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amater,在英文里是母校的意思。现在,我手头缺少大一点的外文辞典以求更深的释义,但我可以确认,在西方语境里,母校应与母性有关。而母性则毫无疑问与柔和、温润、哺育和甜美有关。于是,母校总是那个充满温暖和甜美的地方。我们将读书的学校称之为母校,不只是那里给我们以知识更在于那里像母亲一般给予我们温暖和关爱。
从读书学校而言,我应该有不算太少的母校,我总是清楚地记忆和关注着母校的一切,可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来自那些母校的记忆和关心。我参加过两所母校的校庆,无一例外,母校都没有记住我,我不是母校请去的,是按校庆办公室在报上的公告去的。母校的校庆很隆重,可与我去还是不去毫无关联。学校设置了贵宾、来宾和校友不同接待区,其分类标准除院士外,基本按职务和“被捐款”的数目划分,这样一来,在母校眼里,她的学生只有达官贵人而不再有其他。商人的市场逻辑可以这样做,母校可以吗?又有哪位母亲给自己子女分成不同等级吗?我见过一所民办大学将欠款的学生名单挂在网上,贴在教学大楼门前。因为穷而受侮辱,这是母校吗?有的学校规定,凡未缴清学杂费,网上查不到自己的分数,不能评优,以及不准答辩和按期毕业,毕业了则要扣下毕业证书和学业档案,如此作为,这是母校吗?温家宝针对目前中国大学的功利化趋势一语道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前年一位名叫张磊的中国人,一次捐了888万8888美元给第二母校耶鲁大学,而他却没有将一分钱捐给国内的第一母校。张磊在国内大学读了四年,而在耶鲁仅读了两年多时间并获得了一个MBA学位。看来对母校的感情绝非用学习时间长短可以衡量的。张磊是从耶鲁获得学位后在美国从事金融行业的。之后又得到耶鲁捐赠基金资助,在纽约以3000万美元成立一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公司的名称就是耶鲁大学的校内一条道路名。在他公司运营资产已经达到25亿美元时,他开始反哺给母校捐款了。道理很简单,是报恩。正如他自己说是因为耶鲁的教育制度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在耶鲁学到的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那么,耶鲁又是如何体现其母校意义的呢?据我所知,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基本上靠校友吃饭,可他们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呢?首先,入学虽然学费昂贵但重在选人,选中的学生,学校甘愿出钱“贴”培养;其次,学生上学期间,像家长一样体现对学生的巨大关爱,不仅是学业,更在于生活和人格的尊重,比如在耶鲁,支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谈恋爱,学校甚至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就是对待校友,学校必然有一个重要的校友常设机构,定期向校友通报母校情况,校友具有推选校董事的权利,母校始终与校友密切相连。那么,耶鲁又是如何对待欠费毕业生的呢?先工作后还钱。因为他们确信,他们优秀的毕业生能够还得起钱。如果确实还不起怎么办?如果是低收入的校友,大都肯定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学校予以鼓励,全免欠费。如果真的没有工作,学校很愧疚,那是学校没有培养好的责任,更当全免。看看耶鲁以及张磊对母校的感情,我们似乎开始明白了,让我们还是先别去骂他忘本,而是看看作为中国的母校,我们做了些什么?十年前,我采访过前复旦大学校长、现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校长的杨 福家院士,他说,学校要把学生真正当自己的孩子培养,那样,学生才会记住学校的好处。
显然,母校必须而且应该是基于一种道德精神,用伟大而圣洁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个在校的学生,用朴实的平等与真诚对待每一个离校的学生。是一种母亲的情怀和一种叫作给予的品格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