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97|回复: 8

给坛友们几则回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3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试着上潜坛 于 2014-5-31 09:35 编辑

                                                                        其一
1,新疆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综合性问题,民族性是其核心,宗教性只是为其民族性服务的。中国历史上除元、清两朝,新疆都不属于中国版图。汉、唐时期虽在新疆设有官方机构,还算不上完整统一板块。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也就元、清两个朝代。东三省是满族人带来的嫁妆,入关第一个皇帝顺治就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几百年间满含已完全融合了,已不存在民族分裂的可能。蒙古族统治中国的时间要短得多,起初他们推行政策不是汉化而是蒙化,把汉人田地毁弃改成牧场,勒令汉人学着他们放牧,过游牧生活,企图以落后的文化去剥落先进的文化,当然行不通。这样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就耽搁许多时日,所以蒙汉融合就不够彻底,导致后来外蒙古分裂出去。我想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不会有什么分裂之想,他们的心理应该是平衡而又平静的。在满清时期,新疆也有几次暴乱,一一镇压了下去。我想民族性的解决,一是融合,二是安抚。当有了趋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理想,也就无所谓分裂了。
2,我对新疆历史现实都了解得不多,这样说还不对,应该是零星的一点点。对其恐怖事件的根由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也不甚了了。只是在电视上得知有什么三股势力,即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零碎的得知一点,也不系统,私下想,恐怖和极端在性质上差不多,恐怖偏重于对现实的不满,有宗教因素;极端主要是信仰上的霸道,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对物质现实不满与宗教信仰往往同出一辙,一根筋的事儿。这些年受了境外一些势力的影响,他们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在新疆滋生就不足为怪了。分裂主义产生在新疆,当然就是民族性事儿了,恐怕它为恐怖、极端的主导。中国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冲突——融合,如此反反复复,绝大多数都能与汉族和睦相处,如同一家了。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多数的多民族地区,虽在两千多年前汉人与这些民族有所接触,毕竟磨合时间还是少之又少,空间的距离就是古代最大的障碍,反而他们与中亚国家接触还要多一些,何况他们在血缘上似乎更近一些,而恐怖主义的滥觞在阿富汗,地缘的接近,怎会不受影响呢?您说建国初就该强制他们说汉语,用汉字,我想这不是缺憾,也不应该这样做;只怕当时的党中央不想这么做,也不愿这么做。这样做了就会滑向民粹主义泥坑,民粹主义向来不得人心,希特勒就是最大的民粹主义者,给别的民族带了莫大的伤害,同时也给自己民族似乎带了灭顶之灾。文化的趋同是落后想先进靠拢、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强制是行不通的。当年小日本在中国台湾搞民粹主义,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台湾人说日语,不说就为犯法,要入狱的。结果呢,日本一投降,一夜之间满街闽南话。小日本糊涂,你的母语系是谁?这不是子欺母么?反了!学了几个汉字,叽里呱啦一通,就说自己先进了。文化这种东西向来都是融合的产物,没有单一的文化,只是在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有所主导和偏重罢了。中国现在对那些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正在挖掘抢救,它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分子,消失了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缺失。文化的多元性也就是文化的丰富性。满族原先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皇太极时依着蒙文字样画瓢才创制自己文字,入关后,在官方汉文与满文并行,在民间也没有强制行为,自惭形秽呀!而现在呢,只怕故宫故纸堆里才有满文的字样,连满人自个儿也不会画“蚯蚓”字样了。所以说民族融合,文化谁占主导是自觉过程。新疆问题总有一天会圆满解决,相信习主席的英明领导,相信中华文化巨大感召力。
                                                                            其二
1,《进化论》迄今还只是停留在假说上,这是事实,绝没有上升到一个有体系完整、无从质疑的理论高度。有神无神的信仰是自由的,且是法律层面上的自由,没有谁强迫。我总在思索一个问题,若进化学说果真是个真理,生命是从从无机物演化而来,继而进化而为了人,通俗点说,人是地球上泥巴土里自个儿长出来的。这个人存在真没意思,这个宇宙也枉为了宇宙。我无法去阐释这种“没意思”,有了一定人生经历、人类思考、生命感悟的人,不用去说明什么,他【她】知道这种“没意思”是啥。有了宗教信仰的人就更不用去说什么了。心里有了“主”,活着多么有意思,死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无神了,人是自个儿从泥巴土里长出来,又爬上来生命最高端,就“天不怕,地不怕”的妄作妄为起来。好像人类只有一个目的——为利而来。利又从何而来?归根结底还是从地球上泥巴土中来。如何从泥巴土里得出利,人类想出了办法,请来了“赛先生”,“赛先生”真是魔力无边。不用说了,人类是请赛先生来给自己掘墓坑的,赛先生一日不退场,墓坑就要一日不停步地掘下去。
2,首先谢谢您对我的关注,有个人说说话儿真的不错。有神无神不是你我能说得了的事儿。自从有了人类,只怕就有了有神无神的意识,无神论者主导世界意识也就近几百年的事儿,《进化论》也就是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出世的。毫无疑问,我也一直在受无神论的教育。然而,我和宗教人士一般,算得上一个小叛逆者。汉朝有个叫王充的人说人死后无灵魂时,他打了一个比喻,说:人体就像刀刃,精神如同锋利,没有刀刃,也就没锋利可言。这个比喻写进了教科书,以此来教育中学生。比喻形象恰切,学生易于接受,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了。作为一个有了人类思考、人生感悟的成人来说,心里自然嘀咕着的是——它紧紧是个比方,喻体和被喻体是不能等同的,人体不是刀刃,精神也不等同于锋利。它只不过是一则教育广告,说明不了什么。《进化论》才是企图割断有神论神经的一把无比锋利的利刃,似乎有理有据,纵然有许多想当然,还是比某个比方来得透彻,一竿子到底地否定你。打着科学的旗帜,在科学的世界里大行其是。纵如是,一个真正信仰者,是不会迷惑的,轻蔑他们的胡搅蛮缠,坚定自己的信念。至于“天不怕,天不怕”之说,不是我妄加议论,生态危机让世人有所觉醒悟,有所畏惧,就是最好的注脚了。我向往着庄子所向往的,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
                                                                其三
确实如您所说。《红楼梦》博大精深,这是哪个都能道的出的惯用语了,不说又不足以表达我对《红楼梦》的仰慕。博大到了何处?精深到哪里?这不是一个仅为《红楼梦》热衷者所能道出的。就其人物刻画方面,似乎个个鲜活,个个栩栩如生,这也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人人喜爱不能说这点不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愚认为小说主要在于书中人物的刻画,当然不仅在于形貌的刻画上,重中之重应在于人物精神风貌的刻画,所谓的故事情节就在这样描写中呈现出来了。一个个主次大小人物的出场,也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的呈现,以人物间关系为纽带相互连接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小说了。像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曹公对张太医没有一句容貌的描写,张太医这个人物还是很鲜活。“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精。”有了一个大致的映像了。“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捐官。”是一个很有儿女情长慈善的父亲。“医学浅薄,本不敢当此重荐。。。”一位谦虚又重情谊的老者风范立显,等等。。。刻画之后,人物鲜活了,就像在哪里见过似的,又好像就在身边。一通医案的辨析,“医理极精”不为虚。这是一节知识性很强的描写,小说里要有知识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说的品位,才有大家与小家子之分。贾家那些个大小姐们个个鲜活,有美貌有个性,仅此,这也太空泛了吧!给我们映像最深的是什么?个个能诗词歌赋——知识。
《从刘姥姥看贾贾内幕》题目是起大了,应改为《从刘姥姥窥贾家一斑》。是不是真正窥到了某一斑,这就很难说了。我窥到的能不能为别人认同,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发到《论坛》后,遭到冷落来看,认同的人不会多,或压根儿没有,这有何妨!刘姥姥确实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正如曹公所说;“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见微知巨”往往能凑效,牛顿见苹果落地之微事,知维系天体运行之巨力,就是一显例。
                                                       其四
你是在自我画像。画得有点呆,呆得真诚;画得有点痴,痴得肝胆相照;画得有点苦,苦得令人鼻酸;画得有点酸,酸得近于迂阔;画得有点怪,怪得四不像——你就是潜山的麒麟呀。
刚才在报上看到一篇题为《赋到家常句亦工》的文章,题的意思是说,写家常事也能写出好的,并非一味“大江东去...”才算好的。这不是我要说给您的,我要借文中内容送给您。文章说元朝一进士叫吕思诚。“未显时,一日晨炊不继,欲携布袍贸米于人,室氏有吝色。因戏作一诗曰:'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蹰?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这个人很是乐观,窘迫到典衣了,还是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我们虽说穷不到这个样子,在现实环境里,相较而言,境况差不离。不过,古人寿短,大多也就五、六十岁的样子;现在人寿长,大多能活个八十来岁。这样一来,在现有的年龄上减去三十年,您也就相当于古人二十来岁了。这首诗权当是您写的,“春风”定然会次第地吹到您的家。
                                                                       其五
1,日前在我们学校群里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当时我就对发件人提出了疑问,私下以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厝:浅埋以待改葬,或停柩待葬。古代富贵人家,把柩停放在家庙或家祠里,《红楼梦》里秦可卿和贾敬死后都是这样,而地点在现在的北京,并非安庆。再者这种习俗,也不是明朝以后才有,西晋潘岳的《寡妇赋》里就有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蚕基应该是厝基的方言误读,就有安置之意,闽南一带现在还有把做房子打地基称之为厝基。富贵人家裹之以屋,平民裹之只能以草,连巴掌大的一块地基,也只能到荒山野岭里去找。北方多平原,安徽肥西、肥东一带就是人死后直接下葬——实埋,在古代平民只怕连这一小块地基也不好找,再者实埋后,照样可以不耽搁季节地种庄稼。人死后,这个的过程,到底有那些历史渊源,只怕不是文中所说的那么一种,如,待找穴,入土时阴阳术数、生辰八字等等,都可导致这个的过程存在,也就是说与封建迷信也有着渊源。此文观点只能备为一说而已。
2,在丧葬改革即将全面推行之际,作者推出《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风俗》一文,应该说有其积极一面,掌戳之人钤以“精华”戳,推广此文,扩大阅读面,也有其用心。不管文中观点正确如否,对人们破除习俗迷信是有一定作用的。文中没有对人死后是否有灵魂,做任何否定,甚至还在做进一步的强化,这无妨,只要人们认识到风俗并非“金科玉律”,触犯不得就行了。既然“厝基”是一种风俗,那么“土葬”也该是一种风俗了。不好的风俗就该破除。如果你在文中一味的强调“人死如灯灭”,哪来什么魂?看什么风水?找什么“龙穴凤窝”?一把火烧掉算了!试想,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祖先崇拜,你三言两语就把老百姓打发了?
某一习俗的形成,肯定有其某一历史渊源,这个渊源在当其时肯定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和情感因素。而领风气之先往往是上层社会乃至于当其时的宫廷。像女人裹足的恶俗,就滥觞于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位滥情之人、唯美主义者,视“步步生莲”轻盈、挺拔唯美。现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理喻!其实不然,我们只看到了那变形的不堪入目的小脚,而不曾想到“它”曾舞出过——芭蕾舞。几千年的因袭,正说明了它存在的道理。只有砸烂腐朽的封建统治,才破除了这一戕害广大妇女的恶俗。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个非常年轻人。厝基砌以几块水泥砖,搭以几片石棉瓦,是近些年的事。农村条件好起来了,这样做能免去年年换草之繁琐。用草包裹棺木之厝基,只怕作者连看都没看见过,能说不年轻?文中出现令人看了都起鸡皮疙瘩“蚕基”的字样,也就不难怪了。再者,开头就“厝基”一小段的描写文字,与后面大段文字,简直判若两人,以我的武断,后面是“捡”来的。我为我此说还是有点担心,大家都熟悉的《红楼梦》,自胡适、俞平伯说后四十为高鹗所续,大家就相信了,为什么呢?就我等之人也似乎能看出前后的文字上优劣之分。不过,俞平伯临终时说:“高鹗续《红楼梦》有功,胡适、俞平伯腰斩《红楼梦》有罪。”言下之意是说:续得好,没有什么区别,很可能就是曹公一人手笔。大教授都临终反悔了,我能对自己的武断不担心吗?
             其六                                                    作者看来是位古玩爱好者,我对此虽感兴趣,却没有机会和财力去认识它们,把玩它们,只能极力从电视上去了解一些。对中国古代一些器具的了解,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是非常重要的,该是共识了。读古文需要这方面的知识,读古诗词又何尝不需要?这是单就有助学习方面而言,对于考古、历史、人文等等方面的价值就更无法估量了。此作品的发表,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也可见作者的一番苦心了。这不是一些生僻字的简单罗列,若这样,翻开字典胡乱找一些就是了,它们是古代器具的名称,没有作者平时收集之功,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可惜的是,作者未能注音、解释,于我们学习就有些有障碍了。这里我不妨试着做一点工作。
卣:音“有”。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盉:音“和”。古代酒器【用以温酒】,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彝:音“夷”。它不是指某一个青铜器。在古时就出土的,典籍中又找不到对应的,无法命名的, 就统称为彝。也是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禁:古时承酒尊的器具,类似现在的茶几。不一定都是青铜制。这样的器具何以叫“禁”?乃有自省或告诫作用。
觚:音“孤”。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孔子有“觚不觚...”语。
角:古代量器。“斗,斛也;角,量也。”
罍:音“雷”。古代器名,青铜制,也有陶制。盛行于商、周时。
匜:音“夷”。古代盥【洗手】器,青铜制,也有陶制【作为明器,即用于随葬】。匜和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之。
觯:音“至”。古代酒器,青铜制,似尊而小。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斝:音“甲”。古代酒器,用以温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瓿:音“不”。古代器名,青铜制或陶制。用以盛物。盛行于商代。
簠:音“府”。古代食器,青铜制。用以盛黍稷稻梁。西周晚期开始出现,沿用至战国。
兕觥:音“四工”。也叫兕爵。古时一种兽形酒器。
敦:音“对”。古代食器,青铜制。流行于战国时期。
盨:音:许“。古代食器,青铜制。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沿用至春秋。
甗:音“演“。古代炊器,青铜或陶制。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我们家现在还有在用】,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音闭,蒸锅中的竹屉】。盛行于商周时。
豆:古代食器,多陶制。新时期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商周有木制涂漆豆,西周晚期有青铜豆。又是古代量器。
钺:音“月”。古代兵器,青铜制。盛行于商、西周。又有玉石制的,多用于礼仪或殉葬所用。
鍪:音“谋”。古代炊器,青铜制。流行于汉代。
鬲:音“利”。古代炊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陶制。商周时兼有青铜制。
鋗:音“喧”。盘形平底有环的小锅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5-3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里雾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回复哪几个坛友的啊,码这么多字肯定很累吧,我记得以前老师说过宗教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颇有见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 2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吧唧吧唧嘴…………没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小学生,这文章我看不大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文采,俺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头头是道。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6-18 20:40 , Processed in 0.07461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