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59|回复: 7

潜阳汪氏小故事(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潜阳汪氏小故事
前言
潜阳汪氏始祖汪皖轩,乳名小三,其后人尊称祖三或小三公。元朝中期,其与兄小一、小二,从江南婺源大畈老家迁居桐城。后来汪皖轩复从桐城迁至潜山定居。至今已有七百来年,繁衍了二十八九代,裔孙数万。其间出现了不少的著名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现以民国九年《潜山县志》为基础,其中有的事还在《江南通志》《安徽通志》《安庆府志》有载,同时参考了《潜阳汪氏宗谱》,将其中的人和事,编成一系列小故事,以飨世人,也许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一、立基潜阳
                 ——潜阳汪氏初立基
潜阳汪氏始迁祖汪皖轩,乳名小三,于元朝中期与兄小一、小二,从江南婺源老家迁居桐城。后来,汪皖轩谓家人道:“我听说潜山县有天柱山,雄伟奇特,古称南岳,实为江北名胜。其钟灵毓秀,必能造福后人。”于是亲往考察,见县城之南,风俗仁厚,平坦广阔,土地肥美,欣喜道:“这是个好地方,可以安居乐业,且利子孙的成长与发展。”乃辞别二位兄长,举家迁往潜山县南乡的沙翁涧社、现油坝乡一个名叫铁锁塘的地方,建庐造舍,破土开荒,苦心经营。
徽州人会做生意,徽商誉满天下。唯婺源大畈重视农耕,崇尚“耕读”二字。汪皖轩秉承祖训,忙时亲率家人于田间劳作,闲暇时教子孙读书。其为人忠厚勤劳,见识超群,意志坚定。
元朝末年,红巾军从蕲春、黄梅来到潜山。汪皖轩的亲属有九人被杀。事后有好心朋友劝道:“世道恶变至此,你还是回到婺源老家躲避为好;不然,就到你两个哥哥那里,相互有个照应,才能确保无虞。何必久留在这个危地乱乡而不离开呢?”
汪皖轩叹了口气,随即慨然道:“富贵在天,生死有命。这样的乱世你又能躲到哪里去?那死的几个人,虽然可怜可悯,但大约也是命该如此吧。你没有见那贼寇所到之处,许多人满门遭屠,房屋成灰了吗?我家还不是最惨的啊!《易经》曰:‘没有平地就显不出山坡,没有来就没有往,高尚的节操是不会改变的。’在眼下这艰难中,正是我坚持节操的时候。我是决定不迁居的!”于是修补被破坏的房屋,继续居住下来。
随后不久,汪皖轩移居到县城东门的朝天坊马院社,为后来家业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汪皖轩这种艰苦创业、不为伤害而气馁的精神,真可谓识之远,志之坚。其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与夫人蔡氏合葬于老南门外高营坝下的蔡家坦,即现在的天宁寨东边脚下不远处,与雪湖相邻。数百年来,其后人螽斯蛰蛰,瓜瓞绵绵,裔孙数万;贤达智士,代不乏人,成为潜山一大望族。
汪皖轩有二子:华一、华二。这汪华一克承父志,抚育弱弟,丕振家声,轻财重义,远近闻名。时县城东门外护城河上木桥,年久失修,加上是处乃交通要道,车马行人不断,而桥已岌岌可危。汪华一乃慨然带头捐资,砌修石桥。在其感召下,人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时间不长,便修成了一座石板桥。方便了行人,造福了乡里。
若干年后,也许是当初修桥的工匠艺劣,也许是年山洪暴发,冲坏了河堤,石桥竟坍塌了。汪华一见了,心痛不已,遂决心倾家财,重修桥。
当年深秋水浅之时,汪华一请来良工巧匠,就以原石料为主,又增添些新石材,重建新桥。自付人工费用,且亲自监工。首先建好坚固的桥基,其次砌好两旁的护桥石坝,根本牢固了,才铺桥面。不过一个月,一座坚固的石桥便又重新建成,后历数百年而未塌。百姓口耳相传,世代称颂其德。
汪家人勤于耕种,遂逐渐发家致富。汪华一次子汪德铭,曾于明洪武年间任东厢义长,在乡间有一定声望。
一年初冬,汪德铭和二叔家的弟兄们商议,准备把各自的父母,一起安葬到祖父母的坟茔中去。
汪家在坟茔这边准备,那边的蔡家人发话干涉了。原来这块地是汪家花钱从蔡家手里买来的。后来蔡家见汪家逐渐发达,认为此处是个风水宝地,便也把先人安葬到这里。现在见汪家前来加葬,蔡家人便以两坟过近为由,加以阻止。实际上蔡家人又是从中得到了所谓的启发:想为自家留个加葬的后路。
两家互不相让,便一齐来到县衙大堂,请县老爷公断。县令听了两家的呈诉,便道:“照你们这样说,是汪家买地葬坟在先,蔡家的坟葬在后,两家坟茔前面平齐,而中间相距十多丈。实在不相关相碍,何来诉讼?汪家附葬,本无不可;蔡家想坟境宽敞些,也无可厚非。两家都有尊祖敬宗之心,也是值得称道的。本县也不怪你等兴讼,现说个你们自己解决的办法:你们两家明天日出之时,各自带上祭拜祖坟的毡毯,到坟茔处等候。老爷我那时自有叫你们心服口服的判决。”
汪德铭道:“那要烦大老爷移动金步前往了!”县令微微一笑:“这县衙距南门外不过半里许,老爷我就活动下筋骨有何不可?”蔡家人则问:“启禀大老爷,不知我等需带什么样的毡毯,带多少啊?”县令也微微笑了笑,道:“你们不是尊祖敬宗么?自己看着办就是了。”说着,吩咐一声:“退堂!”
次日五更,天还没大亮。汪德铭弟兄叔侄等,每人挑着一担上好的毡毯,早早来到祖坟处等候。东方发红之时,蔡家人才各自腋下夹着毡毯,姗姗而来。
不一会,锣声响起,县令坐着大轿而至。两家人一齐上前恭迎。是时,正好日出东方。
县令看了两家一眼,道:“你们两家都自以为尊祖敬宗,那么就各自围着祖坟铺开毡毯。毡毯铺到哪里,坟界就到哪里!凭老爷我在此,当即立好界桩,永远不许争执!”
这下让蔡家傻眼了!没料到县太爷会这样评判。只好将毡尽量往两坟之间的草地上铺。汪德铭早已瞧见了蔡家那点本钱,便得理也饶人,听从县令吩咐,围着坟铺毡;当铺到两坟中间部分时,尽管蔡家那边已没毡可铺了,汪家也适可而止,留着六七尺宽的草地不铺了。
县令一看,心中暗暗赞叹汪家仁义和本分,乃对两家人及附近前来看热闹的人道:“本案到此结束。汪、蔡两家各以毡铺之处为各自的坟境;至于中间这几尺空档,正好作为通行大道,同时也成了个天然的界线,省得以后两家再起争端。”
县令宣判,众人见证,王、蔡两家诉讼终结。这个地方从此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草上铺毡。
潜阳汪氏数代人通过勤劳致富,丰衣足食,又教导儿孙读书明理,且不忘回报社会,多行善事。汪皖轩曾孙汪思义,在明正统年间,输谷五千石赈济灾民,被朝廷的旌为义民,赐建“旌义坊”于县城东市。汪思义三弟汪思让,名善,以明经累官至大理寺左少卿;汪思义哥哥汪思诚的孙子汪洋,于天顺年间中进士;汪思义伯父的曾孙汪甫,也曾于正统年间中进士。其后,潜阳汪氏善举频出,科第连中,人财两旺,成为潜山一大望族。
修身、齐家,行善、报国,这大概就是潜阳汪氏成功之路吧。

发表于 2017-3-1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上铺毡

仁义本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9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9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无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9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看到本家继续发帖介绍潜阳汪氏历代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0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2-23 17:08 , Processed in 0.08858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