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19|回复: 2

[讨论] 陈宝存:80后请放弃不切实际的买房梦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6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陈宝存:80后请放弃不切实际的买房梦想

    最近的文章偏重于引导合理住房消费,而《蜗居》热议确实把矛盾焦点转移到住房问题上面,但是实际很多观念是十分错误的。80后成为买房主体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住房消费方式。

    最近和很多在校大学生谈到住房问题:很多人忧心忡忡,对自己能否毕业之后很快买上商品房感觉到心里没底,或者几无信心。我和他们讲,大学生就业都是难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工资很长时间赶不上农民工中的技术工人都属于正常的。原因是我们所谓的教育培养的恰恰不是具备动手能力的人。我在很多次给新晋员工的培训和招聘时讲一个道理: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我要求你们把所学知识全部清零。原因是你们在校所学知识与现实有太大的距离,作为从学校教师岗位走出的我来说,十分了解你们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的差距有多大。我听过一个老板说手下的大学生:你上了大学,说明你不是傻子,但是之后能不能工作好,看你的办事能力,而不是你的专业。

    当然,实际工作岗位不是研究机构。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实际面临的就业难题,职位好的得不到,不好的不愿意去。有很多用人单位宁愿要高中生、中技工人和中专生、大专生,也不愿意要大本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那么在走向社会之后的前十年,更多的毕业生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就业、如何稳定就业、如何创业,而不是住房问题。但是,很显然社会现实,特别是大学生同居和结婚过于提前的事实,把住房问题、特别是购买产权房的问题过早的摆在80后群体的毕业生面前。

    不买房,也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只不过我们的很多人不愿意这么看问题,钻了牛角尖。实际他们也是明白的,白拿的房子做梦也不想,保障房距离他们也很远。即使是解决农民工的廉租问题,新加入城市的主体大学生们,也在保障房之外。上海去年规定的《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需要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及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才能办理入户手续。特大城市的有限户籍资源,也就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彻底关在了户籍之外。而我们知道,所有的保障都是基于常驻户籍。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对于必须财政支持的保障房,享受这一利益分配的也必须是户籍人口。

    相对于票证时代,现在的城市蚁族或者漂一族还是幸运的。但是我们知道,在一个大型或者特大型城市站稳脚跟,不是600万大学生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解决不了的难题。涌入大城市更加加大就业难度。

     当然,问题终究会解决。但是住房梦想必须通过努力工作和自主创业来解决。就像任志强先生所说的:(上海)买不上房,可以到农村去。

     着眼点不同。按陈淮的理解,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陈淮主任最近的讲话: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率先保住了经济增长还惠及了民生,还有了市场方面的高度亮点,就因为中国有了城市化和住房建设的历史需求。中国人走到今天,拜托依赖于诸位(钢铁行业)和房地产业,我们正在完成一个惠及子孙、功彪历史的事业。我们正在长驱直入、快马加鞭地进入城市文明、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时代。我们正在完成大多数人从住乡下到大多数人住城里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城市化。

  未来的发展,不只是一线或者东部大城市的事情,助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还有二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那么对于80后的众多朋友,这是多么好的创业良机?

  一线重点特大型城市的资源优势,使得这些地区的房价高速成长,但是,更多的城市还处于极低的水平。那才是你们梦想实现的基地。不单单是住房梦,还有事业的梦想。

  奉劝在校以及没有稳定站位在超大城市的80后们,换一种思路。投身到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转载)
200901311209445326.gif
发表于 2009-12-2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的观点!现实点好!
发表于 2009-12-26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4-20 02:08 , Processed in 0.10062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