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原标题:[先睹为快]我国首枚民企火箭拟今年上半年发射 长啥样儿? 《中国制造2025》提出一点,就是大力推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突破发展。2016年12月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去年6月,中央再次提出,要着力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探索实践脚步。 而此前消息说,今年上半年,我国首枚由民营企业研制的火箭将进行发射。 眼下,这枚火箭眼下的研制进入了哪个阶段?将完成哪些航天工作?生产这枚火箭的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看看。 央视记者 朱慧容:我们要去的地方,不是四大火箭发射基地的任何一个,而是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内,因为眼下这枚火箭并没有完成组装,还在最后试验的阶段。 在这间不足10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摆放着火箭的各个部位。
火箭工程师 艾志恒:这是我们火箭的心脏,它有六米多长,是一台推力大约35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而这边这个标识着各种数据的就是火箭的尾部。 火箭工程师 艾志恒:因为要承受燃烧的热量,需要很高的密封性。
这枚火箭加上载荷,总长度大约8米,与刚刚发射成功的长征11号火箭相比,个头不足它的一半,算得上只枚迷你火箭,可以运载100公斤的卫星,送至800千米的高空。就在去年年底,这台火箭发动机刚刚完成实验,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画面。 记者:这就相当于是把火箭按在地上发一发。 火箭工程师 艾志恒: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测量设备和传感器,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这些实验数据。 实验成功,发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这家2015年刚刚成立的公司,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 舒畅:该做的实验都做了,成功率应该有保障。 记者:三年一共投了多少钱?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 舒畅:我们现在一直到今年年底,要投大概三个亿的规模来实现。 记者:这样运作下去,我们真的是一个可以盈利的公司?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 舒畅: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航天的投入确实是比较大,而且周期比较长。这个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未来的投入还是很大的,因为如果我们要去做更大的火箭。 今年上半年将要发射的,还仅仅是这家公司的第一代产品,另外三个型号的火箭正在研制当中。 记者:很多事情可以由国家队来完成,为什么我们民企还要来做这个火箭呢?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 舒畅:我们不像国家队有那么多繁重的国家任务在做,其实最终会形成一个格局是什么呢?深空探测,对科研要求高的项目交给了国家队,商业开发这一部分交给了更加注重效率和成本的民营企业。 民企研制的火箭实力如何? 尽管如此,造火箭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世界范围内,掌握火箭制造技术的国家也并不多,一家刚成立三年的创业公司,就研制出了火箭,这靠谱吗?制造火箭需要的核心技术、专业人才,真的具备吗?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 舒畅:几百吨起飞重量的运载火箭还是很难的,但是我们现在选用一些成熟的技术,推出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这种小型运载火箭,也是完全从技术上可行的。 按照舒畅的介绍,他们虽然是一家创业公司,但是合作单位有包括中国兵器、航天科工在内的多家军工企业,国家倡导“军民融合”,让他们受益匪浅。而他们更多的研究重点在于让火箭发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央视记者 朱慧容:这里就是这家公司的综合实验室,比如说火箭的控制系统,就是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完成的。 火箭的控制系统就是这家公司在“降低成本”方面所做的自主发明。整个火箭都要靠眼前这个黑色的小方盒子控制。
火箭控制系统工程师 程晓倩:这个最重也就1.8公斤,相当于传统火箭上要设置重量几十公斤的中控机,所有的一个执行输入输出的模块,都由它来控制。 重量只相当于传统火箭中控机的十分之一,节约了燃料,也可以多运一些卫星。这项研究是公司成立之后,专利发明之一。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的都是年轻面孔,工作人员跟我们介绍,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 记者:成立刚刚三年,真的有这么丰富的一个人才储备,足以来研制一个火箭吗?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 舒畅:近几年吧,随着国家开始鼓励科研人员创业,鼓励军民融合和商业航天,我们也是赶赶上了这个好时候,那么陆续的就是吸引了很多的人来加入我们。整个研发的团队,基本上是覆盖了研制一个火箭需要的各个专业。 航天市场商机几何?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商业航天市场将达到4850亿美元。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将达到8000亿人民币,未来10年里,全球卫星订单将达到1955颗。而这些订单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订单来自于商业客户。 飞机上的WiFi、地面上的通讯、太空实验等等,都需要发射火箭,运载卫星得以实现。巨大需求也让民营资本有了用武之地。 商业火箭领域迎来“中国队”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目前,全国范围内,像这样的民营火箭公司至少有五家,大部分公司的火箭产品还在研发阶段。民企造火箭,在国内还是一件新鲜事,但是国际范围内,已经算不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在商业火箭领域,我们国家民营企业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个个实力不凡。
这是去年年底,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号火箭发射的场景。这家2002年成立的美国公司,仅去年就成功发射18次,2015年实现了火箭回收技术,这个月月底,猎鹰重型火箭将进行发射。最值得关注的是,凭借成本的优势,这款“猎鹰-9”火箭已拿到未来五年全球的38个发射合同,其中的24个来自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也就在这个月,美国另一家名为“火箭实验室”的公司,在新西兰成功发射一枚搭载三颗小卫星的火箭。 记者: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它做的是特别大型的火箭,我们跟他差异化发展,做的是微小微星;新西兰的这家火箭公司,我们的成本有巨大的优势。他们的成本现在大概三万多美元一公斤,我们国家现在市场价就是两到三万美元一公斤,我们能做到一万美元左右的水平。 对于与世界一流火箭公司的差距,舒畅并不避讳,靠价格,靠差异化竞争,打开局面也是中国企业眼下的选择。在现场,记者也看到,使用过的燃烧舵、火箭喷灌没有被废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要对实验后的数据进行反复推敲,进行优化。每次试验机会,对于他们来说都很珍贵。 火箭工程师 艾志恒:这是在实验之后留下来的,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它在经过火箭这个高温之后产生的一些变化,从而对我们火箭本身的一个性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民企火箭团队来说,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改良,都可能带来意外突破。 航天技术专家 黄志澄:全世界能造火箭的国家没有几个,我们国家有非常好的航天工业基础和制造业基础,这是中国民企的优势,航天强国必须要走的路就是民企把成本降下来然后走出去。在国际范围内,拥有更大的市场。来源:新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