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汇通咨询2

怀念项智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高望重!值得人们永远尊敬!能遇见一位好老师是人生之福,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可惜的是我们在槎中的时候英语老师是储根楼(现在八一厂任机修工)不能怪老师,可惜我们那个班被槎中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高生同学从美国发给我的邮件写道: "非常感谢你发来的照片。我还没有打开全部照片,只看了几张。看到这些照片,他的音容笑貌就那么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心里觉得非常沉痛。文章我写了初稿,还在修改中。多年不用中文写作,所以写得很慢。下周应该交给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项智---我永远的人生导师


    2007年的一个夜晚,突然接到也是英语老师的弟弟从老家打过来的越洋电话,说项智老师因脑溢血病发,卧床几天后不幸逝世。这个噩耗太突然了,不久前他还通过我弟弟说让我买几本英文原著,我因为较忙,一直没顾得上,而今却已天人永隔,悲不自胜。

    由于路途遥远,我无法见项老师最后一面,但是通过弟弟和同学得知,项老师生前众多学生、同事前来致哀,备极哀荣,本是意料中事。但我相信,最感到沉痛的,莫过于八二年、八三年从项老师的英语班走出来的这批学生。因为是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很多人的命运。

                                                           (一)

      我上中学的时候,英语还不在中考之列,所以只在初一学过一年英语,用的是文革时的英语教材,内容基本限于“他是一个工人”,“那是一把锤子”,老师也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到我上高中的时候,26个字母虽然还能记得, 却不能依序读出 ------ 就这还得部分归功于数学老师。班里除了从槎中初中部直升的学生开过比较像样的英语课,大多数学生都和我不差上下。

      项老师在高二接手我们的英语课。本来,当时英语课在高考中只占五十分,而我们又处于两年制高中向三年制过度前夕,高二就已经面临高考。更何况已经遭受了高一一年的打击, 对英语一科基本放弃了。就是这样,项老师还是死马当作活马医, 每堂课四十五分钟,丝毫不打折扣。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那年槎中应届班如个别老师所愿,基本被剃了光头,除三四位同学通过高考,基本全军覆没。于是,文理两班一百多个学生,除了部分同学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其余重新回炉复读。项老师还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但是命运对我们的考验还在加码:从这一年开始,英语变为一百分,考试范围涵盖全部全国统编教材。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要学完两本高中教材(之前只囫囵吞枣地学完高一教材)和我们从未谋面的全部初中教材。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英语似乎是一道跨不过的坎。一种悲壮的气氛笼罩着我们整个班级。

     项老师一如既往,既没有说教,也不空洞地向我们许诺玫瑰色的未来,更不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盐,而是以自己踏实、稳健的工作风格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他清楚我们必须从零开始,但是高中两本课本集中了高考的主要内容,自然是重点;所以把初中内容整理、分类、归纳,以例句和课堂练习材料的形式,天衣无缝地揉合在教学内容之中。他的讲解系统有序,难易搭配合理,呈梯级推进。他对教材和教法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所以做到了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安排上处处可见他用心良苦。教语音,他自字母组合始,先总结一般规则,后补充例外,正如英语国家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一样,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发音,又有助于单词记忆。讲词汇,项老师不就词论词,而是始终把它们运用于具体的句子中。析语法,从一般理解,到复述前例,再到说写运用,在时机和材料的安排上循序渐进,对于与汉语结构不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语法现象,先将课本中出现的句子汇总,以便我们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就一般规则进行讲解、练习,最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句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他都不是空乏地讲解规则,甚至在课堂上不鼓励学生在笔记中记录太多规则,而是结合句子或段落,把语言点置于具体语境中讲解,尤其注重课文的整体教学。重复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在重复以前的知识点时,他会要求我们复述包括初中课本在内的例词或例句,然后准确告诉我们这些例句出现在哪一册课本,哪一课,甚至哪一页,以方便我们课后进一步学习。

    听说领先是初级外语教学的不二法则,但是以我后来十几年从事中学英语教育的经验,绝大多数中学老师囿于应试教育的桎槁,很少有人敢于认真实践。但是项老师异常坚定地贯彻了这个原则。那时还没有任何视听材料,而我们的班级达七八十人之众,但是他每一分钟都处于和学生的英语交流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不管他基础有多差。他甚至极少给我们布置书面作业。这不但使课堂效率达到了最大化,同时也给了我们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可以以自己的节奏和特点复习,预习,深化理解。自然,项老师对我们的学习自觉性也充分信任。

    项老师对时间的利用近乎吝啬。课堂上,他从来没有一句题外话。为了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高考任务,项老师自行安排星期天给我们义务上课。再后来,他利用晚饭后、晚自习前的时间,拎一个小黑板在教室外走廊里(那时教室在晚自习前不供电)给我们归纳常用词的发音和拼写,不规则动词的变形,或者一些特殊词汇或语法的用法等等。大跨度的总结和复习增加了我们学习的效率,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但是老师的备课量也就大多了。无疑他是以自己的时间换取我们的时间。

    学生的水平如此不堪,而高考形势如此严峻,换作另外一位老师,发发牢骚,诉诉苦,当属人之常情。而项老师给了我们感戴他的另一个原因:项老师不苟言笑,表情严肃,也不轻易表扬,但是他从来没有一句抱怨、责怪,从来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慨,更没有挖苦。从始至终,他不曾在我们面前表露出负面情绪。偶尔有同学行为出格而非批评不可时,他的方式也非常独特: 他停下讲解,双手抱于胸前,凝视这位同学片刻;然后做出一句、很少超出两句点评,直击要害但总是语带幽默。紧随着就听到他爆发式大笑!随着笑声减弱,笑容慢慢收至嘴角,继续看着这位同学; 有时还会一只脚轻轻点地。这时受批评的同学往往感到无地自容。所以我们同学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怕项智跳,就怕项智笑。

    随着时间的进展,我们对英语课不再畏惧,开始乐在其中,甚至每天都期待着项老师挺着敦实的身板,迈着稳健的方步,目不斜视地向讲台走来。他带着桐城口音的普通话,始终洪亮的嗓音,严谨有序的讲解,不急不徐的节奏,在在向我们传递着信心,使我们不再悲观、气馁。渐渐地我们可以跟上他的教学节拍,预习,操练,复习,到心领神会,豁然开朗。每一天都能感觉自己的进步,每一次考试,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直至高考瓜熟蒂落,槎中外语学科大打翻身仗!

     当我进入大学外语系,接触了语言学理论,再后来自己也做了英语老师,回想项老师的课,觉得他在语言习得理论、高考应试要求、及学生现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项老师的成功不仅在于提高了高考成绩,更在于他的教学方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我刚进安大外语系时 ,因为年级里很多同学来自城市,不仅学习外语的时间比我长,条件也远比我优越,所以颇有些自我菲薄。但是,我交上精读课的第一次写作作业后,老师单独把我叫到一旁,问我在哪儿学的英语,并说我的写作在语法、修辞和组织方面都挺不错,让我大感意外。我想这正是对项老师教学成果的肯定。

   工作以后,从潜山到常州,我在中学从教十几年,目睹题海战术当道,语法不再是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工具而成为目的,学生不去学习语言本身,而是根据老师所灌输甚至自创的所谓规则说写英语, 更觉得项老师历经文革,尚能准确把握外语教学的脉搏,难能可贵。在常州,高考成绩是当地政府唯一可以和邻近的无锡和苏州相提并论的政绩,所以老师间的竞争几近白热化。日常教学,题海战术用到极致;而公开课上,上课老师则是声光电无所不用其极,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有一次,江苏省举办一个大型英语教学观摩会,先是各地老师示范,照例每一个老师十八般兵器悉数亮相。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来自英语国家的教学专家。只见这位仁兄光着双手,只攥着几只粉笔就上场了。但见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开场大致了解了学生的水平后,依照既定主题,和学生展开热烈互动,让台下的老师感叹:外语还可以这样教!我立即想到项老师,这和他当年的教学方式何其相似!就我在安庆和常州两地教学交流所见,可以说项老师的教学艺术,中学外语界少有出其右者。
                                                 (二)

      一九八七年我大学毕业,回到槎中任英语教师。项老师荣升为教研员,我得以继续聆听项老师的教诲。

     在教研员的岗位上,项老师仍然和当年一样敬业,对业务孜孜不倦。有一次,我在准备课本的附加阅读材料时,粗心大意,没有看出其中一个句子的句法歧义。正好项老师来校。大概他被我误导,一时也没有看出来。因为这不是学生的必读材料,我也就没再深究。不想几个月以后,我收到项老师的一封信,正是关于这个句子的解释。原来他一直还记着这件事。

     我在毕业分配时经受过一些周折,使我当时非常沮丧。首先,由于当时特殊的时刻环境,我被分配到潜山,当时就属意外;其次,起初是安排在外事办,然后才到教委。 我想既然已经错过盛宴,萝卜青菜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所以我在见过当时外事办官员一面后就不再理睬,任由发落。不料后来我几次在不同场合居然被人认出,听他们说起种种内幕,而我自己却闻所未闻。其中有人真诚为我惋惜,彼此也发现有共同语言,被我引为同道。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成了一个笑料, 所以颇感屈辱。

     不久项老师到学校指导工作,和我们一起聊天时,我便畅快淋漓地发了一通牢骚,有些愤世嫉俗。项老师默默地听我说完,稍停片刻,我就遭遇了项氏大笑!笑声中,他只说了一句:“说得挺冠冕堂皇啊!” 而我已经是满面羞愧。

     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项老师从来没有向我们讲过他的个人经历,工作后,从同事那里陆续听到他的故事:大学毕业后他从桐城分配到山高水远的后冲做了中学老师;被迫荒废了自己的专业改教语文,但依然兢兢业业,编教材,刻讲义,成绩斐然;踏着大雪,翻山越岭几十里,只为不耽误上课;婚姻、家庭都遭遇很多困难, 等等(适逢老同学陈文渊给我寄来一份项老师自己当年给教委写的简介,这些故事基本都得到了证实)。项老师的笑声令我振聋发聩:与他当年的遭遇相比,我的境况何足道也。

     项老师业务精湛,而他对于世事的豁达也让我叹服。怀揣着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我一直希望向他请益。但是因为我对当时的教委大院敬而远之,所以除了教研活动,和项老师的交流很少,这让我一直感到遗憾。文革间他在后冲遭遇的不平自不待言;在槎中,适逢文革后第一次工资调整,僧多粥少,曾经在老师们中间造成极大波动,直至严重影响了教学,但是项老师却很超然。他永远是那么从容,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的记忆中,唯一一次和他谈及生活,还是关于我的分配。他大致是说:你感到不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抱怨于己于人都没用啊。你可以而且应该设法摆脱这种处境,比如考研,调动,但是在没走之前,还得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我想这正是他当年的选择------纵使有天大委屈,总还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如今我离开教师职业已久,回顾当年,总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些愧疚。如果说自己在业务上尚能差强人意,那么在个人修养、人生感悟方面,未达先师境界于万一!

我一向对“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说法不以为然, 因为它既不合逻辑,更悖于现实。从来没有一种职业天然地占据道德高地。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只要能履行与其权利相应的义务,便无愧自心,更何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并不处于社会阶梯的高端。让教师背负着全社会的道德牌坊,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项老师的高尚,并不源于他的职业选择。不妨这样理解:一个社会,即便它处于最黑暗的时期,总会有这样一群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或从事何种职业,他们的身上总还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以此温暖着周围的人们。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他们永远以自己内心的标杆指引着自己的行动。他们才是社会的良心。

淡泊平实中显示智慧,处混沌之世仍持身中正,陷水火之中却悲悯待人, 这就是项智老师,我们永远的人生导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汇通咨询 于 2013-12-14 18:08 编辑

    看过黄高生所写的包含深情的文章,一下子把我带回三十多年前,那时那地的情景一下子浮现于脑海,处于当时情境的项老师是那样的不易,而我们偶遇项老师又是何等的幸运.不过项老的付出也没有白费,三十多后我们正在怀念他,他的故事和精神还在我们之间传颂和传承.
    为项老师争光,一直是我们的宿愿,只有我们学有所成,他当初的努力就更有价值.古人有大孝显亲,显师之说,学生的成就乃是老师的荣誉.
    黄高生既能从当学生、从事教师职业以及人性等多角度着墨,让我对项老师的认识更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他多地从教和多元文化素养才能悟得出如此深刻的见解.
     文章结尾写道道:"项老师的高尚,并不源于他的职业选择。不妨这样理解:一个社会,即便它处于最黑暗的时期,总会有这样一群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或从事何种职业,他们的身上总还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以此温暖着周围的人们。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他们永远以自己内心的标杆指引着自己的行动。他们才是社会的良心。淡泊平实中显示智慧,处混沌之世仍持身中正,陷水火之中却悲悯待人, 这就是项老师,我们永远的人生导师。 "
    我读完之时,已是热泪盈匡.项老师平凡中的伟大,从他身上显现人性的辉,让我再一次感受此次活动意义之所在,因为项老师仍继续在感召着我们.
    文章不在于文字华丽,而在于感情的深度和见解的高度,这两点都做得很好,真感情乃是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项智先生逝世六周年祭

本帖最后由 汇通咨询1 于 2014-2-19 09:17 编辑

                                                                          
                     项智先生逝世六周年祭

   项伯忠义,赤诚报国,不要权位、不计名利;做学问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非只顾钻在书堆里,而且积极活跃在课堂上,教坛讲学,授业解惑;为教学、为科研,走南闯北,东奔西忙,讨教取经,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黄淮两岸,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讨中求精进;为我县教学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卓著,令人钦敬!
  智者树人,爱生如子,不避艰险,不图报答;为育人辛辛苦苦,两袖清风,不仅教人以书本知识,更重言传身教以德树人,栽花浇水,沥血呕心;效伯乐、效孔明,跑前忙后,戴月披星,沙里淘金,身影穿行皖省内外,城镇乡村,一双慧眼识才俊,千锤百炼树新人;痛古皖教坛杏林失去了一位贤哲,天柱默哀,潜水悲鸣!
  项公逝世六周年,特撰此联以祭之,惟祈项公九泉安息,哀哉尚飨!
   
   
                                老同学老同事刘同寅泣拜
                                  公元二0一三年十一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汇通咨询1 于 2014-2-24 11:08 编辑

                                                    勤勤恳恳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回忆我的丈夫项智
                                                                                        余 成    
   1974年我同项智相识、结婚,介绍人是我的姐夫,也是项智的同学。
  项智是60年代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哪里艰苦哪里去,选择了交通不便的潜山山区从事教学工作。他选择和我这个农村姑娘结婚,也是为了让我能够呆在桐城老家孝顺婆婆,他可以安心的扎根山区从事他的教育事业。
  想起我们的新婚之夜,我不禁想要流泪,我们结婚的时候他口袋里只有50元钱,在桐城老家说到学校去办婚礼,只买了一点糖果、香烟散给了左邻右舍,然后步行50多里山路到学校,又告诉同事说在老家已办过婚礼,也只散了一点糖果、香烟。那天刚好是开学第一天,为了工作他没有告诉领导那天我们结婚,当天晚上开新学期会议一直到半夜才回房间,我因为爬山路疲劳的趴在书桌上睡着了,这就是我们的新婚之夜。
  1975年大女儿出生后2个月,我就带着女儿回到老家陪婆婆一起生活。1978年我们的小女儿出生了,那个时代的农村人都重男轻女,我的婆婆当然也不高兴,但是项智却劝孩子奶奶说:“这是新社会了,男女都一样,别人说女儿不好,我却认为是个宝呢!”所以我们小女儿就取名为“宝”,后改为“葆”。
  项智也知道我在家中的艰辛,也很心疼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天气一直不好,总是阴雨绵绵,所以田里好多农活都干不了,终于天气好了,学校却要开学了,走的那天,他陪我到田间,离开时几步一回头,直到看不见为止。我知道他是舍不得我在家太累,婆婆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我要带两个孩子,还要干农活。但他还是没有请过一天假,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周末都是呆在学校和学生们在一起,一心扑在他的事业上。
  项智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也非常关心学生。那个时候大家基本上都没有钱买鞋,都是做布鞋穿,有时我到学校去,就会发现我给他做的鞋不见了,我问他鞋去哪儿了,他就说某某同学下雪天还穿草鞋,脚都冻破了,于是他就把鞋给学生穿了。他特别关心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但那时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984年项智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调到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上班,但他为人正派,不喜欢拉关系、走后门,所以我们的家庭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也没有解决住房问题。当时铜陵市有色金属公司的学校有意招项智去任教,条件是分一套住房而且解决家属工作。但潜山县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又不愿让他离开。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为此我同他争吵,他却劝我说:“人只有几十年光阴,要多做好事、善事,山区县需要我,我不能走。”
  1994年我生了一场重病,这十几年来项智对我细心照顾,不离不弃,可以说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可万万没有想到他自己却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留给我无尽的哀思。
  项智的一辈子都是这样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项智,愿你安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蔼可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项老师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师母的支持,老师与师母都是重情重义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外天 于 2014-2-25 09:42 编辑

                                         深怀同仁项老师
            
                                   德业双馨项老师,五年同事每相思。
                             芳菲桃李同培育,浩荡乾坤共展施。
                             授业不辞劳与苦,攻书甘愿倦和疲。
                             哀君最是伤心处,呜咽哼诗吊故知。

                                                                    作者:管国平(原槎水中学校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汇通咨询1 于 2014-2-25 15:04 编辑

                                                     纪念小舅项智先生
                                                                                     黄 应
   不知什么原因,每当想起我的小舅项智先生,我总感觉眼眸湿润,总是寻找原因而不知!
  小舅病逝己有七个年头,但至今,我仍不敢相信,性格爽朗、精神抖擞的他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常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更相信他是遥游讲学去了。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他,却迟迟不敢动笔,只怕难以表达小舅生前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我对他的无限追思。最近接到舅母的电话,说小舅生前的学生朋友们,相约要为他出本纪念册,问我能否提供一些素材。接到电话我感到无比激动,在这个教师节的前夜来写此文,既是为了纪念可亲可敬的舅舅,也是希望借此机会对舅舅的学生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与小舅来往密切,关系甚亲。他在读书期间,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在我家度过,从小到大,对我的影响颇深,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小舅也算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是位红顶秀才,后因清王朝的灭亡,科举制度被废除,也就没有参加举人考试,在桐城白马的老家,提其祖父,老人们都知晓。小舅的父亲是一位教私塾的先生兼管家族祠堂公田租,民国时期,家境甚为殷实。小舅在家排老三,上面还有两位哥哥(即:我的大舅、二舅),大哥哥退休后在淮南生活,二哥哥定居在黄山,现在都已是耄耋之年。解放前,大舅、二舅都在桐城中学读书,直至1949年全国大解放,许多在校学生追随国民党去了台湾,而当时正读高三的大舅看透了国民党的黑暗腐败,没有盲目追从,在断然选择之下回到了老家。建国不久,大舅考上了刘邓大军的皖北干校,分在省政府银行处,后来二舅也到了省银行工作。四清时,二人被双双下放,一人去了淮南,另一人去了黄山祁门。土改时,因我外公接管了家族留下来的公租,故被划成了地主成分,家中财产被分,外公在其间又得重病,因无钱医治于1950年去世,家中很快陷入艰难困境。
  小舅生前谦虚好学,勤奋肯吃苦。刚解放时,他还非常小,因为家里被划为地主成分,所以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从小就吃了上顿没下顿,完全靠两个哥哥寄钱来维持生活,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两哥哥也没有多少生活补助,家里断炊也是常有之事,更谈不上读书。听我母亲讲,小舅是十几岁才去破门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所以特别勤奋,小学只读了两年就考上桐城中学。考大学时因成份是地主子弟只能选择上师范,在大学初攻读俄语,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而改修英语。虽然在新专业上没有什么底子,但他学习勤奋,经常挑灯夜战,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放过,学习进步的很快,不久后成绩就在专业名列前茅。参加工作后,他更是兢兢业业搞教学,一丝不苟做学问,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容半点懈怠,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晚年退休后仍然学习不止,一直计划着将自己终生的教学实践整理出来。尽管小舅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尝尽了各种辛酸和苦难,但他始终极积向上,自强不息,面对困难总是微笑从容,对生活也是充满了乐观,这种精神就像我人生的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
  小舅生前看淡功名利禄,一生孜孜不倦、诲人无数,将毕生心血和所有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他们那一届毕业生暂缓分配工作,要先到部队农场锻炼一年。我至今仍记得,小舅从农场锻炼结束来到我家时,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大学生,想想他吃过的这些苦让人不得不心酸。等到分配工作时,本来有一个城市单位要录用他,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山区缺少教师,城市虽然条件好些,但我能吃苦耐劳,愿到山区去教书”,就这样被分配到了潜山县后冲乡教学。当时山区公路不通,我父亲挑着行李,陪着他走了整整一天,才到达当时设在花家祠堂的学校。小舅到学校后,立志要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用一生践行了当初的誓言。改革开放初,铜陵市的学校多次以优厚待遇邀请他去任教,他却没有动心,仍静静地守望在潜山的大山中,用蹒跚的脚步丈量过往的岁月,用手中的粉笔书写自己平凡的人生。从他那里,我看到了什么叫诲人不倦,体会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上应具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这是我们这些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小舅生前乐于帮助他人,与朋友相处胸襟坦诚。在中学读书期间,虽然他自己经济拮据,但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慷慨伸出援手。在山区教书的岁月,作为为数极少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一点架子也没有,对待同事和学生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与当地的社员相处非常愉快,结下了深厚友谊,许多人都视他如亲人。小舅去世后,潜山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出殡之时,沿街的许多居民自发相送;潜山县教育局为小舅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对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的职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小舅的学生在他重病不省人事时,不分昼夜地守护,外地学子不远千里赶回来看望他,海外学子委托国内的家人来代看,这些都是对他生前高尚品质的最好肯定!
  小舅生前是位孝子,只要有时间都要回家看望外婆,对外婆关怀备至。当时生活窘迫,条件有限,他只要有一点好东西,都舍不得自已消费,而要留下来带回家给外婆。在家里,更是什么活都做,对外婆晚年的饮食起居悉心照顾,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我记得,外婆晚年血压高,经常犯头晕,小舅知道后,多次跑到岳西大山里挖天麻带给外婆吃,直到把外婆头晕病治好。为了方便照顾外婆,小舅成家很晚,结婚后把家安在老家桐城。从家到工作的学校有近百公里路程,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严寒,几十年他都没缺过一节课,没有请过一次假,现在想起来,不知道在当时路不通、车不通的艰苦环境下,他是如何做到的。一边是家里挂念在心的亲人,一位古稀老人和两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完全靠舅母一人在照顾,另一边是学校里如饥似渴的学子,他却将两边兼顾得很好,没有顾此失彼,这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我曾记得,舅舅为了在家里新建几间草房以遮蔽风雨,肩挑背扛建房材料,一人翻山越岭,来回数趟下来有数十公里,想着这么一个教书先生竟然比农民更能吃苦,这是何等的不容易!这样的两地生活与工作,一直持续了数十年。直至1984年,在组织的照顾下,小舅全家搬到了潜山生活,这才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小舅项智先生虽离我远去了,但对他的思念永远也停不住!虽然他的一生没有如何的惊天伟地,但在平凡岗位上用一支粉笔书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给我及我的家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生前的高贵品质,我们视为传家之宝,世代相承,教育子孙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2-25 10:34 , Processed in 0.08175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