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213|回复: 17

山村旧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1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山村旧事
   
      从前——准确的说,应是三十年以前,我正十来岁的时候,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所具有的是这样一些因素:淡定,祥和,宁静,温馨……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于夏季的夜晚,吃过饭以后,小山村的老老少少,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生产队的打谷场、小溪边那片平坦而坚实的黄泥旷地上。临近的人家会倾其所有,搬来各式大大小小、高矮不一的木凳或者竹床,还高声吆喝:“哪个没有凳?”人们会客气地应道:“有有有,哎呀,要你费力!”但往往总有人没有座,便散在各处倚着石碾、树桩什么的,听年长的人用低沉而悠长的声调,闲谈他们一生的记忆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这种闲聊,可以称作是“散谈”,因为根本没有谁刻意去准备,也没有一个主题,没有一定的顺序,随兴而致,信马由缰扯到哪里是哪里,因是这样,闲聊便不着边际。当然,所有故事的开端,老是以“往年”(即从前)来作为开头的。
  这些故事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神鬼传说、现代社会性的话题等等,无一不在其内。那时候,我们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最钦佩的也就是这些年长的人,好象他们的头脑里有着无尽的知识和智慧,有着山一样沉稳的心胸,有着水一样幽长的思绪,有着星星一样繁多的经历,有着森林一样葳蕤的情怀。
这些年长的山村里的人们,最具特色的,是男人使用着黄铜镶裹的重而长的水烟筒,吸烟人右手持一根细细的黄纸卷卷,是用山间嫩竹在麻塘里面浸泡后捞制的,点着以后,随它这么燃着,只不过不是明火而已。点烟的时候,撮起嘴朝着火头急速喷一口气,纸卷便燃起如豆的火苗,点好烟以后,再晃一晃,明火又灭了,回复到半明半暗、不急不忙燃着的小火星。
  水烟筒中所使用的烟是黄灿灿的自制黄烟。我还依稀记得,这浓烈的黄烟是怎样的来历。上了年纪的烟民,会捡自家较好的一片地,种起黄烟。勤加管理与殷殷期盼之中,烟苗一天天渐渐地长大,成年的烟棵,叶片是又肥又大的,棵与棵之间竟被挤得密不透风。该收获了,人们制成门扉那样大的稀疏的竹篱,一副两扇,将割下的烟叶一片一片伸展着夹在其间,拿出去晒得黄黄的。然后请来手艺很好的匠人,将烟叶拆下铺在一起,烟匠端着一碗菜油,吸一口含在嘴中喷向烟叶,形成一股油雾,均匀地散落在烟叶之上,那种“卟”的声音,很响很响,连绵极长,烟匠在发出“卟”声的同时,作为辅助动作,他的嘴要伸向前后左右,为的是尽量使油雾均匀,那模样很是特殊。我年幼时旁观,总想:能喷出这般响亮的“卟”的声音,大约是要练出一定的功力的,因为我私下也这么好奇地试着用水喷过几次,总不能那么响亮,而水却不听话地沿着嘴和脖颈流到衣服里,凉凉的怪怪的很不舒服,于是自叹功力不济,只得作罢——烟叶在“卟”潮以后,要一叠又一叠地垒起来然后压实。
该显示烟匠真正功夫的时候到了,他们用厚而重的木板压在烟叶上面,手持一把蒲扇似的大刀片(极近于我看古典小说时,按书中描述所猜想的“鬼头大刀”),靠着板边“呲呲呲”很有节律感地响过几声以后,你便不得不佩服烟匠们的功夫了:切下的烟叶的条板上上下下整齐划一,不偏不倚,泛着一层黑亮的油光。
      到了最后一道工序,烟匠的功夫才最终展示出来。烟条板被紧紧夹在特制的木夹中,大约只有三寸来宽的样子,长不过两尺左右。烟匠取出大弯刨子,师父与徒弟(也有的是东家作为帮手的)对面坐在长凳上,一来一去合力地来回刨着,那种动作很有力度节奏分明,而且隐隐透出一股庄严感,好似推刨的人要承担某种很崇高的使命那样。这样努力推刨出的刨花便是烟丝了。
  烟匠这时便很虔诚地撮出一点递到东家手上,急切地望着他装进水烟锅里点着一吸,他在旁边专注地观察着吸烟人的每一个动作,若是东家贪婪地狠吸一口,然后朝前悠长而均匀地喷出一股烟柱,边点头微笑边“唔——”地发出一种很快活的长声,烟匠的心便顿然宽松了,脸上便紧跟着绽出一朵花来:他的手艺和成果被肯定,如同学生的作业被老师判为优秀,或是作家的作品引来如潮的好评,于是便干得更卖力了。在这整个制烟的过程中,有不少的人围观着欣赏着,此时工作着的烟匠已然不是匠人了,而是以娴熟的动作在表演着的演员,又更象是非洲的祭司在完成一项神圣的祭典。
不过后来便再没看见烟匠了。因为可以买到更文明的二十根一包的香烟,先是七分钱一包的平头“丰收”牌、九分钱一包的平头“大铁桥”牌香烟,后来还有好一点的“双猫”、“团结”、“百寿”、“佛子烟”等牌号的,不过价格上升到了四毛至七毛之间,也只有有钱人才能吸上。人们在路上遇见,招呼一声“哪里去?”顺便递上一根那种精巧的香烟,彼此之间的距离再一次拉近了许多,亲切感油然而生,办起事来也自然顺溜了;相反,如果有人给大家敬烟,遗漏了某个人,他便会很不舒服:“瞧不起人,太不给面子!”
  再后来市面上出现了白色烟卷后面镶着黄屁股的“过滤嘴”,据乡间很有见识的人说,吸那带把的过滤嘴,有益健康。于是,吸“过滤嘴”便成了有钱人和有身份人的派头和象征——至此,再好的烟匠也没有了,现代文明的进程礼送他们进了历史的记忆中。过去的事情就象影片一样,一个一个的镜头放过去,新鲜的事物代替旧的东西,好似人体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谁也没有力量去阻挡的现象。
    但在当年的黄泥谷场上,人们撮起黄灿灿的烟丝装进水烟筒,吸起来却是那么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不仅如此,大家还要伸出各自盛装烟丝的黑色铁盒,凑在一起,交替享用,比较着品评着,谁的烟丝黄、颜色正、烟力大,那便是自然而然公认的好烟了,烟的主人有了面子,吸到的人也会感到很幸运。不过,在我们眼中,大人们所谓的烟力大,不过是呛得更厉害而已。因为我们也曾偷着吸过,连带着把过滤烟气的臭水也给吸到了嘴里,于是哇的一声,兜肚连肠地吐个不住,此时便奇怪大人为何要吸那呛得人发昏的东西,而且吸过以后,还要摇头晃脑地赞叹着“好烟,好烟!”一边作出那种两眼迷离、如醉似痴的模样。年少的我们便揣摸着大人们行事确实古怪,好坏都分不开,好象是能力愈强看事愈糊涂,真正是怪异的另类。
  记忆中较深刻的,还有驱蚊用的蒿把。那时候极少有人买蚊烟,而且象这样低投资大面积的驱蚊,除了蒿把确实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东西了。这种野蒿,不常见,上了年纪有经验的人,知道哪里有,年年去那里,割回来放太阳底下曝晒,干透之后捏一大把用野藤缠扎起来,比茶杯口还要粗,四五尺长。晚间大家凑在谷场上闲聊,正用得上。那种烟弥漫在整个谷场上,还散发出一种草药的味道,伴有说不出名堂的怪异的馨香,大约这种蒿之所以能驱蚊,应该是源于这种药味。
科技极端发达只不过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事。人们当年的憧憬,仅仅限于社队干部在群众大会上做着手势的、热情洋溢的讲话:“乡亲们,将来社会发展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日子有得过呢!”于是台下的人们,是一张又一张的笑脸,彼此交换着会意的渴望的眼神,还有极端羡慕的赞叹声。后来出现稀罕物,是“会讲话的匣子”,再后来是不仅能听到讲话,还能见到里面有小小的人唱歌跳舞的大“机器”(收音机和电视机),马口胶鞋被胶靴、皮鞋替代,油纸伞黄布伞被金属柄的“黑洋伞”替代,中山服被西装领结替代,甚而至于女人的衣服男人穿,男人的衣服女人穿,夏季的衣服冬季穿,冬季的衣服夏季穿,坐在家里守着电脑做生意,时代就这么极快地变了。科技发展、理性观念将人类社会整个颠倒过来。人们都各自呆在家中,乐得享受着自己的小天地,需要交往的时候,哪怕千里万里,彼此能够马上听得到声音看得到图像,极少凑到一起来闲聊,家庭与家庭之间,人和人之间,距离渐渐大起来,人们最原始的那种亲密无间、团结协作的和睦关系,也随之改变,很多时候的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要以付出经济的多少,来衡量关系的好与坏。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让人多多少少有一点怀念,很想回到从前山村溪边,那种黄泥夯实的打谷场。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看男人们吸着咕噜咕噜响的水烟筒,闻着飘散药气的野蒿,听溪流若有若无很灵巧地滑动着流去,一边海阔天空地闲聊,不管讲的人说了些什么,有没有道理,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从来就没有人去较过真。浓浓的和谐的乡情,无处不在,当时真不知道这正是“人间烟火”的妙处。这种情形下,邻居才成其为邻居,乡亲才成其为乡亲。
二00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山村旧事.docx

18.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潜币 -10 潜

山村旧事.docx

18.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积分: 潜币 -10 潜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好文学,也来发一篇,试着找到知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我记忆中一样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一幕幕,流年把这些古朴,古老的东西带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文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旧之作好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有知音。以前不管身在何处,心间始终守着这一方最为原始的思维。写些小文只能自我陶醉或自我解嘲。那时候没有网络这东东。找到“论坛”,当是好出处。短处有高人指点教正,合心处有知音相附,感觉自己的想法有人认同,是期盼已久的快意。以后当努力多发些,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晨刚看过绿水先生的小诗,体味出回归自然的惬意。找出往年所记小“诗”,不知可算得意境上的唱和?

无 题
铜臭侵身逐浮华,异乡萍客谩足夸。
但得一爿铜山在,纶巾羽扇怀长铗。
南山撷草野蜂锥,篷门求浆狂犬牙。
幸得华亭凭栏处,一抹远山闲入画。
                             2007-5-30午,偶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孙方中、一叶一智慧、刘一民诸先生关注,身处异乡之人,得故乡文友作答,如同看到老友伸出手来迎接,特以一文相谢。

心入空灵

       喧嚣尘世,难有闲暇,偶有心静时,便想拿起笔。我总催促自己:给心灵录一段轨迹吧。于是,我便遁入空灵之境,努力地抓一把。

      提笔是提升自己。苏东坡作《石钟山记》,说过一句话,叫“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我么,偶有感触便要形于笔端。万籁俱寂,坐于窗前,遥对皎月,就有了神思飞扬。想想过去现在,是得是失是对是错,再去规划未来,便有希冀充盈于笑脸。试想,这不是提升么?

      提笔是一种心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社会自有方式,个人总难改变它,唯有“随波逐流”,时髦的说法便叫与时俱进。其实不过是积极人生的粉饰。能够静心一隅欣然提笔,无论如何是要一种不低的心境,我于是提笔。

      提笔也是渲泄。这时是一个人的境界,可以在三维空间纵横驰骋,不受拘束。可泣可笑,可抑可扬,可歌可詈,可想可做,完全是个自由的神灵,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总是属于自己的。

      提笔是无私传导。这不同于觥筹交错间缥缥缈缈的勇气,不同于在这一刻博得的低劣喝采。我只在意把自己的心花传导给我的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让他们也能欣赏到另类的精华。于是我们的心便能一起欢跳,于是我也能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里满足着陶醉着。

      提笔的活计更是沙漠苦旅。这段历程甘苦自知,乐寓于苦,笑藏于泣。眼瞅着一溜的文字流于笔端,那便是惊现的绿洲。我不求索取什么,只在心态的调节中获得一个人知晓的快慰。

      尊敬的读者,我可以叫上您一声朋友吗?不管认识或不认识,也不管评语是申斥或褒扬,我只注重这没根由的传导。

      一个人的世界,心花攒集,心入空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2-3 04:45 , Processed in 0.085284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