吃,等我好了,我就会跟你抢着吃;到时,你就没那么多吃的了。”
每次小穆放学回来吃饭时,祝凤萍都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她是在强忍着疼痛。
一周忍过去了,又一周忍过去了。到了5月中旬,她再也挺不下去了。一天下午,她轻描淡写地对女儿说 :“燕燕,可能是这儿治疗的方法有问题,妈想去老家那边的医院看看,等你高考了,再过来陪你。”
祝凤萍回来上省城医院进行检查,患的竟是白血病。此时,她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女儿高考,她不想让女儿知道自己的病情,也不想家里为了给她治病,把留给女儿读书的一点积蓄拿出来。
她拒绝去武汉治疗,亲朋好友得知后,都纷纷上门劝她。最后,她向大家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对她患白血病的事情要保密,不准让她女儿知道。大家只要答应她这个条件,她就去武汉治疗,
听完母亲的这番叙述,小穆更加觉得对不起母亲,没想到母亲为了让她能够安心学习,做出了这么多的牺牲。
她控制住激动的心情,一头扎进母亲怀抱,滚烫的泪珠,一颗又一颗地掉落在母亲的胸前。
为让母亲治病她放弃上大学
6月23日高考成绩出炉,穆小燕从网上查了她的高考成绩。在查之前,她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她担心自己如果没有考好,将无法去面对住院的母亲,可又不得不去面对。
“507分,超一本线了。”也许是因为过于紧张,她对自己的这个分数感到十分意外。她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喜悦,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了远在武汉病房的母亲。
在学校填完志愿后,她来不及和同学一起分享努力换来的成功,匆匆乘上开往武汉的汽车,因为父亲在等着她换他回宿松做木工。
她的父亲穆道斌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在建筑工地帮人做木工活挣钱。“燕燕,你就在这里好好照顾妈妈,我回家里能挣一点是一点。”
据穆小燕的班主任李乃滨介绍,穆小燕在学校品学兼优,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以前,穆道斌一直在外面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开支都靠他;他和妻子祝凤萍都非常重视教育,两人把全部心血都倾注给穆小燕了,现在祝凤萍生病了,而且是重病,穆小燕还要上大学,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度过眼前这个难关是最紧要的事情,但凭借这个家庭自身的能力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救助。
“祝凤萍需要尽快做骨髓移植手术,否则会影响今后的移植效果;但做移植手术,至少需要30多万元的费用。”给祝凤萍治病的主持医生说。
30多万元费用对于穆道斌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摆在眼前的困难,没有让穆道斌退缩,他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想办法筹钱。
一天,祝凤萍哭着对女儿说:“我不想治了,移植骨髓要花这么多钱,又能上哪儿借到这么多的钱!”小穆便安慰妈妈说:“妈!您不要着急,一定会有人来帮我们的,再说我也长大了,我可以到外面打工挣钱。”祝凤萍听后,哭得更凶:“你才多大,你马上要去上大学了,哪能出去挣钱?我不做什么骨髓移植了,要把筹到的钱留给你上大学。”
“妈!您不能不做移植手术,大学我不上了!等您的病治好后,我就出去打工。”
“不行!”
“不行我也要这样做,我是认真的!”
祝凤萍一下子愣住了,她立刻停止了哭泣,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女儿,她知道女儿很想上大学,也知道女孩的性子很倔,能说出这番话,肯定早有打算。
“要不这样吧,我接着治病,但你必须要去上大学。”祝凤萍拉着女儿的手说。
是呀,上大学是小穆从小就立下的志愿,她想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人;她想像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在人生中拥有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想到未来美好的生活,小穆深情地望着远方。
一道霞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洒在了母女俩的脸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能早日顺利度过难关。(孙春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