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742|回复: 7

浅析弹腔、京剧与程长庚(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浅析弹腔、京剧与程长庚(程长庚故居布展文案)
赵方剑

    关于程长庚的专记、传记类的书籍很多,但因年代久远,其时的记录手段有限,缺乏第一手研究资料。加上多为口述之词及地方本位观念和派别争荣,使得其中有很多不实乃至自相矛盾之处,令人困惑。
    长庚故居复建,源头传述责任重大。为避免以讹传讹,本人从家谱、本地戏曲环境及传说开始,遴选、归集可信史料,坚持中肯持论,摈弃区域私念,在京剧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力争真实还原和客观描述程长庚的艺术成长经历与成就。
    艺海浩瀚,终究难免疏略甚至不当,敬请海内外方家正之。
QQ图片20170112100325.png
长庚简介
    程长庚,生于1811年11月22日,殁于1880年01月24日,名椿,谱名闻檄,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程家井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道光年间,程长庚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历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乱弹巨擘”、“京剧鼻祖”、“伶圣剧神”等。
QQ图片20170112101408.png
QQ图片20170112101343.png
QQ图片20170112101401.png
井股程氏
    井股程氏沿袭顺承:宋代理学大家程颐→三子端彦→ 旸 →谦之→淮→振→纲(程家井支始祖,距新安程姓始祖、东晋持节新安太守元谭公三十九代)。
   《潜阳程氏汇谱》卷首载:“元末因避洪静君乱迁潜之古城山”。
程氏《民卅谱》记载:“振之子纲,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清涟秀丽,兼多醇厚之风,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山下,耕田食,凿井饮,而程家井之名起矣。”
    道光版《程氏族谱》派系:“伯伟尚嘉芳,浩天大发祥。文章遵典训,正直起才良。”
同治续修谱,派系改“文、章”为“闻、知”,故程长谱名有“文檄”、“闻檄”二说。长庚为井股程氏五十一世孙,程家井的程氏后人皆说:“始祖是从河南搬来的。”

    至于氏族渊源,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故居门前的程长庚雕像制作于浙江永康,完工后,物流公司竟鬼使神差般错发到河南郑州,辗转一个多礼拜才回到潜山。这种罕见的错误与巧合的地点也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程长庚要回到祖籍去看一看”。


戏曲沃土育名伶
潜山戏曲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原始社会人们在祭祀、狩猎、战争中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完美戏曲的萌芽。古代仪典中,音乐、舞蹈、化妆、面具、服装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亦是形成戏剧的重要元素。另外,佛道法曲、文人游历对地方戏曲也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新石器时期,潜山薛家岗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
    春秋时期潜山为古皖国封地;
    境内天柱山为道教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五镇之中镇,司命真君之治所。《道经》曰:“司命洞府在潜山。司命,天神也,主治舒之潜山”。
    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初年,佛教高僧释宝志入天柱山习静参禅。隋开皇二年(583年),僧璨承二祖慧可衣钵,于隋文帝开皇十年正式驻锡山谷寺(即三祖寺)。
    汉代,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在此诞生;
    三国时期,孙策与周瑜攻皖城(今潜山县城),掳“得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
    唐宋时期,古舒州潜山(今安庆前身)为地方衙门治所,系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朝奉大夫黄辅之描写舒州景观诗中即有“渔舟过后波摇影,楼笛吹时市有声”之句。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缠绵天柱山,宴酣之际,难少丝竹。
    明万历年间,江西“弋阳腔”易腔之后的“青阳腔”与五庙山区的土语形成了潜山高腔;据清代潜山县廪生张伯祥考证,明代天启年间潜山亦有“十二月花神”表演活动(相传为武王灭纣时的一种篝火歌舞。1957年3月,“十二月花神”进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同时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明末清初,潜山北部山区出现成熟的弹腔。
    清末民国初,由于徽班艺人相继流寓京都,地方小戏蓬勃兴起,县内大多地区渐以黄梅戏所代替。古老的潜山木偶戏,也由高腔、弹腔、徽调改成演唱黄梅戏了。
    建国后,潜山戏曲以黄梅戏演出为主。潜山县黄梅戏剧团。2012年演出剧目《榴花不开盼哥回》获得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优秀剧目金奖、最佳演员奖等8项大奖,同时获得安徽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基层院团”称号。

    潜山人韩再芬便是当代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和这一剧种的杰出代表。
QQ图片20170112101432.png
万涧戏楼
    万涧古戏楼位于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是潜山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
    戏楼系杨氏宗祠的一部分,位于宗祠前厅,属亭阁式全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戏楼是当地唯一的娱乐场所,自始建竣工起,曾接待过徽调、高腔、弹腔、黄梅戏等班社和文艺表演团体,据传程长庚家班“四箴堂”班曾在此演出。
    道光九年(1829)、民国三年(1914)重修杨氏宗谱时以及每年民间重大节日,曾请安庆等地名班唱大戏。现戏楼枋板上墨迹犹存,一些班社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姓名依稀可辨。
    在古代交通闭塞的山区,能建起如此宏大的祠堂与戏楼,实属罕见。

QQ图片20170112101442.png
融汉纳弋接昆秦
    潜山,位于长江中下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置身于“东昆、西汉、南弋、北秦”的戏曲大熔炉之中。

    弋阳腔(高腔)与潜山的同族同宗血缘关系。
    明洪武廿二年(1389年),安庆府人口42万,其中27万为江西瓦屑坝移民,潜山亦有数万移民。传说,来自江西各地的移民被反绑着双手,用一条绳索串起,向瓦屑坝蹒跚而来,大小便憋急了便呼喊押送人员:“解手啊!”,不料“解手”如今成了潜山人“上厕所”的代名词;潜山有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厝柩”,即将死者棺木放置地面三年后再入土,相传就是当年那些移民老人们在去世后,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魂归故里,由于强制政策始终未能松动,移民们回归故里梦想渐渐破灭,棺木最终不得不入土下葬的缘故。
    今瓦屑坝所在的莲湖乡与弋阳县界相距仅2、30公里,弋阳腔之于潜山人,应该算是故土“家乡戏”了。

    历史上潜山与湖北同属楚地,同在大江北岸,同属于江淮官话区。安庆与汉口的政治、文化、商贸交流,使得落户潜山的弋阳腔、安庆梆子、青阳腔、枞阳腔很自然地沿江而上传入鄂东北一带,与当地花鼓、采茶、船歌、樵歌等民间音乐小调交流融合,在土语声调影响之下变异成为汉剧前身---楚调。

    将昆曲引入皖地、堪称安庆戏剧鼻祖的,当是晚明安庆天台里一方乡绅阮自华。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原籍桐城山(今属枞阳)。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举,二十六年中进士。万历四十七年,阮自华带头募建迎江寺。潜山县马祖庵石坊“嘉平馆”三字就是他的手迹。
    阮自华晚年返回故乡后,在安庆天台里老宅子组建了昆曲“阮氏家班”声伎自娱。软软的江南戏韵,渐渐融成安庆戏曲的一部分,变为安庆老城平民百姓闲时喜欢哼上几句的时尚。“云间倾六朝之绝,而皖上与之颉颃”,当年安庆老城昆曲流行的盛况,可见一斑。

    秦腔又称乱弹,以位于陕西关中西部的宝鸡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安庆梆子盖源于此。
    秦腔传入潜山,与明末张献忠及“革、左五营”农民义军有关。
自崇祯六年(1633)冬农民军渡过黄河南下至崇祯十五年(1642)离开安徽,9年中农民军转战豫、皖、鄂、赣、川等地,“革、左五营”数万秦军曾于潜山山区驻扎、修养数年。史料载:“崇祯十三年冬,明监军道杨卓然亲自跑到潜山、太湖山区,面见五营领袖,企图诱使他们接受朝廷的招降。”
    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把高亢激扬、荡气回肠、势如破竹的秦腔作为鼓舞士气的军歌,带领士兵冲杀突击,走南闯北一路铿锵。在潜山山区的辗转驻留,深深播下了秦腔的种子,所以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许家畈,弹腔艺人如今依然固留下秦调苍莽、高亢的声腔。
QQ图片20170112101437.png
弹腔形成
    潜山弹腔的形成,是“花部”和“雅部”的早期碰撞,是京剧“皮黄腔”在安徽的首次融合。
    当彪悍、雄健的“西北吼”与婉约、儒雅的“江南柔”在潜山邂逅,在5000年前的薛家岗月光下,汉乐府排出编钟,桐城文人斟酌词谱,台上水袖翻舞长髯迎风者,正是兼容并蓄、刚柔相济的潜山弹腔!
    吸纳昆曲、弋腔、秦腔、汉调之精华,再融当地民歌小调,汲取青阳腔及三祖佛曲、道山仙乐等多重营养,经过数代人的锤炼提升,京剧的母腹艺术---潜山弹腔诞生了!
    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昆曲的“中州韵”,但渗入大量“徽音---潜山方言”;传承昆曲严谨的“曲牌体”和“板腔体”唱腔使用“基本腔”;声腔使用“西皮、二簧、吹腔、拔子”;演出多半为“二进宫”、“渭水河”、“空城计”、“徐庶荐诸葛”等历史题材的宫廷剧和武打戏。
    潜山规模最大的当属官庄余万全的“五世堂”弹腔班,演员最多数量时达87人;程家井的“四箴堂”班、余井的“积善堂”、“新长春班”活动亦为频繁,弹腔班演出范围遍及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湖北、四川等。

    程长庚幼年,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戏曲艺术异常繁荣的氛围里,接触和学习了昆曲、秦腔、弋阳腔和汉调等优秀剧种,加之受父亲程祥溎所在“四箴堂”班的耳濡目染,为后来创立国粹京剧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待续)

程长庚故居图片:http://www.qianshanre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5147&_dsign=8b52399a


发表于 2017-1-1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0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管理员这么详实权威的描述^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赵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1-23 04:15 , Processed in 0.081910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