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点击上方"潜山论坛"↑免费订阅60万潜山人的故事
“三个多小时讲下来,很充实,这又将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志卫坦言,清华之行,让他收获满满。
王志卫,原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校长。他自嘲是“三无人员”——无高学历、无教师资格证、无专业职称。近日,却将他任职校长的三年时间里积蓄的一套职业教育理念带进了清华讲堂。
赴清华讲课前夕,王志卫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1983年参军入伍至今35年,回想一下自己经历过的岗位共15个,从安徽天柱山脚下走出来,足迹遍及江浙沪三省市。从大别山到大熔炉再到大上海,从地方到部队再回到地方,岗位不断变化,称谓不停改变,一路上艰辛,一路上欢歌。让我最难忘的经历是部队,让我最喜欢的称谓是校长。唯有把学习作为信仰,把工作作为使命,把责任作为担当,把挑战作为追求,这样的体验才能其乐无穷,这样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经历芳华,来到清华,不负年华。”
王志卫17岁入伍,在部队服役22年,在南京军区先后担任连、营、团三级主官,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他曾是当时南京军区最年轻的团长之一。正在工作得心应手、事业如日中天的不惑之年,他却选择了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对此,他的解释是:“想把自己归零,挑战另一种可能。”
归零后的路并非坦途,王志卫从部队正团职转业到地方担任副处级调研员,无实职,工作多是打杂,他笑称当时的自己是“小二子”。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王志卫负责后勤保障工作,长达半年的博览会,他把自己在部队里积累的认真、严谨的经验全部搬出来,把繁琐的后勤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无一丝错漏。经过十年的政府机关工作及基层党委书记的历练,2014年7月踏上校长岗位,成为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校长。“从部队来到政府,再到校园,都是全新的,工作环境是新的,同事也是新的。”王志卫说。
一无高学历,二无教师资格证,三无专业职称,这样一个“三无人员”如何带好一所学校?从来不惧挑战的他,开始了新一轮探索。三年时间过去,他在一次会上总结道:我们“长高了”,“软”“硬”兼顾;我们“长胖了”,“内”“外”兼修;我们“长壮了”,“文”“武”兼备。
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打造的
“校园奥斯卡”微电影节走进了上海大剧院
三年时间,王志卫带领下的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创新创业从零起步,收获全国“挑战杯——彩虹人生”特等奖;打造的“校园奥斯卡”微电影节走进了上海大剧院,职业学校的学子们神采奕奕走上红地毯;超过150人次师生获市级以上各类专业竞赛奖项,近400人次获市级以上文体类奖项,被评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最为明显的变化,当属招生情况,2017年新生录取平均分比2015年整整高出68分。
一个教育领域的“门外汉”,一个“三无人员”,是如何做到的?
3月中旬,王志卫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职业院校卓越校长研修班上,一一道出了自己的职教心得。
王志卫全面介绍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育人文化建设方面的新做法、新探索,引入“校长即是CEO”的理念,重点围绕教育教学“硬起来、活起来、靓起来、香起来、壮起来、联起来”六个方面的内容,全方位展示了学校在守成与创新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并总结形成“用好‘七子’、提升‘七力’”的办学经验,为推动学校综合管理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借鉴。
王志卫在清华讲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育人文化建设”
讲课过程中,王志卫更是“金句”频出:“传统列车是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代列车是车头引方向,车厢齐助力。我们的‘公用号’列车,校长是车头,各系部是车厢,教师是车轮,飞速奔驰,共同前行。”“办学实力‘硬’起来、校园氛围‘活’起来、学校形象‘靓’起来、职业教育‘香’起来、人才队伍‘壮’起来、优势资源‘联’起来。”“把校园文化‘立’起来、‘挂’起来、‘种’起来。”“更新脑瓜子,夯实办学凝聚力;修炼嘴皮子,提升办学吸引力;掰好手腕子,提高办学生产力;用活钱袋子,提升办学竞争力;美化脸面子,增强办学向心力;迈开脚步子,凝聚办学协同力;量准线尺子,导引办学循环力。”……
王志卫校长作词的校歌《放飞梦想》
三个多小时的讲课,被调侃为“全程无尿点”。一位来自山东威海的校长在听完课后告诉王志卫:“听您的课,我感觉一秒钟都没有浪费,经验加实例,满满都是干货。”
一年又一年的“最难就业年”,对于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来说并不存在。据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学校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
记者了解到,学校的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城市交通信息技术应用、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等专业在上海中职校中具有唯一性。学校与上海铁路局、机场集团、申通集团、上港集团、巴士集团、上海燃气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华润燃气、上海机场、浦东公交、申通北车(上海)维修公司等行业企业建立合作,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工作研讨会,促进校企交流,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三年的时间,从凯旋校区,到漕宝校区,再到嘉定校区,王志卫作为“火车头”,带领着全校三千多名师生“飞速奔驰”,学校也从三年前的籍籍无名到如今的名声大噪,引得一众同行纷纷前来取经。
“4月中旬,还要再赴清华之约。”如果说第一次接到清华的讲座邀约,王志卫兴奋之余,还颇有一丝忐忑的话,那么对于后续的邀请,他已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