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是日霜降。
属于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来得不紧不慢,冬季的前奏被缓缓拉响。然而关于时令变换,季节更替,关于对这个世界所有的敏感体会与感知,外公在他单薄而又破旧的日记本上写下的最后话语,却永远地停留在了“秋分”那一篇。
2014年9月24日 农历9月初一 星期三 阴
昨天已经秋分了,也就是说天要变冷了。最近晚上睡觉睡不好,到了半夜腿疼,还要起来吃去痛片。
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
日记内容很短,字迹也早已歪歪扭扭,难得的是,始终带着笔锋。在遭遇了长年累月的病痛以至于根本无法远行到家以外的范围时,在家里的晚辈要么工作要么读书根本无法在老人身边朝夕相伴时,年迈的外公凭借一个优秀人民教师的修为和素养,把对日子与生活所有的思考,选择用最原始朴素的记日记方式,一笔一捺留在了纸上。遗憾的是,当我终于意识到要好好读一读外公的日记,好好听听外公内心的声音时,外公却永远地睡着了。
开棺与这个世界见过了短暂而又仓促的最后一面,洋钉紧接着被敲在棺木两头。作为曾经见到任何逝者遗照都会却步的自己,也是第一次不感到害怕反而是无比想要靠近地去经历这种传统的丧葬仪式。毕竟在真正体会到亲人与家庭对于自己的意义与重要性之后,陪老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最后时刻的虔诚投入与尽心尽力,说是宽慰,也总带着点儿难以言说的无力与苍白。
和亲人一起收拾遗物的时候,往事历历浮现。外公是60年代上山下乡时期的下放知青,19岁就从上海来到了安徽。最早是民办教师,后来转为正式,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干就是41年。我从乡镇到县城辗转于各地上学的时候,碰到过很多老师都是外公的学生。尽管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公却始终把所居之地,当家乡一样来对待。遗物里还有外公当年在岗时每天的工作日志,记录详细,保存工整。外公是那种极为谦逊和儒雅的人,大半辈子勤勤恳恳,把精力全都献给了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客厅里的挂历,年年都是教育系统发放的优秀教师的版本。我甚至记不起外公有任何发怒失态的瞬间,真的是那种骨子里都带着谦卑的人。想来曾经在讲堂里神采飞扬的外公,在传道授业上让学生信服与敬佩的,也是一种真正叫做“人格魅力”的东西。
然而这一次,外公累了。得了中风这种无从谈起根治的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公只得是越发无力地与日子做着抗争。气色渐差,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从一开始可以由外婆搀扶着傍晚去公路上散散步,到可以独自拄拐走到自家小院门口看看风景;再到只能从自家卧室走到客厅大门口的长椅上歇息,到最后,每天的生活状态甚至就只能是坐在卧室的办公桌前,与电视机整日相伴。说到外婆,那个年代农村的庄稼人,又作为家里的长女,从小就没机会被供出来念些书。随着年纪增大,更加让人难过的是耳朵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不够灵敏。当一个本用来与世界沟通的通道受了阻,外婆也是不可逆转地年复一年不比从前精神。但外公患病的这九年来,二老仍然始终相互搀扶。在晚辈们迫于各种工作生活压力,时间与精力上对长辈的陪伴统统有所疏忽时,是他们齐心协力始终没有放弃,在那个小院小屋里用爱与坚持撑起家的意义。
日记本上,外公记录完了“秋分”的时令,都没来得及写下更多,就这样永远地睡着了。舅舅说,本想趁着这周三外婆生日一起回家来看望二老的,外公按疗程服用的药物到这个阶段缺了些什么,他心里都清楚地记着也早都已经备好了下个阶段用的量;妈妈说,那天外公打电话,提到家里平时吐痰用的专用塑料小桶不小心坏了,得重新买。妈妈也都已经选好两个颜色买回来,准备带回去给外公轮换着用。我刚上班,上次回去看望老人,我把大学里所有的获奖证书和这次工作上的录用通知书全都带了回去,一张张翻给外公看,跟他慢慢讲解。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荣誉,但对于家里这样一个九年前刚刚退休就不幸突发脑梗塞,患病多年每况愈下的老人来说,看到晚辈们哪怕一丁点的成绩,他都是从心底里欣慰的。每次回去外公都想着塞钱给我,在他眼里,我永远就是个孩子,哪怕已经出来参加工作。不管孩童时代多么无知,我却也都清楚地记得自己从小就念叨着长大后要赚很多钱给家里长辈们买补品,让他们长命百岁的承诺。可造化弄人,所有计划的精心都赶不上现实的顽皮。刚上班还没满一个月,本想着等拿到第一份真正靠自己努力工作赚来的工资好好跟家里长辈同享这份成长的喜悦,可外公却在疾病的折磨和命运的催促面前,等不急了。那些儿女们早已准备好的药物和用具,留在角落里散发出缺了主人的深沉哀伤。孙辈们心里默默盘算的心愿,此刻也只能空余深深遗憾。
熟悉我的人可能都知道,念大学时的我,每逢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回去看望外公外婆。其他一切安排退居其后。作为年轻人,一开始可能需要父母提醒,有空就回去多陪陪老人吧,久而久之,也就真的成为了习惯。我是一出生就没见过爷爷奶奶的孩子,外公外婆之于我的意义,本身也就非同一般。也正是从母亲舅舅之辈和他们的相处之中,我更深刻的领会到代代相传长幼有序的轮回真谛。每次我要出发去天津读书之前,都会先回去看望一次老人,这样心里才踏实。也是生怕哪次仓促的出发,再回来时就没有机会见到他们的身影。等到了学校也会立即打电话报平安。这次回来翻看外公的日记,里面多次清楚地记录着,畅畅今天去天津了。身体上的病痛无形之中限制了外公再有机会和能力迈出双腿走出小院多望这世界几眼,对他来说家里每一次电话铃声的响起,每次有人回来带来的声音与消息,都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他才会认真又用心地记下孩子们的一切,是当了多年教师职业习惯的驱使,更多的还是出于爱。想想外公每一次写下儿女子孙这些字眼的时候,一定是最最思念我们的时候。
日记本里,外公还写下了这样一篇,叫做《当我老了》。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当我一遍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时,请耐心听我说不要打断我,你小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由于双腿干瘦而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请陪伴我走过最后的路。
外婆是在外公走之前的半夜2点多,看到外公在床上真真难受至极才给我母亲打的电话。据后来说,白天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轻微的征兆。可是老人们的心思就是这样,不到万不得已,孩子们在上班,儿孙们在上学,决不会轻易去打扰他们。想来真是一股巨大的酸楚蓦地涌上心头。外公肯定是在白天早就已经疼痛至极,才出现晚上根本无法安然入睡的状况。可纵然已经支撑困难,外公却也不会主动拨打一个电话给孩子,怕影响晚辈们正常的生活安排。纵观周边有多少患病的老人,倘若是遭遇九年病痛的折磨,早都已是戾气横生,乌烟瘴气。可外公在日记本里的笔触,仍然是疼痛中流露着温柔。他选择在日记本里写下一句句道理,而非主动言说,从始至终都是带着一个父亲,一个长者的担当。即便是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他也始终在用他的方式爱护晚辈。
外公家的房子离公路还隔着一段坡。站在小院门口的位置,是一个刚刚好的俯角,可以看到周围的青山,松柏,竹林,玉米地。每每有风吹过,竹叶簌簌作响,饱满的惬意让人心醉。小院里种着石榴树,百合花,还有一些绿植。犹记得小时候,我常在外公家过周末。那时的外公拥有一辆凤凰牌二八大杠,每次傍晚时分,出门办事回来的外公,还在半坡路的时候就会一遍遍按铃。孩提时代对于声音似是尤为敏感,我常常特别快地就会做出反应,然后一路小跑到小院门口,目光定定地搜索外公的具体位置,并开始大声呼喊。长长的小径长满了当季的草植,山谷里偶有回声徜徉。我稚气的眼神开始一路追随外公的脚步,并急切的迎了上去。那时的外公十分俊朗,即便是推起比我整个身体还大的自行车上坡,也仍然英气十足。自行车的手把上也总是挂得满满当当,带回我喜欢吃的各种零食,还有玩具。待把车子推回小院停妥,我开始了愉快的玩耍,外公却又开始在厨房里陪着外婆张罗晚饭。像是有着秘笈的魔法师,外公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成色味道都十分特别,实至名归,成为了我味蕾上关于童年的特别记忆。逢上夏日里天色晴好的夜,外公还会搬出小圆桌放在小院里,带着我听着蛙叫,伴着星光,一起享用他的爱心晚餐。以至于日后每每吃起别人烧制的红烧肉,都会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无情挑剔。好像永远都不会累,永远都不会疲惫。好像觉得每个周末都太短暂,每个短短的两天,都想要争分夺秒,把我捧在手心里,好好惯着,好好呵护。外公还清醒还能活动的时候,在院落墙角里栽下了石榴树的种子。果实最最繁茂的那几年的秋,又恰是我在北方读书的日子。今年毕业正好回家乡工作,一直心心念念可以应季将外公家的石榴吃个痛快。上次回去迫不及待摘了几个稍有成熟之意的,外公当时劝说再等等吧,等到石榴开嘴笑的时候再回来吃,会更熟更甜。没想到,等这次石榴真的成熟到从枝桠上自然掉落的时候,外公却再也听不到我跟他分享摘石榴吃石榴的心情了。
嘉倩也写过一篇关于外公的纪念文,名字叫做《外公睡了,我们都轻一点》。里面有这样一些细节,读起来让人动容。她说,“外公生前咬不动东西,便喜欢嘴里含着旺仔小馒头,妈每次和我去超市都不会忘记给他买一袋,倒在小铁盒里,现在桌子上,还有两盒子没吃完。哭到哽咽的外婆,到了晚上,突然起身去拿报纸,再也没有人催她了。旁边的竹席子突然空了,棉被24小时前还有个人躺着,一抽屉的止疼药,再也没有人痛得死去活来时需要了。”“在殡仪馆里,外公遗体抬进,外婆整个人失控了,我跪在面前,死死按住她,可她不肯,一直要推开我站起来跑去外公那儿。我才发现,平时走路都虚弱的外婆,为了接近外公,原来那么有力气。”文章是从前读的,却也只有在如今真正经历这样的失去时,才会明白其中每个字眼所蕴含的感情,背后隐藏的小细节。外公喜欢吃面食,妈妈每次回去都会带水饺,煮熟后倒好醋,热腾腾地端给外公吃;外婆年纪大了手脚也越来越不利索,妈妈则会挤时间定期回去给外公剪头发修指甲,把外公打扮得干净整洁。舅舅家有两个孩子,都还小,加之做生意,时间上会更繁忙。可是外公的日记里,一样清清楚楚记录着,舅舅舅妈和表妹们哪天回去看望他又带去了些什么。甚至具体到连重量和数量都写了下来。那些平凡的,微小的,本是晚辈们天经地义应该做的事情,在外公这里,都被看成了莫大的欢喜和福气。也许并不是只有孩子才该对长者感恩,下属该对上级感恩。像外公一样,他始终都怀着一颗爱护和感激的心,即便是对曾经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他也从不苛求对方多做些什么,自始至终都是知足而又善良地在接受,在享受。
日记里关于病痛,外公也时常对自己写下一些鼓励的话。告诉自己,要多活动,多锻炼,并且要忍和坚持。之前曾跟别人提起过外公患病已经八年有余,大家听起来都觉得很佩服。的确,若不是有着良好的心态和坚毅的信心,即便是被照顾得妥帖,也是很难有毅力坚持这么久的。在工作上,外公是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与病痛的抗争上,外公始终是个伟大得让人肃然起敬的战士。
家里人经过商量最终为外公选择了土葬的方式,选取的地方离外公家并不远。合得上生辰八字,开阔,且有阳光照得进来。棺木在抔抔黄土之下,一层一层被慢慢掩上。细想起来真是有种平静至极的残忍。一个人,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在亲人们的哭声之中告别这个世界。一辈子仿佛都在眨眼之间。走的那一刻,对亲人来说,是撕心裂肺的舍不得;对旁人来说,又只不过是茶余饭后,几秒钟的哀叹和谈资。回想起自己曾经尝试过各种方式去安慰那些失去至亲的朋友,此刻才渐渐体悟到,这种悲伤其实是需要自己去调整和走出来的。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生死,才能慢慢学会正确看待生命和逝去的真谛。否则,所有你以为你觉得的拿来安慰的“这么大年纪也足够长寿”“不再被病痛折磨走了也是一种享福”的想法,都是根本无法感同身受的纸上谈兵。不过仍然感谢这几天无意中得知消息,默默给我力量的朋友,我都有看到你们的关心。如今渐渐学会在事情的当下选择一种“沉默”,不去用多余的言语描述心中即刻起伏的情绪。就让事情发生,学会接纳,并且承担。然后从中去体悟,去成长,终有所得。外公这次睡着,我再也喊不醒他了。不如就祝福他,永远好梦,好眠。
而以后再想念外公,我一定会时不时翻一翻他的日记。真庆幸外公留下来这样一个礼物,里面的每一篇都是在教会我人生的道理。要谦卑,要感恩,要平和,要坚持。更要懂得知足,学会珍惜。也许终其一生,离开这个世界是每个人的宿命。我们无法抑制变老,更不可能逃避死亡。甚至也很难抵挡疾病魔障的囹圄。那么在所有的不可逃避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投入,尽力和珍惜。我相信外公化作了天上的星,晴时雨时总在照亮和守护。所以未来也没什么好畏惧的,唯愿所有的家人朋友平安健康,活得用力。所有快乐的都享受,不快的都忘记。好运常伴。万福。
二0一四年农历九月三十,记于外公离开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