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龙儿

代老师发表作品——天柱山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搜遍了整个论坛,没发现一篇 天柱山赋。你也写一篇合格的让大家欣赏一下,填补一下空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  ,在没有更好的出现前,现有的就是最好的。其他新生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待。希望观众摆正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  ,在没有更好的出现前,现有的就是最好的。其他新生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待。希望观众摆正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上专门论坛查阅,如中华国粹网,我们有专门的网校,有灯谜、对联、诗词、辞赋等网校,有些是内部资料,不随便发到其他网站。简单的创作,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如《赋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辞赋介绍

  

  一、什么是辞赋

  

  辞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解释。

  

  二、辞赋的产生

  

     古人为了区分文体,在诗、文之外,很早就开始采用“辞赋”这一专用名,以包括屈原和绍骚之作,以及汉赋和后代的衍变作品。班固的文章中最早出现“辞赋”这个词,他在赞扬屈原的《离骚》时说:“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辞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其内涵长期出于发展变化之中,外延也不甚清晰,存在着某些模糊性。有些辞赋之作,往往也同样被称为诗、文作品。比如
  
  “楚辞”的被归入诗歌范畴,又如南朝不少赋篇像鲍照《芜城赋》、谢庄《月赋》、江淹《恨赋》、《别赋》等,同时也被视作“骈文”等等。辞赋就如同一个“混
  血儿”,有些近于诗,有些则近于文,它既可以有诗歌的情趣韵味,也可以有散文的纵放自由,当然,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不仅如此,辞赋又像一个富于
  才华的顽童,会时不时地去侵犯诗、文的疆域。诗、文对比并不介意,有时候还很欢迎这样的入侵,因为辞赋带来了七发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文的新
  变;所谓“以赋为文”、“以赋为诗”、“以赋为词”等就道出了辞赋对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
  
  “边缘性”也为辞赋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辞赋从战国时代萌生起,历经汉唐间长达千余年的繁盛,在宋元明清几朝虽有所衰落,但其发展始终没有停止,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明代徐师曾评论前代辞赋的发展,就以为由“古赋”而“俳赋”,进而“律赋”,最后演化为“文赋”。他所说的“古赋”是
  指战国、两汉之作,“俳赋”即六朝的骈赋,“律赋”乃唐代科举考试的产物,而“文赋”则直接受到唐宋古文创作的影响。近代王国维在列述“一代之文学”时,
   也有过“楚之骚,汉之赋”的论断。
  
  在辞赋的渊源问题上,古人普遍持“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观点,尽管在具体的解释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并不影响他们达成这种共识。从表达形式上看,辞赋由“古
  诗”也即《诗经》发展而来的痕迹清晰可寻。虽然屈原的《离骚》和《九章》中的大部分作品接受了楚地歌谣的形式,但其《天问》与《橘颂》仍以《诗经》传统的
  四言句式为主。汉代以来采用四言诗体作赋的情况也十分常见,著名者如《西京杂记》所在“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扬雄《酒赋》、蔡邕《青衣赋》,乃至唐代
   李商隐《蝎赋》等,都是四言之作。
   可是,从根本上说,《诗经》对辞赋的影响主要不是在形式,而是在创作思想上。《诗经》的传统在“讽”与“颂”,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作用。辞赋创作中的“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的见解,即来由于这种传统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辞赋的特点

关于辞赋的特点,刘勰虽只用“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八字以概言之,却是迄今为止最为精辟、最具经典性的论断。
   “铺采摛文”,主要着眼于辞赋的表现手法与语言运用。它揭示了辞赋在形式方面的两大特点:第一,“赋者铺也”,凡辞赋一般都运用铺陈手法;“摛”字就是铺张。第二,“词必巧丽”,写作辞赋必须讲究文采、藻饰。
   “体物写志”讲的是辞赋的题材。西晋成公绥曾作《天地赋》,他在赋序中认为天地间的一切都可以写入赋中:“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方。”确实,辞赋的题材范围极为广泛。萧统《文选》录“骚”时只分上下卷以区别,而收赋十九卷则完全按题材来分类,共有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 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和情十五类。

总之,辞赋,词藻华美、对偶形式多变、用韵讲究,是一种特殊的古代美学形式。

四、辞赋的流变

辞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散赋的最高形式是汉赋,汉赋又可以分为大赋和小赋。

五、辞赋的独特魅力

赋是以骈句为骨、以铺陈扬厉手法状物事而述情志的韵文。有人说: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珍贵的钻石,古善赋者均为大家。辞赋就象杨贵妃——“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一篇好的辞赋作品往往成为其赋述对象的灵魂,有如江南三大名楼,其之所以能屡毁屡建,正是因为有其永远毁不掉的魂——家喻户晓的诗赋存在。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现在很多文学社团、网校、文学网站都呈现出学习辞赋良好形势。对于爱好辞赋的人来说,习赋有很多用途,最重要的是能夯厚底蕴,提升品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骈文、骈赋、律赋

一、骈文、骈赋、律赋的概念

上一节,我们已了解了辞赋的流变,知道辞赋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但就我们课程仅有的时间,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这一期学习的重点是骈文、骈赋,其次是律赋。
   骈文、骈赋、律赋的叫法,其实是后人赋予的。骈文在六朝发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亦叫“骈俪文”或“4、6文”。至清,因主要以骈偶句成文,方有了“骈 体文”这个名称,而“骈文”是“骈体文”的简称。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今。骈赋同样在六朝发端,初期多称俳赋。按《梅山塾教钞》的记载,到唐宋元,黔蜀一代 仍常以“4、6韵”呼之,以区别“4、6文”。比较广泛地使用骈赋这个名称,大抵与骈文在同一时期。“律赋”发端与初唐,当时称为‘甲赋’或者‘新体’, “甲”是科甲之意,亦叫“场试赋”“新体赋”的叫法是为了与俳赋区分开来,大抵在北宋,才开始有了“律赋”的称谓而沿用至今。其实名称只是个代指,只要是 大家都知道这个称谓所特定指向的文体,就没有必要一定照按时代先后顺序来加以区分。

1、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顾名思义,骈文就是主要由骈句组成的文章。骈,即对偶的意思。早期的骈文,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也是不断发展的,到唐代就走向规范化了。为了避免文章呆板,规范后的骈文引入了三、五、七、八、九字的句子,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2、什么是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与骈文体制相似,不同的是,骈文韵脚要走马蹄,而骈赋韵脚不需要走马蹄,要求押韵。

3、什么是律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和骈赋体制相似,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不同的是,律赋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科场考试常常要限制立意和韵脚,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组成骈文、骈赋、律赋基本单元

前面我们说过,骈文是主要由骈句组成的文章。那么我们就知道,组成骈文、骈赋、律赋基本单元主要就是骈句。比如大家喜欢又熟悉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主要由骈句组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骈句长得什么样子。

1、什么是骈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个对偶句。这对咱们学过诗词和对联的朋友来说,不难理解。就如一副对联的样式,只是其特点和要求与对联有所不同罢了。

2、骈句的句式

《赋谱》中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
  这里面的壮、紧、长、隔都属于骈句的句式。也就说,咱们要讲的骈句有壮、紧、长、隔四大类。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

壮:三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由是变黛色,涵碧虚”——王起《墨池赋》

(2)“尔其顺元辰,体乾德。”——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

(3)“所以殄凶器,降嘉生”——裴度《铸剑戟为农器赋》

(4)“士有阅简策,尚专精”——蒋防《萤光照字赋》

(5)“乃举多士,命有司”——白居易《赋赋》

注:壮句的使用,通常需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即是此类。按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也就是说,常在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壮”句。

紧:四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李程 《曰五色赋》

(2)“书编百氏,病载千名”——陆龟蒙《中酒赋》

注:所谓“紧”,亦是与“壮”相对而言。“紧句”是4,6常式之一,使用非常普遍,这里不再多举例。“紧句”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唯连用过多而易见“呆滞”气。

长:五至九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2)“分中元之节候,为下国之芳菲。”——王棨《江南春赋》
   (3)“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路肇《天河赋》

(4)“朱旗列而秋野生春,金甲照而暮川增曙”—李子卿《驾幸九成宫赋》
   (5)“上下逦迤而九疑失翠,旁侧参差而五岭迷烟”——王棨《芙蓉峰赋》

注: 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则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特点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长度时,通常就变为使用“隔句”了。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

“长句”能够以细腻的笔调去描写一些景物与感想,所以是赋文家非常重视的一种句式,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但是一般不在开篇使用。

隔:含分句相对偶者。《赋谱》中说“隔体有六:轻、重、疏、密、平、杂。”

即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例句:

轻隔:上4字,下6字(按现在的说法是前一分句4字,后一分句6字。因古时为“竖排”版式,故称为上下,以下皆同)。

(1)“径惟千里,表年历而当千;丽彼九华,彰帝业之在九。”——崔护作《日五色赋》

(2)“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当,此处为妥当之意,为仄声。归‘漾’韵)——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1)“霏微墀庑之间,瑶台月晓;仿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林滋《小雪赋》

(2)“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王棨《曲江池赋》

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1)“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

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1)“徵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

(2) “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1)“沉其质兮,五材或阙;耀其光兮,六府以修”——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2)“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剸犀;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於斩马”——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

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即不符合“轻”隔、“重”隔、“疏”隔的归在此类谓“杂隔”)。

(1)“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浩虚舟《盆池赋》

(2)“腾辉於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於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

注: 以上皆可简称为“隔句对”(亦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对”常是一篇骈文或骈律赋的重点。由于他有阅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较多,容纳性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如白居易的“其工者,究精微,穷旨趣,何惭 《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属于“非常式”的范畴,大家了解就行,这里不做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3、漫句

前面我们说过骈文主要由骈句组成,言下之意就是骈文里还有其他成分,那就是还有《赋谱》中说提到的“漫”及“发送”。我们先来看漫句。

漫: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例句:

(1)“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路肇《天河赋》

(2)“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注: 漫句的使用,即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而唐宋人用“漫”,尚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如元稹的“帝用愀然曰:予何力?泽未周於四海,云胡为而五色。来尔群後,举尔众职。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辇路,就我陶匏。虽有光华之万状,不若丰穰於四郊。”这样的前秦“古偶”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确实气象不同。此段可谓骈句与散句结合之典范。所谓“高古”之气,此既是也。

4、发送

发、送(含原始、提引、起寓):即用于开篇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例句:

(1)“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是则”即为句与句之间的提引类。“发送”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2)“安得不燎薰炉,命芳酒”——“安得不”亦为以上之类。

(3)“或有惜佳节,纵良游”——“或有”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词。

(4)“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悲夫”属于发、送大类中的“起寓”,即开始发感之意。

(5)“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吾尝”为发、送大类中的“原始”,即开始之意。

“发送”这类的词汇非常丰富,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 “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 “于是”、“已而”、 “故是”、“是故”、“故得”、“是以”、“若乃”、“尔乃”、“乃知”、“是从”、“观其”、“稽其” “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类等等。

注:“发送”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而后世的对联(长联类)惯用的所谓“衬领”,则承袭于赋与骈文的“发送”类。至于词曲类的“领句”类,亦与之有关系。“发 送”用好,可使通篇赋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而诗,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的提示词,“转承启合”上全靠“意象”,故 即便是老手,亦难保不起争议。而骈律赋与骈文,虽也立足于“对偶”上,但毕竟是讲究“物、理、情”的文章类,不以自我意象的营构为主要手段。故而条理清 晰,构建分明是骈律赋与骈文必须具备的。而这,是不能离开“发送”类的。

关于“发送”类的词,《文笔要诀》里讲得很全,可以去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骈句的节奏

骈句的节奏,与近体诗是有明显区别的。近体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连读”。骈句则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这个需要举例说明,以下举例中的“/”符号代表在阅读时需要暂顿的地方。

五言近体诗的阅读节奏: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如果换骈句的节奏,则莫名其妙了,如这样去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读的话,则将句子的意思硬生生割裂开了。

2、“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如“八月天”这样的句子也是不可分割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自己去体会,不多举了,我们来看看五言骈句的阅读节奏。五言骈句的节奏:

1,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
   2,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
   3,产/鳞介虫沙,植/羽毛草木(或:产鳞介/虫沙,植羽毛/草木)

4,终成於/舜日,空愧於/尧人。
   5,持圣道/之仪,摒凡情/之俗。
   由于5言骈句许多是由四言句加虚字而成,而骈句的阅读特点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暂顿(如“终成于/舜日,空愧于/尧人”);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暂顿(如“持圣道/之仪,摒凡情/之俗”)。 然后再来看看七言句的情况: 七言近体诗的节奏,大抵是“四三”或者“二二三”两种。而七言骈句的节奏就复杂的多,有“三四、三一三、三二二、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等。但与前面的归纳无异,骈句没有“尾三字”连读的节奏。
  现举例七言近体节奏: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七言骈句的节奏:
   1,栖迟/每亲乎/上善,勤苦/方资乎/先觉。
   2,碧树之/珍禽夏语,绿窗之/瑞景冬曦。
   3,爱涅者/必染/其缁,知白者/咸守/其黑。
   总的来说,骈句是以4,6句为基础,以两字为一节奏。这点表现的比较严格的是一句中的尾部“节奏字”,而一句中前面部分的节奏,要随其句意与虚字的使用不同而加以区分,即便是6,8言的骈句,亦不能武断地全部以两字为一节奏划分。
   非常丰富多变的阅读节奏与句式,正是骈句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这样,才能使一篇长达数百字的骈文或骈律赋,在阅读时不显得呆板。而这,正是近体诗所缺乏的。近体拉长成“排律”也可达数百字,但终究显得沉闷单调。故历代“排律”流传皆不广。
   其实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尾节奏就可以与近体诗的节奏区分开来了。至于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问题,由于骈句阅读节奏多变,故在节奏点的平仄上不能生搬死套“两字一反”的规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时需排除虚字看平仄,有时又要利用虚字的平仄来调和整句的平仄。这关键要把握好节奏,然后才能很好地做到节奏点平仄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1-13 07:27 , Processed in 0.06607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