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头楚尾之潜山,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这里轰鸣过吴魏征战的金戈铁马,因此,潜山的许多地名,承载着三国故事。有的有史籍记载,有的口口相传,如今都作为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熔铸进了每一个潜山人的生命里。
01
造福于民的吴塘堰
马道头,即今痘姆乡政府所在地。相传这里是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浩荡经过之地。马道头的名字流传至今,不远处兵马安营扎寨的山岭,称营盘岭。
坐落在“寨对面的吴塘堰,自汉献帝建安五年扬州刺史刘馥始建至今,有1800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几易闸址,经历代修治,还在造福于民,为五丰河万亩灌区发挥效益。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津”为此提供了佐证。那时的皖城“,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谲”。书中说,吕蒙献策;:“见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肥,以充军实。今可先取皖城,然后攻合肥。”攻皖城时,孙权手下大将甘宁手执铁链,冒矢石而上。朱光令弓箭手齐射,甘宁拨开箭林,一链打倒朱光。吕蒙亲自擂鼓,士卒一拥而上,得了皖城。
吴军进驻皖城后,整修潜水堰,遂将其改名吴塘堰“,民德之”。
02
思接千载的落马桥
余井黄岭村的田畈上,卧着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人称“落马桥”。
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跨度约5米,主桥为双层条石结构,由百余块青石条砌成,桥面上的中轴石两端,各立石凳。当地老人说,桥的条石缝隙,用桐油、糯米稀和石膏粉黏合,十分牢固。河岸边的石头上字迹依稀,估计是记载桥的建筑年代等,只是水太深,无法看清楚。远远透过圆圆的桥洞,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两岸民居,参差逶迤。
东汉末年,曹操亲率兵马下江南征讨孙权,马不停蹄,从怀宁“撵曹沟”奔驰而来。不料,随军而行的卞夫人在“育儿村”所生的婴儿曹植,由于一路颠簸,惊风受寒,吐奶不止。曹操心急如焚,因征讨心切,仍策马奋进。行至洪水滔滔的河边,曹操坐骑狂奔乱跳,竟将他从马背上抛出几丈远,跌落在河边沙滩上。曹操连忙爬起,发现毛发未损。暗自思忖:“此乃天意。”赶忙传令,大军就地宿营。
傍晚,曹操不顾鞍马劳顿,串门走户,寻医问药。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说,这里缺医少药,哪有郎中?不过,乡间倒有用锅心土煎水喝医治婴儿吐奶的单方,不妨一试。曹操命人到老者家中灶内取来锅心土煎水,小曹植服下果然吐奶即止。曹操为感谢老者的恩德,当即命将士买来木料,在这河上架起一座便民桥。再过些日子,人们将木桥改建成单孔石拱桥,名“落马桥”,桥下的河为落马河。
03
令人警醒的时思寺
三国吴黄武七年,也就是魏太和二年,吴鄱阳太守周鲂假降,诱魏扬州牧曹休率兵10万攻皖。
吴兵在石亭(今三妙)附近埋击,大破曹营。曹休兵败“,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战役中曹休明知中计,本当退兵,但其恃兵强马壮,更因疏于防范,而致惨败。此役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有绘声绘色的描述。
元大德年间,僧人在曹休兵败之地石亭建“时思寺”,取时时思过、时时思错、时时思傲之意。而今,时思村虽已并入斗塘村,但“时思”之名,对人们还是有警醒作用的。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