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拦江矶炮台旧址。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新义村,这里原属营盘村。卒子前后花了十五年,找了很多资料,今天再次介绍这里。
长江在安庆东郊长风乡与老峰镇一带流向急转,从由西向东改为由南向北,形成了一个弯角。这一带长江水面变得狭窄,江水流急,漩涡很多,礁石林立,是长江上的著名险段。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沙地理位置特殊,连荆楚、扼吴越、通三巴,江中有九里十三矶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在安庆据守长江对抗清军水师并在此建简易炮台,兵败后归清军所有。
拦江矶素有“露石排列,敌舟至此必不能近南(东)岸”之称。因此地土质坚硬,旧时木制舫船无法靠近,解放后对长江拦江矶长达七百余米的礁石群进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过往船只仍然紧贴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台遗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可以想见,拦江矶炮台当年在锁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
旧时,行在长江中的木船渡水困难,最为有名的长风沙就列其中。此处江面呈“S”形,连转两个急弯,是长江中自古与瞿塘、滟渝并称的险段。
长江中下游池州与安庆段有罗刹矶、太子矶、拦江矶等礁石林立,有“九里十三矶”之称。怕触礁便容易冲滩,防冲滩又容易触礁,行船异常困难。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描述说:“地属舒州,苦最湍险”;元朝诗人杨载更是发出“长风沙长风不断,行人嗟叹奈君何”的感叹。为了保证航运安全,历史上曾自安庆开挖新河至枞阳,以避长风沙至拦江矶急流之险。
清朝在这一带两岸设立炮台两座,一南一北、以扼守长江,护卫当时的省城安庆府。拦江矶炮台就是这一南一北中的北面重要一座炮台,炮台正对江东的杨林洲,江中即为拦江矶礁石群。卒子将在不久后,亲赴拦江矶礁石群拍照再予介绍。
在拦江矶不久清庭还设有前江口炮台,位于江东,与拦江矶炮台隔江呼应,此处江面极窄,航行中险象环生;站在前江口炮台能够远远望到江对岸的安庆东门外的棋盘山炮台,三者鼎立,形成犄角之势。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营盘村,现这里划归新义村的长江江堤外滩,面对长江杨林洲洲头。这座炮台始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清朝巡抚邓华西看重这块特殊地理位置建起炮台。
拦江矶炮台炮台营垒呈西北、东南向,长约百米,宽约三十米,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此处地基为硬礁石土层,与长江沿岸的砂石软土层有很大区别,加上清军在此使用石料加固,四周用三合土和鹅卵石筑成,因此非常坚固。
拦江矶炮台炮台使用了当时造价极高的洋灰,即现在的水泥制成,与现存工农街第二桥使用的洋灰桥一致,整个炮台高约四米,宽五米。整个炮营营垒东、西、南三面装有火炮,对准长江江面。拦江矶炮台建成时驻守清军约一营兵力五百余人,设营官一名、哨官二名。清朝灭亡后到了民国初年,驻军减少到约三百多人。
炮位分明、暗二种,共设大火炮二门、小火炮一十一门。大火炮重一吨左右,小火炮重一千斤。皆属前装旧式永固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炮台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院内营房设施被毁。今仅存少量营垒断垣和炮台基座。
清朝晚期,大清海防薄弱,外国舰船在中国沿海长驱直入,并且内犯长江深入长江腹地。清庭不得已在长江中下游沿岸修筑炮台,提升江防。清朝道光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清庭共修筑长江江防炮台二十八座,其中安徽江段有东西梁山、拦江矶、前江口与棋盘山四座,这四座炮台目前三座已彻底消失,仅有拦江矶炮台尚保存了部分遗迹。
拦江矶炮台建在拦江矶礁石群上,这一带江面窄,水流急,漩涡多,自古就是长江上著名险段。高高的台基与一字排开的铁炮,对准着长江上来往船支。
拦江矶砲台四周使用了麻石条、青石等修筑的护坡。架火炮十五门一字状排列面对大江,据载当时以安徽续备步队中营五百余人驻扎。
拦江矶炮台遗址现在掩没在江岸一片杨树林中,长满青苔乱草,残砖断石散落其间。当年的火炮早已被村民送进炼铁炉,幸存的仅保存下来二十平米大小的炮台基座,现也四分五裂,从其残破的截面上看,构筑台基的主要材料是当时晚清难得的洋灰、鹅卵石、泥土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上层约一米厚则是糯米浆和石灰,细密坚实。
卒子见到炮台中间有人为打孔一列圆孔,可能是近代不法人士使用打孔机械破坏造成的,加上年代久远,炮台已经完全裂开、破坏。安庆市文物部门在九十年代立有保护的石碑,拦江矶炮台是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