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皖风轻扬 于 2013-5-16 17:36 编辑
说到古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四川都江堰。潜山县也有两座古堰,一是吴塘堰,一是乌石堰,均修建于汉代,历经1800年 ,至今仍然发挥着水利功效。今天说的是吴塘堰。 吴塘堰位于野寨中学对面,潜河南岸,距县城6千米,属痘姆乡吴塘村。汉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创修;建安十九年(214年),庐江太守朱光扩建。同年,吴将吕蒙谓:“皖地肥美,欲霸中原,必得皖地。”于是征而据之,并以吴塘名堰。自后吴塘堰历经沧桑,几易闸址、堤坝,其间千余年,不乏清官贤守,或“亲率其民凿河”,或“募捐建闸”。 《三国演义》关于吴塘堰的叙述在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那时的皖城,“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谲”。书中说,吕蒙献策曰:“见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肥,以充军实。今可先取皖城,然后攻合肥。”权曰:“此计甚合吾意。”攻皖城时,孙权手下大将甘宁手执铁链,冒矢石而上。朱光令弓箭手齐射,甘宁拨开箭林,一链打倒朱光。吕蒙亲自擂鼓,士卒一拥而上,乱刀砍死朱光,余众多降,得了皖城。吴军进驻皖城后,整修潜水堰,遂将其改名吴塘堰,“民德之”。
吴塘堰口,古时是舒州通往京畿和各州府的官道驿站——青口驿,自古繁华,那时舟船穿梭,商贾云集,装装卸卸,来来往往,扁担悠来木杵敲,你吆我喝声好不热闹。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乘船经长江入潜,就是从这里上岸登临天柱山,封天柱山为南岳,如今在堰口旁边还有一座桥名为旌驾桥。马道头是今痘姆乡政府所在地。相传这里是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浩浩荡荡经过的地方。那时间,战马嘶鸣,马蹄声声,千军万马,疾驰而过。马道头的名字流传至今,不远处兵马安营扎寨的山岭,则被称为营盘岭。 吴塘古堰是难得的游览胜地,“吴塘晓渡”是古代“潜阳十景”之一。它地处潜水之滨,天柱山脚下,面对禅宗古寺三祖寺,两岸风景如画。“开国桐乡己白头,国人谁复记前游。故情但有吴塘水,转入东江向我流。”这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首思念吴塘的诗。 明代诗人赞曰:“两岸青山一叶舟,几人争渡立沙头。松边古寺分歧路,柳外人家映绿洲。云气晓迎红日上,烟光晴共白云浮。当年筑堰功犹在,未必曹瞒失所筹。”
吴塘堰经一代代不断修建,堪称“屹然金堤,永为民利”。吴塘堰现灌区面积1.9万余亩,灌区更名为“五丰河灌区”,寓意“五谷丰登”。这座有着1800年历史的古老水利工程在今天潜山县农田灌溉事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晓渡吴塘一曲讴”。昔日繁华的吴塘晓渡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横跨南北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但吴塘堰仍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