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江左布衣 于 2012-7-30 22:02 编辑
开幕式、浪潮实验及其他
看奥运会入场式,中国队入场的那一刻,无论如何是令人兴奋的。尽管有人诟病中国队一成不变的“番茄炒蛋”式的色彩搭配,但我想,保留传统的国旗色,没什么不好。
年纪大了,就容易怀旧。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还有此前大概82年的大运会开幕式,中国队都是集体整队一二一入场的。记得82年那次之后,我那时念中师,和同寝室的吴炜说,看,我们中国队多么有组织有纪律,还有苏联队,也是整整齐齐;只有美国英国那些资本主义国家,队员入场才散散漫漫的。现在还能回味当时的表情,对英美的不屑,对自己队伍的自豪。随后84年的入场式,中国队肯定是没有踢正步了,但由于没有苏联的参加,印象中也只有我们是如此整齐地走入体育场,——当然,由于是唯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从铁幕后走出,尽管是如此拘谨的队形,还是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时光过去将近30年,中国队今晚的入场,基本是是松散队形和自由的散步节奏,当然,必要的队形也是安全和秩序的需要,但毕竟不是齐步走甚至踢正步了。我想,这也应该是日常中我们整队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镜头捕捉到队列中的官员和运动员举起硕大的单反取景拍照的细节,——这无疑是破坏队形的整齐性的,但这也恰好是娱乐性嘉年华必不可少的点缀,——我们也会玩游戏了,对了,GAME,这个单词,可以翻译成运动会,还可以讲成游戏。
又想到1998年,我第一次出国到美国,当时一行5人。当年单位还发服装费,有人建议我们集体穿蓝色西装。当时我就竭力反对,本来人家对我们所在的民办学校的刻板性就有些怀疑,现在还要为别人提供对中国人妖魔化的借口。后来,各人按照喜好自己带自己的礼服,事实证明,就连这一点都错了,7月的加州,其实只能穿T恤和短裤,那些压在行李箱里的西服成了沉重的旅行负担。
最后我在想,过去我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排队,热衷于整齐划一的外部集体形象,为什么会对仪式性的整齐自豪不已?尽管每个人只能是一个集体序列的符号,尽管这些符号都被一个主要的集合规律约束,有时还必须在一个个的口号指令下赴汤蹈火。我们对于被动的不能加入的独行者给予鄙视,对于主动的游离者则施加仇恨甚至攻击。
想起一部著名的电影《浪潮》,介绍l 一个实验,这是一个真实事件的再现:一群学生,在老师文格尔设计下,被隔离一个周,一切集体行动,给予灌输和约束,营造神秘感,培养排他性,并且赋予“崇高的理想”。结果,领袖崇拜、纳粹挥手礼、无情打击、牺牲个体、肃反、侵略性排外等等都迅速泛滥。真实实验的结果是老师给受试者放映纳粹影片,大家恍然大悟;而艺术化的电影中,则是出现了一些悲剧性的后果。
这里给大家附上社会学家的一些结论:
引诱善人作恶需要高明的策略,在总结关于权威服从的心理学实验时,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指出,权威(极权主义)引诱普通人作恶需要以下十个特点或者条件:
(1)营造束缚性的契约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契约形式便是入组织的宣誓、保证服从上级,等等;
(2)设计“有意义”的角色。通常这一角色具有某种先入为主的正面价值和自然行为模式;
(3)制定保证服从的基本规则:试验规则或者组织纪律;
(4)装饰起冠冕堂皇的说辞;
(5)预留推卸责任的后路。在现实世界里,上级说了算,群众紧跟就是正确;
(6)诱人步步陷入;
(7)加害程度逐渐加强,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增加;
(8)悄悄从“正”转“邪”;
(9)高筑有进无退的门槛,不让参与者有退出的机会;
(10)强调宏大的高尚理想。
对照津巴多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浪潮”运动完全符合以上的策略特性。津巴多先生提的这十条略有一些重复,我们合并一下同类项,(6)(7)(8)全是“温水煮青蛙”式的蚕食策略;(1)(3)(9)是营造刚性的退出障碍;(2)(4)(5)(10)则都是在心理\意识形态的层面打开极权主义的缺口。这三大特性无疑也在“浪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有一些特性是通过别的方式呈现的:例如(9)本是不存在的,但是某些成员却臆想出了这种门槛——蒂姆之死是最好的明证;(2)(5)则是由文格尔老师的天然身份所承担起来;(10)无疑是被学生们对家庭的疏离和对社会的厌恶所建构的。但不管怎么说,津巴多总结的这十条策略切切实实的贯穿于“浪潮”中,文格尔无意间也成了经由这些策略一手导致校园惨案的罪魁祸首。
——写乱了,请原谅我的跑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