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关于安庆推行殡葬改革的理性思考 安庆推行殡葬改革的初衷是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特支持,只有少数年老的想不通,这也是好理解的,正常的,毕竟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古人也说“人上一百,一样不缺” 嘛。但在推进的过程中有些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至少有几百年的习俗文化不能在一两个月内就彻底清除。 厝基是安庆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文化,人死后不论是否正常死亡都并不立即下土安葬,而是放在地面上厝庴上厝几年再下葬入土,一般是三年后再择吉日葬坟。也有当年葬的,那叫“血葬”,据说血葬的葬到好地发得也快,要是葬在不好的地方坏事也快。其他地区也有厝庴,那只是为非命死亡的人,只有枪毙的、吊死的、打死的、摔死的等等,死了以后要放在丘基上丘三年,因为厝庴也叫丘基,其余正常死亡的人都是死后入土为安,很快就下葬。徽州地区就是这个风俗,我在那生活过几年,做过这方面的咨询。 我也咨询过我们家的老人,为什么人死了以后非要在厝基上厝几年?老人们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死了以后如果立即埋在地下,棺材比较大,坟圹很难筑得紧,因为空间太大了,牛上坟山吃草也很容易踩透塌下去,改元(就是农村木匠拣坟)换成金棺,也叫条棺,只装着死人的骨骼下葬入土,坟圹的空间就小多了,只要把坟圹的伞(金棺上面的石灰泥土)筑紧了,就不会轻易的被踩透。这种民俗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至少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安庆人多数是在元末明初从江西迁移过来的。从民俗学上看,安庆地区人死不立即土葬,而先棺厝的传统,在世界上都非常独特,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鉴于这种民俗在安庆有着很久的历史俗习,要想改变它也要有个过程,不能在两个月内彻底改变,应该利用俗习顺势而改、循序渐进。建议:六月一号起执行火化也可以,但六月一号以前死的人应该尊重民俗,要在三年后安葬,彻底清除地面厝基应该在二零一六年底才能做到,不必在今年底就要铲除地面厝基。这也合情合理合俗,减少民间阻力,达到渐进的改革目的。 再说,建公墓的问题也有诸多值得考量的因素。要不要建公墓?当然要。但是要考虑到公墓怎么建?建多少?怎么管?谁来管?资金如何运转?老百姓自家有山场愿意不愿意花钱买公墓安葬?有没有必要采取“一刀切”,老百姓都来公募安葬?再说,农村还有农村的风俗,一般不愿因跟非命死的同葬一处青山,有非命死的不上老坟山的习俗,还有其他因素,我们当官的执政者都要考虑,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推行殡葬改革! 我们在推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追求百分之百,什么火化率、公墓安葬率都要百分之百,美国的总统只要超过百分之五十就可以当选了,哪有那么多的百分之百?就是你当官的自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好,老百姓对你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满意呀! 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但不能以牺牲老百姓身家性命为代价,要有生命的意识和人文的情怀。我们党执政几十年的历史显示的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做事容易失“度 ”,总是过激,喜欢什么事都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拿政治压人,以权代法,政府的政策就是法,很少有人是从历史的高度、人民的高度去思考一切,权衡自己的做法。为官要有人民意识,心中要有人民,人民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才是历史舞台的主宰者! 中国人缺少的就是自己的思想,习惯了用某人的“理论”代替自己的思想,惟上是从,不论对错,盲目执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少用眼睛看看现实,思考上级旨意与下层民意的结合点。我很推崇苏东波,他是真正的文人,也是真正的为官!为官就要有所作为,为民而去做事,不是一味的去爬官梯!苏轼无论到哪为官都有合乎人民的政绩,因为他有自己的切合实际的思考,敢对当权者说“不!”王安石变法,他发现新法扰民,提出针砭而险些丢了脑袋。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他又说参用新法所长而遭外流。他一生仕途虽不得意,但他的英名与日月同辉,只要人类不毁灭,他的名字就不会消失! 凡事有利就有弊,不可简单从事,要多做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失,得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能一味的人云亦云的简单盲从,就是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事件也要做客观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其成功的正确的做法,摈弃其错误的危害的东西,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现在社会,真正有思想的人是在民间,不在报刊电视上。 学会思考一切,做个有思想的人!人就是一株会思想的小草,不会思考的人就等同于动植物。为官更要思考,因为你需要走在人民的前头去引导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