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历经磨难的父亲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生于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按现代时尚的说法,属30后。生于旧社会的农民,无不饱经风霜,尝尽人世间酸甜苦辣,备受生活的煎熬。父亲是一位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经历生活的磨砺,身子历练出一副担当生活重压的铁骨,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父亲身上熠熠生辉。
父亲一生经历着太多的打击,人生三不幸中偏偏让父亲遇到了两个。六岁时,祖父过早地散手人寰,父亲从此失去父爱。年轻的祖母终身没有改嫁,带着年幼的大伯和父亲艰难度日。十几岁时,大伯离世,祖母和父亲就成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凄惨的个中滋味只有父亲知道。五十多岁时,母亲病逝,我和弟弟还只有十几岁,都在读书,父亲既当爸又当妈,肩上担起双重负担。我劝壮年的父亲找一个后妈,父亲以各种理由婉拒,一个缺少主妇由三条光棍组成的家庭成了村子里的另类人家。 父亲九岁替人家放牛,十四岁做学徒,两度任生产队队长(第二次是古稀之年),一生从事制陶业。为了生计,曾在梅城、安庆、芜湖、合肥做短暂停留。父亲年老时多次提起他在合肥的故事,详细经过不得而知,大意是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物资贫乏,吃和穿成了每个人的头等大事。他是厂里生活福利委员,每月负责发放车间工人的粮票、布票、糖票之类的票证,掌握着很实惠而管用的权力。遇到家境困难或遭不幸的工人,父亲都给予一定的照顾,发票证时多给一点。这样的关照,或许还真能帮助别人走出绝境。但父亲大公无私,自己的家庭属于特困家庭,年轻守寡又裹脚的祖母一人在家,他没有多占一份票证。从合肥回家探望祖母时,看到家里唯一的铁锅都被生产队收去了(吃大锅饭年代,每家每户不准私自烧饭),祖母连一口热水都没得喝,再看看孤苦伶仃的祖母,孝顺的父亲心头一酸,决意不去合肥的工厂上班。如果他选择再去合肥上班,职业可能定格为工人,六十岁时就可能享受退休待遇。 斗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能记简单的账簿。年轻时走南闯北,自己的生活遭遇加深了对知识重要性的理解。他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当看到邻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父亲显得比谁都高兴,仿佛是自己考取一样。每次带着儿子回去看望父亲时,询问孙子的学习情况成了父亲的必谈话题,临别时,父亲用他那洪亮的声音重复着不变的叮嘱:读书要发狠,不识字可怜。 父亲与我们已永别两年,他身上勤劳质朴、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品质是留给晚辈的一笔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