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86|回复: 2

综艺“秀”泛滥?“神剧”何时休?——七问中国电视荧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9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新华社上海6月8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许晓青 周文其 王琳琳)第21届上海电视节开幕在即。种种迹象表明,这将是一届话题性极强的电视节。从抗战“神剧”被叫停,到拟推新版“限秀令”,从“互联网+”风生水起到版权官司此起彼伏,围绕网友关心的热门影视话题,记者七问中国电视荧屏。
  ——一问:抗战“神剧”几时休?
  从“手撕鬼子”到“裤裆藏雷”,网友惊呼:抗战“神剧”,你真是“天雷”滚滚啊!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一大批抗战题材剧扎堆首播,但一些胡编乱造、逻辑不通、添油加醋的情节让观众实在大跌眼镜。不少观众反映,“一些抗战题材剧的取景、道具、服装、对白,都不太靠谱”。也有网友分析,在“神剧”里,抗战已经变成了一个噱头,炒作才是“真功夫”,各种奇葩“桥段”登场,最终目的是为了“博眼球、博收视”。
  业内人士指出,杜绝抗战剧中的“雷人”情节,还需把好影视制作的第一道关。“如果编、导、演,都视历史为儿戏,甚至想蒙混过关,那就不堪设想了,应当对‘挑战底线者’进行严惩,否则不足以唤起全社会对国家、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只会“秀”综艺,演员还能演吗?
  “明星都去参加‘真人秀’了,谁还在老老实实演戏?”不少网友追问,近来明星频繁亮相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虽然火爆,但知名演员扎堆“秀”综艺,有“不务正业”“自废武功”之嫌。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拍摄真人秀的制作周期相对较短,能为出品方和演员提供较快聚集人气、增加收益的空间。为了追求粉丝量、话题量和高身价,一些演员显然已经迷失在“真人秀”里。
  今年上海电视节开幕前夕,市场传闻新版“限秀令”将至,这让一些深陷“综艺漩涡”的演员也开始反省,部分艺人立场鲜明,表态将“一心扑在表演上”,自觉与综艺节目“绝缘”。
  ——三问:版权官司多,“琼瑶阿姨们”能舒心吗?
  去年以来,台湾作家琼瑶与大陆制作人于正的版权纠纷备受瞩目,尽管案件二审开庭后尚未最终宣判,但一审结果已让一些支持琼瑶阿姨的编剧们觉得“很提气”。
  中国电视剧总产量多年居高不下,与产能过剩相伴而来的则是电视剧故事情节雷同、人物关系撞车、台词“拷贝不走样”等情况屡屡发生。
  不过版权官司多如牛毛,一些抄袭者还以“山寨”欧美剧集为荣,称此为“致敬”。今年以来,又有《活色生香》等剧受到网友和业内质疑,一位资深编剧感慨,当一方发现自己“被抄”时,往往另一方已“大红大紫”,“私下了结的、暗中道歉的,也大有人在”。
  “琼瑶阿姨们”如何才能更舒心一些?电视节上,人们还会不断追问。
  ——四问:“一剧两星”时代,好剧都去哪儿了?
  年初正式实施的“一剧两星”政策(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但是因为播出平台减少、资金力度有限,是不是好剧更难拍成了呢?本届上海电视节
  将这类疑问放在了首场论坛上,请业内“大腕”把脉。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金文雄曾透露,从“一剧两星”逐步过渡到“一剧一星”将是大趋势,一方面是促进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挤掉影视剧拍摄过程中成本与质量背离的水分。
  网友期待,在中小成本剧大行其道时,也要有一些真正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剧、扛鼎之作能出现在荧屏上,这需要独具慧眼的投资方有胆识、敢担当。
  ——五问:“互联网+”来了,收视习惯会发生质变吗?
  一大波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正在被改编搬上电视荧屏,网上众筹模式启动,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拍剧、拍综艺,“纯网”节目成为新热点……“互联网+”来了,老百姓的收视习惯会发生质变吗?
  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电视荧屏”不只是内容生产上的“1+1>2”,更意味着平台的叠加效应和几何级数的产能增长。时下阿里、腾讯等相继聚焦荧屏内容生产,并将一套互联网化的资本运作模式带入影视界,各种“盒子”的诞生以及众筹模式下文化娱乐的生态链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六问:影视股“牛”起来,对行业是好事吗?
  前有华谊、华策、华录百纳,新有唐德、长城……在中国股市飘红的2015年,影视股成为不少投资人的新宠,同时也引发业界讨论。做文化产品和做资本交易能相提并论吗?影视股真的“牛”起来,对行业是好事吗?
  对于影视股的大红大紫,正反双方的辩论始终各执一词。一些人认为,文化领域过度市场化、股份化会导致内容生产和制作一味向钱看;另一些人则认为,恰当运用二级市场,有助于分担文化内容生产的大投入,进而带动行业的转型和大发展。问题是,牛市真的来了,“文化人”是否只忙着数钱去了。对此,上海电视节期间亦会是一番唇枪舌剑。
  ——七问:收视率水分大,观众还待见吗?
  自2010年权威媒体大篇幅曝光收视率造假问题后,一段时间来收视率“掺水”现象曾有所收敛。但知情人士透露,时下在“综艺热”“网络作品改编热”的推动下,一批热钱涌入,间接导致新一波收视率造假正浮出水面。
  近日网络剧评人“梅子笑”在微博上公布一些收视率“掺水”的新现象,例如“有经验的出品方会避开某两家剧的开播,因为肯定被黑”;“某些剧,台里只敢买这两家公司的,因为他们数据很漂亮”;越来越多的“预防性做假”等等。
  有资深电视人反映,尤其是在热钱涌动后,收视率造假影响的不仅是一时一事,而是带坏整个行业风气。当“内容为王”变成“掺假为王”,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直以来对从严查处相关问题态度十分坚决。




                                                                                                                          来源:新华网络电视    2015-06-08      
  
 


发表于 2015-6-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朝我党的一大特色,就像写作文一样,说真话零分,说假话高分。拍电视也是一样,讲真历史是通不过广电的审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你真不咋的 于 2015-6-9 16:36 编辑

我认为,一部剧本拍出来后,能不能通过检审,广电和文化管理部门的把关至关重要。当下,不在少数的滥竽充数的剧目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请问,该被问责的,首先是不是这些部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1-28 16:32 , Processed in 0.13604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