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155|回复: 3

檑稻、舂米与磨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30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天柱侠 于 2016-12-30 14:38 编辑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檑子、木碓和石磨,可能是些十分陌生的东西了,然而,檑子、木碓和石磨却是我们五六零年代人难忘的记忆。随着年岁的增长,那些远去的记忆似乎更加清晰起来,让人更加怀念起那自然而艰辛的日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岳西农村,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通电,稻米和小麦的加工几乎都是靠檑子、木碓和石磨来完成的,用这些原始的器具加工出的大米和面粉没那么好吃,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舂出的大米还要用筛子筛糠,面粉还要筛箩筛粉,很是麻烦。
   
                       檑子
    檑子檑稻:“檑子”,在碾米机没发明前,它是数千年来人们的生活必须品,没有它,人们只怕吃饭都难。它的功能,类似于大米加工机械里的砻谷机,专为剥稻壳所用。  
    “檑子”,它和“石磨”是同宗不同“性”的大米加工工具。高约一米左右,粗约小木盆,浑身圆形。它分上下两部分。上端较薄,形似磨盘,只是边缘隆起较高。下端形似磨座,但要厚很多。上端的中间有一个小圆孔,边缘有两只木柄象耳一样相对伸出,柄端也有小圆孔,是檑杆的预留孔。  
制作檑子,其制作原料主要是木材和毛竹,原理上完全模仿“石磨”而制成。“檑子”的好坏关键靠“檑齿”,必须用檀木、桑木、栎树木等上好的“青杠”木材。先将“青杠”木棒劈为2毫米左右厚的木条备用。然后用其他木料制成上下两个无底无盖的“圆桶”,和“石磨”一样称为上下“两扇”,其中“下扇”的中间筑上黄泥粘土,“上扇”的中间留空,用以往下倒稻谷。接着就用“青杠”均匀地一块一块地卡,每两块之间用楠竹片隔着,让其形成“石磨”一般的“齿”。可以说,这“檑子”就是巨型的“木磨”而已。“檑子”的制作是非常讲究技术的,据传说至少要是三年以上的老师傅制作的“檑子”才好使,一般的木工师傅还不能胜任。
   
    使用时,先将上下两片合在一起,如同石磨一般,楔套得天衣无缝。然后。把需要脱壳的稻谷,倒在上面,如推磨一般,将檑子推动起来,脱壳的稻谷便纷纷往下掉落,壳与谷米则从垒子周围的木片缝隙中纷纷掉下,再用器具盛装起,倒入风车中用手摇动风车叶片,叶片一转动,风乍起,吹开轻飘的粗壳后,余下的便是大米。这种米,远不如今天所吃的大米,它仅脱去了外壳,表皮显得尤为粗糙,颜色黝黄或黑黑,讲究的须得用碓再加工一番,方可入得口去。然而这糙米更合乎人的养生之道。因为这糙米外面附带着的那些个米糠,按照科学的道理,该然不知附带着好些的维生素A,B,c,d,e……呢!可惜那时的人不懂科学,老觉得这米外表粗糙,颜色黝黑,不如精米的味道好嘛且又养人,硬生生将米皮给去掉。
    檑子脱下的糠称为老糠,是成片的稻壳,过去人将它做枕头芯。记得老人说,上个世纪三年大饥荒时,许多人都将枕头的老糠拿出来磨着吃,好多人因吃老糠拉不下大便被活活撑死。用檑子檑米大多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因为檑子加工的米不浪费粮食,出米率高,所以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只求饱不求好了。  
        木碓舂米:木碓相对于檑子,加工的稻米更胜一筹。木碓是由石支撑架、木碓杆、石碓和石臼几部分组成,石碓和石臼用的是同一种石材,石舂连在原木上,由一至两人协力踩踏,有节奏的起落,一人手拿小扫帚,随着石舂的升起快速拨动石盆里的粮食。  
制作木碓是一件技术活,碓窝通常用石头打造。制作碓窝需要专门的石匠,一个对窝十几块钱。石匠要选上好的石料,开凿出毛石,然后用錾子一凿一凿地凿空,大约凿了十多天时间,才能凿出一个碓窝。然后抬回来。砍来木料,请木匠花两三天时间,做好支架,一个简易的木碓就这样做好了。过去一个大的村庄,都有好多处木碓,一般就是在正屋边做个窝棚,里面装上碓。
   
    舂米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小时候,我最怕的是舂米,我们家人多,一般三四天就要舂一次米。天不亮,母亲就把我们弟兄几个叫起来,点上煤油灯火,挑着一担稻谷到碓房里,然后便开始舂米了,我们弟兄几个舂米,母亲在下面用筛子筛米,到吃早饭时一担稻谷就舂好了。这时,我们累得腿都迈不开了。  
      那时,在我们村庄,有个叫程节才的,在自家前面的小河边选了一处合适的位置,用茅草盖起了一间小窝棚,然后仿照椴木粉的水碓自制了一个小水碓安装在小窝棚里。水碓的原理是在碓的脚踏板处做一个大大的水槽,用竹子把水引到水槽里,利用水的重量把碓头抬起来,水随之倒出,碓就舂一下米。用水碓舂米没有人工快,但可以节省人力。后来我们也把稻子挑到他家的水碓中去舂,到第二天才去取米,每百斤收四毛钱加工费,米挑回家后,用簸箕簸去谷糠,就可煮吃了。这以后,我们没有舂过米,都是用水碓舂米。青黄不接的时候,大麦是救命的食粮,大麦是最难舂的,大麦舂出的米煮出的饭,我们家叫“麦米饭”,可是特难下咽的,但总比吃野菜粑粑要好。  
      再后来,村里通了电,父亲给家里买了一台小型碾米机,从此,木碓和水碓也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人们的视线里慢慢消失。  
石磨磨粉:石磨是用人力把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石制工具。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之间有磨脐子(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有直径超过三尺六寸的大磨,要用三匹马同时拉。一斗(约合50市斤)粮食用十多分钟就能拉一遍。一般磨直径80厘米左右,一个人就能拉动。小磨直径不足40厘米,能放在笸箩里,用手摇动,用于拉花椒面等。还有拉豆腐汁和煎饼糊子的水磨等。
   
制作磨子也同制作木碓一样,先要请石匠来选取白色或青色的花岗岩石材,岩料花纹要细,石磨分上下两排,下排磨厚1.4尺,直径3尺,(连磨槽及外边沿。实际磨直径1.5尺左右)上排坯厚0.8尺,直径1.5尺。制下排石磨,在四周开一条磨槽,比下排磨还要再低5寸左右。当中做一个放磨心的窟窿(方形,大小1.5寸左右),制作上排磨,做好后在该磨的下面当中做一个1.5寸左右大小的园形的深0.5寸左右的窟窿,再在边做一个宽2寸厚一雨深2寸左右的放磨手的窟窿,还要在上排磨距直径三分之一处做一个2.5寸左右大小的圆形的放入物品的洞。沿磨边留有高出的磨唇,再沿磨边逐然向所开的进物品的洞的方向低下。安上磨手(用杂木做成)。最后将上、下两排磨开好磨路,开路磨首先将磨分成四排磨路,再将四排对分成八排磨路,开磨路要注意宽度均匀,深度左深逐然向右斜平,才能使物品粉顺利磨出,在下排当中开好磨喉,同时再请木匠做好磨拉单,就可以使用了。
  
     五荒六月的时候,小麦收割了,家里就要开始磨面粉了。我家有个专门的磨房,一到晚上就点着如豆的煤油灯磨面粉,我们兄弟两人拉磨,母亲把磨(向磨眼中添加麦粒),粉磨好了,母亲用筛箩去筛出磨过面粉中的麦麸,跟用米筛去筛粮食有所不同。米筛靠手去把筛子转动,米中的杂质被旋到筛子的中间后,用手抓出;筛箩筛面粉很少去靠手的转动,是用手去磕(拍)箩筛圈,靠振动使细面粉从箩筛底漏出,下不去的麸皮始终存留在箩筛里,从而分离出面粉和麸皮。
    筛箩有粗细之分,新麦出来时,我们央求母亲用细筛箩筛点精粉发小麦粑吃。可在那生活极其贫困的年代,“瓜菜代粮”的日子,母亲尽量用粗筛箩筛粉,甚至连刮喉咙的麸皮也来拿充饥的食物。昔日的农村,衣食住行极其落后,现在回忆起来,样样都是那么的让人揪心,让人难以忘怀。扬汤疙瘩锅边溜、麦麸野菜南瓜汤、红薯荞麦干粑粑……小小的磨盘和箩筛决定着我们生存的命运。
    磨子用了两三年后,磨齿磨平后,就要请石匠来开磨,就是重新清洗磨槽,新开的磨子出粉率高,但殊不知面粉中糁杂了多少石粉。磨粉同样也是个古差事,后来,我们边上的秦河大队开设了水磨,我们就将麦子挑上七八里地送到水磨坊去磨。再后来,改革开放,粮食充裕了,我们村也通电了,有了电磨,石磨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
发表于 2016-12-30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些东西真的感到亲切,小时候母亲经常要我们帮衬使用这些工具,现在几乎见不到这些古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2-23 16:46 , Processed in 0.077407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