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怎么过春节,全国各地却各有各的过法。我们家乡的春节是从腊月十九开始的,正月初一到元宵是高潮,正月十六至月末渐渐接近尾声。 家乡的春节是热闹的。热闹的场景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日子铺就而成的。 每年的腊月十九,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打扬尘的好日子。据说这天是阳风忌,赶在这天打扬尘能持久保洁。所以到了这天,大娘大婶、姑娘姐妹的都会挥舞扫帚,从天上扫到地下,把家里收拾的窗明几净的。这也表示热爱生活的人们要以良好的面貌积极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日。传说腊月二十四家家都把祖宗接回家来了,为了不惊扰祖宗,过年吃的或用来招待人的、需要用锅来炒的、炸的食品都必须在二十三晚上之前完成,并燃放爆竹祭灶神、送灶神。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来,我们家乡人迎春节的日子是最热闹而隆重的:一到腊月二十以后,妇女们就接二连三地打豆腐、熬麦芽糖、炒冻米、蒸发糕、切冻米糖呀芝麻糖的,男人们忙着给田间的油菜、小麦上好年冬最后一次肥,就收拾庭院、宰杀年猪还有鸡鸭鹅等。更热闹的是,哪家宰猪了,热情的主人还在当晚烧上猪脸子肉、卤上猪蹄子猪尾巴、煮上猪血旺、熬上猪心肺汤,摆上一两桌,叫上上下屋邻居的各家代表来庆祝一番,这叫年头年尾、善始善终。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家家户户小年夜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吃小年夜饭之前要祭祖坟,接祖宗。这是两项任务,祭祖坟多半是白天的事儿,多伴由男人带着小孩提着香纸、冥票之类的,来到自家坟山上烧香、磕头祭拜祖宗。如果时间允许,女人也可同行。接祖宗指的是家乡的值年活动。村里按姓氏及房头大小的顺序,轮流担当值年的重任。话说重任,因为轮上谁家值年,谁家就得按传统的习俗,提前各户收集资金准备好祭祀用的鸡、鱼、猪等肉案和果盘,购买接、送祖宗时需要用的香纸、礼花、爆竹等。黄昏时分,村里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热热闹闹,开始隆重的接祖宗仪式:第一步,在大屋厅堂正门外摆上香案;第二步,摆上三生肉案;第三步,点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同时全体老少一一祭拜天地;第四步,移案于堂内祖宗牌位前,老少妇孺再一一跪拜祖宗。这四步过后,才代表着“祖宗”已被接回家了,才可以回家吃小年夜饭。但担当值年的家庭则从此至元宵增加了一些侍奉“祖宗”的神圣职责:每天早晨为“祖宗”端水递茶,每餐必须为“祖宗”煮新鲜的米饭并在开锅后第一个盛满三碗热饭送给“祖宗”,敲罄以示提醒“祖宗”吃饭,而且敲罄讲究“早三晚四中一下”。 家乡的春节不仅是热闹的,还是和谐的。和谐的音符是由人们的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和一串串温馨的祝福串连起来的。 如果说过小年是小热闹,那除夕夜就是大热闹。老家流行这样一句话——“三十无中饭,初一无早饭”。也就说,人们在大年三十(或二十九)这天中午或初一早上是不正规烧饭吃的。三十这天主要是为了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更早的准备年夜饭。只见妇女们忙着做饭,男人就带着孩子贴春联、挂红灯笼。一到半下午,你就会闻到风里飘着各味佳肴的香气,看到春联写满祝福、灯笼挂满喜气,听到小孩子们“过年罗”的欢呼声。与过小年相似,吃饭前还得全家出动,老少妇孺齐聚一起进行更隆重的祭拜仪式,一起享受礼花璀璨了夜空的热闹景象之后,再回转各家分享喷香的菜肴和汤圆包住的甜蜜,孩子们还能从一份份压岁红包中感受浓浓的祝福与亲情。 大年初一大拜年!首先是集体“出行”。各家各户按负责值年的家庭的通知提前各家开门燃放鞭炮、辞旧迎新,以示“出行”,然后按通知的时间来到大屋门口,观放礼炮、彩炮,集体“出行”。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少,他们穿着新衣服、新鞋袜,脸上挂满笑容、眼中充满热情,口中满是祝福,见面不忘问候,一切是那么和谐,一切是那么美好!紧接着,是充满吉祥象征的早餐:有发糕、蛋糕、面包馒头之类带“发”字儿的,并谐“糕”为“高”,象征步步高;有茶叶蛋,不过此时不叫它茶叶蛋,而叫“元宝”,象征招财进宝。早餐之后便是大拜年。拜年的队伍是庞大的:有大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由长辈家到同辈家,家家来个大串门,问候声、祝福声不断,好不热闹!瞧,拜年归来的孩子们衣兜里兜回来的吉祥食品也在不断丰富、更新——苹果、金桔、芦柑代替了大娘大婶手工捏的大泡糖果,各种水果糖和高级奶糖、巧克力代替了大妈扯的板糖棍子,可口可乐、开心果……一样样、一件件新奇美味的食品象征着平安、甜蜜、开心和快乐。 家乡春节最最热闹的要算闹元宵。至于闹法,每年不一却又大同小异。十里八村的,总会有气势恢弘的龙灯会,总会有狮子灯、鲤鱼灯、莲花灯等组成的元宵灯会,总会有铿锵的锣鼓、苍劲的狮子舞,总会有民间戏班子的家乡戏。来的无论是灯会还是唱大戏,家家都会倾巢出动,甚至叫上远房的亲戚朋友一同来看。虽是民间组织,但大家都能自觉维持秩序,男女老少相互照应,文明观灯,文明看戏,很少见家乡传统戏《闹花灯》中所唱的“瘦子子来看灯,挤成一把筋;胖子来看灯,挤得汗淋淋;长子来看灯,挤得脖子伸,矮子来看灯,挤着往下蹲;老头子来看灯,走起路来戳拐棍”的混乱,却常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四面八方闹哄哄”的局面。 人们从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大年。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走亲戚拜年一般都会在初十之前完成,而在闹元宵之后,各家各户又开始进入“接春饮”亲情大联盟的阶段,就是办上丰盛的酒菜,请来孩子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七大姑、八大姨的,大家在一起聊聊一年来的收获,说说新一年的打算,为读书的孩子提提建议、鼓鼓气,为就业的年轻人出出点子、想想辙;在家创业的介绍一下经营的思路,外出打工的互通一下各自的信息。谁有困难,大家你拽一把,他拉一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春饮”,春迎。在迎来送往之中,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该外出打工的外出打工。大家带着新的希望出门,踏上新一年的征程。 当暑往寒来,岁末将至,无论远隔千山或是万水,总有那些热闹的场景感染着出门在外的人,总有那份浓浓的乡情牵绊着出门在外的人,总有那份温馨的和谐召唤着出门在外的人—— 于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于是,亲朋团聚,热闹再现; 于是,家乡的春节成了一支热闹的曲,一首和谐的歌,一篇源远流长的恢弘乐章。 作者:潜山县舒州逸夫小学 刘娥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