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山 居 春 色 作者:曹 凯 接连几天的细细春雨像是把天柱山脚下的那块腹地做了个沐浴,远山的黛色、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那点缀在农家院前屋后的粉色桃红。 一条蜿蜒的小河环围在阡陌之中,望不见头更寻不着尾。举目望不穿的一排葱绿的垂柳,像是竟相俯身映照河水去梳理历经风雨过后的容颜。许多我尚叫不出名字的绿色植被仿佛一夜之间走出了“冬眠”,精神抖擞的挺腰伸臂,试想把一冬的压抑舒释的一干二净。 我信步穿过一方田畴,缓步登上一块土丘,想亲临一下这里雨后山村的感受。没想到却惊扰了一群飞鸟,他们成群结对的在浓密的松林间跃动着,显得有些烦躁。我知道是我的不请自到打破了它们宁静的生活,我试图学着它们的鸣叫声想拉近一些彼此的距离,可它们分明看的清楚,一双双注视的目光直直的朝我射来。嘈杂的鸣叫声我是无法听懂的,但我显然知道我是它们眼中的不速之客,因为,它们承接的喧嚣实在是太多了。 没有把眼前的不愉滞留于心,也没有在乎它们的不满。我知道想与它们实现完美的和谐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 到天柱山下的茶庄村已不知多少次了,但在清明临近的雨后时节还真的为数不多。我明明知道天柱山景区这些年农家人的发展与变迁,一点一滴都早已融进了那满山的绿色、涂抹在了那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别墅之上,从天柱山民的脸上我清晰的读懂了这里仿佛永远充满着春的气息。 我常想,到底是人造就了环境还是环境造就了人。其实这些早已在岁月的轮回中得到了诠释。祖祖辈辈的天柱山人他们历经的世事沧桑实在是太多了。大山挺直的脊梁没有变、小溪潺潺的身姿没有变、那些千姿百态的奇松、奇石、奇洞也没有变,惟有变化的是通向大山的道路宽阔通畅了,把四面八方的淳朴乡音和聪颖的智慧引进了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使那些亘古久远的富有生命力的一松一石融进了难能可得的文化内涵。当然,我最想说的还是这里的山居春色。 记得孩提的时代,这里原本没有路,山是沉寂的、水是静默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柱山的开发那忽然一夜的春风把这里的一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从此春的色彩仿佛在这里凝固了。 其实,春天的色彩哪里都有,可我唯独喜爱这里的春色。因为这里有皖国大夫建国立都的业绩、有汉武帝刘彻对天柱山的膜拜、有左慈炼丹的出神入化、也有刘元抗金的豪气与悲壮。这里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故事、这里有“小乔初嫁了”英雄爱美人的佳话、这里还有“徽班进京”缔造京剧的鼻祖、有造就通俗小说大家的土壤、还有“黄梅”飘香的今世传人。 我不敢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浓缩在这山居的春色里,但我敢说这里的山居春色无不凝练着这些厚重的元素与气息。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缘故吧! 一曲地道的黄梅乡音猛然牵走了我的思绪,亮嗓的是一位年近六十岁的采茶老人。我虽不敢恭维他的嗓音与韵味,可我觉得他的心声已融进了那春光明媚的山乡,融进了那再也普通不过的采茶竹篓。 家乡如此这般的山居实在是太多了,它们像是绵延在皖河之上的那一颗颗璀璨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