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472|回复: 1

全国试点,为什么是潜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7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来源:振风观察 作者:卢向波  
10月26日,全国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公布,安徽省仅有两家上榜单位。潜山市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适时对试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在全国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1、为什么是潜山?

产业、赋能



在回答为什么是潜山之前,必须要先回答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是什么?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指以产业和市场为载体,通过引进创意、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旨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改善乡村风貌、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确切地说,就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将其与乡村一、二、三产业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起到“1+1>2”的复合效应。

关键词是产业、赋能……

那为什么是潜山?



首先 看文旅产业。




(储永志|摄)

潜山位于安徽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为古皖国封地,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潜山市坚持“生态立市、文旅兴市”战略,把文化旅游作为首位产业来抓,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8年以旅游特色撤县设市。

目前,潜山市拥有3A级以上景区17家,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百亿元,文化旅游业对GDP、就业贡献率均超15%。文旅产业的贡献度持续增长有目共睹。



其次看赋能。

依托市域丰富的文旅资源,潜山市把文化旅游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实行首位政策、首位推动。

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先考虑文旅发展需要,产业围绕文旅转、产品围绕文旅造、结构围绕文旅调、功能围绕文旅配,形成一体(天柱山文化旅游核心区)两翼(潜南金三角传统文化赋能区、潜北生态文化赋能区)三环(环天柱山民宿集聚区、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环浒山湖康养产业集聚区)四线(红色文化、地质文化、戏曲文化、非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空间格局,形成“山水村互动,农文旅互融”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潜山市19个公共文化场馆、18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免费开放,年服务超60万人次,“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



(罗少坤|摄)

古文物展现“新魅力”。潜山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薛家岗文化遗址、太平塔、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保护资金,荣获“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称号。最具代表性的薛家岗文化遗址,于2022年获省级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潜山目前正举全市之力推进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利用非遗打造“新经济”。潜山市现有非遗名录国家级3项(桑皮纸制作技艺、孔雀东南飞传说、痘姆陶器烧制技艺)、省级8项,非遗传承人国家级1名、省级12名。依托官庄桑皮纸、王河舒席、痘姆古陶等形成多项非遗产业,年收入达3000多万元。

先后举办古陶国际文化交流、龙窑点火、研学体验等100余场次文化传承交流活动,吸引游客30万人次;探索“非遗+合作社+农户”模式,设立非遗就业扶贫车间40多个,带动超过600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12000元。



(储永志|摄)

传统古村落成为“新驱动”。依托万涧、龙潭、黄泥等传统古村落资源禀赋,创新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发展“共融共进”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培训基地”。

红色文化注入“新血液”。实施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余大化烈士故居、五庙党小组旧址修复等“红源潜山”保护利用工程,推出“红色教育”拓展游、“红色印迹”热血游、“红源潜山”寻迹游3条红色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2、为什么只有潜山?

有备而来



63个试点名单,安徽省仅有两家,安庆只有潜山。

安庆从不缺文旅资源,为什么只有潜山?潜山做对了什么?



潜山 有备而来。

组织有准备——潜山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顶格推动创建工作。

产业有规划——编制农文旅融合发展系列规划。乡村旅游“四级联创”和“421行动计划”,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聚集区;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推出了一批研学旅行线路,并建立多业态聚集的民宿产业综合体,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条。

配套服务有体系——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区拓展到全域,打通旅游服务“最后一公里”。

比如,建设快进慢游交通,推进安九高铁、六安景高铁建设,沪渝、济广、岳武高速东延线等3条高速、5个出入口辐射全域,实施“通乡到村达景”道路畅通和扩面延伸工程3612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实现“半小时上高速、一小时乘高铁”。

比如提升全域文旅环境、建立全域导览系统,建成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天柱山智慧景区,实现涉旅数据全网互通,入选国家文旅部信息中心全国旅游信息化项目优秀案例。



3、成效初体现

久久为功





(路欣|摄)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潜山市久久为功。

转化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文旅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深度互动。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几年来潜山市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提升,潜山市乡村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黄铺、官庄、万涧、茶庄等村成为网红打卡地。

同时潜山市整合天柱山、水吼、龙潭、官庄乡镇文旅资源和环境资源创建A级旅游景区,并通过建设美丽风情小镇,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转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实现了文旅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深度互动。


以生态资源保护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坚持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大力推行“意识教育生态化”“文旅产业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消费观念生态化”“社会核算体系生态化”等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转化为生产动力,融合生态、生产和生活,形成了全新的乡村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路欣|摄)


激发文化资源活力,实现潜山市统筹推动和各乡镇村自主创新的深度互动。


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工商资本投资经营模式、外资投资经营模式、政府与企业合作投资经营模式、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等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旅游市场的活力和张力,推动了文旅活动的多样化和创新发展。


利用和转化文化建设的成果,实现了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深度互动。


潜山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意转化,改变传统的文化产业形态,除了消费和文化的结合外,将情感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充分在文化中体现。依托丰厚的古皖历史文化资源,带动群众参与绿茶、舒席、桑皮纸、陶器手工等制作和黄梅戏、潜山弹腔等展演,辐射带动群众近0.8万人。


痘姆古陶通过招引市场主体,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让古陶文化重新焕发风采,现已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天柱山镇茶庄村通过引进魔幻森林项目,创建3A级景区,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王河镇程家井村京剧鼻祖程长庚故居,布展程长庚生平事迹展,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京剧爱好者、以及程氏后代海外华侨华人来潜山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储永志|摄)


利用和保护传统村落,实现文化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明确资金来源和保护责任主体等,改善古村人居环境,留住原住居民,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鼓励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传统作坊等产业,促进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鼓励传统村落的居民以其所有的传统建筑、房屋、资金等入股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建筑所有人可以约定获得合理的收益分成。


利用非遗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互动。


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重点选取覆盖面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建立非遗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比如官庄镇官庄村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从配套旅游服务入手,注册成立德馨庄生态旅游发展公司,吸纳村民入股,发展农林观光、农事体验、赏花采摘、生态休闲旅游,统一规划建设特色民宿。目前,村里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6000多元。



(储永志|摄)


利用四宜特色品牌,实现村庄改造与美丽经济的良性互动。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以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为抓手,大力创新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特色村镇建设,一幅幅村容整洁、文明和谐、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按照“遴选一批、试点实施,储备一批、重点培育”的思路,开展“四宜”特色村镇创建试点。从2021年起每年选择一批试点,安排专项资金推进,用三年时间打造15个左右“四宜”特色村镇,以点带面带动全域乡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黄铺、茶庄、潘铺、万涧、天柱等5个首批试点村镇创建初显成效,第二批5个试点村镇正在推进。


利用民宿地方文化载体,实现闲置资源开发与文旅产业发展的深度互动。


潜山市相继出台《促进民宿规范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设立“旅易贷”,解决民宿业主融资难,为民宿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初步形成了“民宿+景区”“民宿+疗休养”“民宿+非遗文化”等多行业融合的“民宿+”经济,民宿产业集群日趋完善,民宿旅游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绿水青山成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目前,潜山市民宿年接待游客8万人,精品民宿年经营收入近1亿元,民宿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间接带动就业6000余人,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


利用交通沿线文化资源,实现村庄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潜山市秉承“公路也是风景”的理念,推进交通沿线文化资源的深度利用,依托“道路即是资源”的建设理念,强化沿线的文化形象。


“十三五”以来潜山市共升级改造农村公路3583公里,增设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40公里,加固改造危桥41座;建成4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和241个美丽乡村中心村、示范点;建成茶叶、瓜蒌、蚕桑等农特产业基地百万亩,建设环天柱山“色彩农林”景观带和官庄“中国美丽田园”,打造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一个“外通内畅、通乡达景”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已建成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以及14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和120个自然村庄整治示范点,美丽乡村建设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国省道和重要县道沿线。




4、试点工作新目标

农文旅融合产业集群





(储永志|摄)

潜山市将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发挥天柱山引擎带动作用,培育2—3个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农文旅融合产业集群。

建成一批和美乡村示范点、“四宜”(宜居宜游宜业宜养)村镇全覆盖,打造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点、长三角生态健康后花园、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初步建成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潜山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文旅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旅项目建设、文旅宣传促销、文旅品牌创建、文旅游人才培养等。到“十四五”末,全域旅游游客达1800万人次以上,文旅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达6%,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达20%,旅游购物带动乡村农产品等消费达8亿元,带动就业人员超10万人,人均增收显著提升,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发表于 2023-11-15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1-23 09:22 , Processed in 0.07176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