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36|回复: 2

【转】川大教授周鼎的《自白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川大老师沉默八年终爆发,两篇《自白书》怒问高校教育矛盾

内容提要
四川大学教师周鼎,今日发布两篇《自白书》表示“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今后都不再在川大开课”。周鼎曾获川大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称号。学生观点:我愿用我科科全挂再换一节旁听。▲

《自白书》

1
今晚,喝了半斤白酒,不知是否醉了。酒壮怂人胆,姑且胡言乱语,将来也可以酒后醉话搪塞过去。

2
领导来电说,不要在网上随便说话,你有一批粉丝。
我说,我没有粉丝,因为我从来不是什么偶像,我是一个喜欢砸碎偶像的人。

3
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
学院说,不知道。
教务处说,也不知道。
校长说,我也不知道。

4
教务处说,中华文化课一周只有三个学时。
我说,为了这三个学时,我整整准备了三周,而为了讲好这三个学时,我至少准备了三年。

5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6
一门课的工作量如何计算?
教务处说,我们按照课时来计算。
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是一部复读机。

7
从前,科研是副业。
现在,教学是副业。

8
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我们必须重视教学。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

9
学生的数量比学生的质量更重要,因为高校经费的划拨与招生数量有关,与毕业质量无关。

10
最牛逼的教师是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学生听众的人。
也许最新一版的汉语大词典应该修改教师的定义了。

11
回头想想自己在上课前一刻还在努力修改课件,只能自嘲这是一种洁癖。

12
从来没有办公室,八年了,从望江搬到江安,依然没有办公室。
在历史文化学院的新修大楼里,只能羡慕地看着教授工作室和副教授工作室的招牌熠熠生辉。
他们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13
论文的数量从来与质量无关。
他们说,这叫一鸡多吃。
中国的高校不过是一座农家乐。

14
你以为你在教育学生,其实是学生在教育你。
你改变不了世界,只可能被世界改变。

15
深夜,一名旁听生打来电话,问候冬至。
他让我不会后悔这八年来的所有努力。

16
川大从不缺周鼎。
周鼎也从不缺川大。

17
所有人都在劝我冷静。
他们不知道,我已经冷静了八年半。

18
我对于讲课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
我无法体会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的痛苦,我只能深味一名大学历史教师的痛苦。

19
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

20
留校那年,我的工作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糊纸盒,只是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八年的学术训练最终只为了糊好一个档案盒。

21
八年前女儿出生的那一天,我在产房门口备课。
看了新生的女儿一眼,我匆匆奔赴江安上课,裤腿上沾着女儿身上的血迹。
可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先进事迹。

22
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门。
所有人都言必称校长。
然而,校长终究不是万能的神。

23
从前,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在,学院也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个学院都要向学校签下合同,承包多少个课时,多少篇论文,多少个课题。
院长是包工头,教师是搬运工。

24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申报课题,报账,报账,还是报账。

25
他们说,评价一个公共课教师的标准是工作量。
我终于知道劳模是怎样炼成了。

26
他们希望我缄默。
他们说,明年还有机会。
可我说,老子不玩了。

27
最难过的不是你失败了,而是你这样失败了。
你的对手不是谁谁谁,而是根本不知道谁谁谁的那个东西。

28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29
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他早就该死了。

2014年12月23日00:09

《自白书(二)》

1
从来不愿意面对镜头,因为那总会让我想起一双眼睛。

2
领导说,大学需要人才,也需要人物。
括号:麻烦人物除外。

3
当问题变成话题,话题又变成另一个问题。

4
许多人都以为你为了职称问题情绪失控,可真正让你情绪失控的是那么多学生的留言。

5
你为什么会愤怒?
因为你听到太多人冷漠地告诉你,你需要冷静。
那一刻,他们仿佛都披上了白大褂,隔着玻璃观察你。

6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低头可以,但是绝不能叩头。

7
一只鸡两只脚,一只猫四条腿,所以猫的工作量永远是鸡的两倍。
数学真是一门神奇的学问。

8
没有什么东西只报喜不报忧,就连魔镜也会忍不住说出真话。
可魔镜的真话却成了白雪公主的毒药。

9
当无数人都在谈论你的时候,他们谈的已经不再是你。
你是他们手中的那杯酒,浇灌着他们的胸中块垒。

10
我从来没有宣称离开川大,
我从来没有扬言停止讲课,
我从来没有抱怨自己职称太低,
我从来没有吹嘘自己学问很高,
我一直安静地读书和讲课,
直到有一天,你们把我归为公共课教师,
让我去参加职称评审,走绿色通道,
时断时续地折腾了三个月
最后,某些部门告诉我,
工作年限不够,工作量不够……
明年再来吧。
明明是要求身高达标,可你们一开始却告诉我体重达标。
你们赏我一口碗,转身关上门,留下一句话
明天上午还会施粥。

11
他们以为你在发泄私愤,而你只是痛定思痛。
他们以为你在报复学校,而你只是心灰意冷。

12
他们终于发现了真相,原来你学术水准平平,然后鄙夷地说,你也有资格抱怨?
可我不仅是一名学者,一名教师,还是一个人。

13
好学者未必都是好教师,好教师未必都是好学者。
诗有别才,教学亦然。

14
他们用经师的标准批评我,
你们用人师的标准褒扬我,
走在街头,推销员却叫我老师,
因为我胡子很长。

15
你们热情地支持我,无论是否相识。
你们像潜流暗涌的江水,而我只是不经意间撕开的裂口。

16
认真听过你的课,或者偶尔听过你的课,或者从未听过你的课,甚至你的名字,
所有在今天关注你的人们都在黑夜中捕捉光明,
而你是那一只小小的萤火虫,
永远无法点燃人们手中的火炬,
却可以带给他们刹那的惊喜。

17
曾经的悲剧
今天的闹剧
明天的喜剧
人生如戏
你不需要演技

18
播什么种
结什么果
理想不死
自由不死

2014年12月23日23:29


作者:周鼎
来自:人人网

作者发布的状态
02:07
深夜读你们的留言,我痛哭不止。谢谢你们,我终于可以安慰自己,这匆匆的八年,我没有虚度。

10:27
早上起来,继续被始料未及的所有关心我的留言和短信深深感动,泪湿衣袖。我必须向诸君道歉,让大家失望和担心了。多年来,我一直倔强地孑然前行。然而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这一次,我是真累了,倦了,怒了。感谢你们的关怀,又让我重新检讨自己的言行。你们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一名大学教师的尊严和幸福。谢谢,谢谢

18:07
谢谢这么多关心蜂拥而至,尤其是各级领导们及时雨般的关心。

周鼎
imag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遍天下 于 2014-12-26 13:54 编辑

评论丨周鼎的“自白书”与高等教育的警钟
2014-12-25 央视评论 央视新闻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周鼎,在12月23日凌晨,将一篇《自白书》发在了网络上后迅速引起网友关注,“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门”等言辞激烈的内容更是引起社会热议。            
   四川大学周鼎老师的一份“自白书”,轰动了今天的中国高校。他表示将退出公选课教学,不再自取其辱,他还吐槽,大学主业的教学工作今天已经成为了“副业”。     
我相信在今天的中国高校,周鼎现象绝不是个案;但我同样也相信,其实高校教师中像周鼎一样的愿意专心教书的不在少数。但是我更承认,当前多数高校的考核机制,仍然是课题导向、经费导向、成果导向的。尽管在不少高校的职称晋级方案中鼓励教学的说法不少,但是教授们投票时最为看重的,应该仍然是科研成果一项。  
科研可以量化 但是教学不能           
  其实,舆论并不一定了解的是,这些在行政部门制定考核指标的人,很多都是教师出身,甚至有一些是资深学者转型为管理者。今天中国的高校,多数领导都是从教授、研究员、博导、名师来的,而又有多少管理者一方面曾经深受课题、经费、论文考核之苦,另一方面又变相加剧了这种行政考核带来的负面伤害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行政管理者大跃进式的办学要求,不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办学理念,但另一方面,我也理解职称评审者的心态,科研可以量化,但是教学不能。一个严格教学却不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和一个鼓励个性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谁教的好谁教的差?一个培养出半途辍学的比尔·盖茨的老师,和一个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老师,到底谁应该先评上教授?            
   但是,教育工作却是恰恰不能量化的,更是不能从众的。我们都知道大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对于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培养人的最大困惑,其实在于成果无法量化。中小学可以凭借高考升学率,在家长中名声大噪,但是高校呢?            
   每一个走进大学的教师,从内心深处都相信教学是自己的主业。因为一个真正理想的高等教育,是10年、20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浸培养和认真教学,是不考虑出大师、不考虑争创一流大学的教育,是考虑培养真正的人的教育。没有数以千计的社区大学和公立大学,就不会有傲视群雄的常青藤,没有上百年个性化特立独行的培养模式,就不会有牛津剑桥;这种长时间高投入看不到奖章和光环的高等教育模式,恐怕不单是我们的主管部门无法接受,可能连我们的社会也无法接受。   
中国高校:精神的困境,而非成果困境           
   高等教育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更不能要求每一个高校教师既当科研大家,又当教学名师,还当社会领袖。我们当然期待这样的双肩挑三肩挑人才,但是我们应当理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之所以还活着,恰恰是因为一群又一群潜心教学不问名利的人扛起年轻一代走上社会之前的最后一节课。            
   所以,片面量化的考核模式与浮躁的舆论氛围似乎已经联手敲响了高等教育的警钟。决策者、投票者、服从者、围观者、批评者甚至逃离者都无法摆脱责任。中国高校的困境,不是成果的困境,而是精神的困境,不是没有实干的人、投入的人,不是没有可以转化的成果,不是没有用心教学的老师;而是缺乏真正的培养人的导向。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简单的行政化批评,似乎都只是警钟响起后的回声而已。            
                                              文 |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任亦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6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的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1-9 10:03 , Processed in 0.08674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