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45|回复: 0

天柱之子乌以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第五章  初探天柱

乌以风从三祖寺出发,一路游山观景,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才来到了一个小山村。这里地势平缓,是个小小的畈区。从几户茅舍那里,时而传来鸡鸣犬吠之声。乌以风在路旁人家略略歇了一会,讨了口水喝。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超尘法师介绍的进山第一个落脚点茶庄,而马祖庵离此还有七八里。

乌以风遵循山民所指,沿着崎岖的山路,在丛林中走了近半个时辰,除了在一个山洼里听到一声野鸡惊叫并“扑通”飞起的声音外,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心想:“这天柱山也太冷清了!”

转过山嘴,上了个坡,道左的山边,现出了一座寺庙。乌以风料定是马祖庵,乃快步上前,果见门楣上有金光闪闪的“佛光寺”三个大字。

寺背靠青山,面前开阔;秀木绿竹,三面围绕;鸟雀叽喳,蜂蝶飞舞;稍远处,奇峰连绵,巨石罗列。真是一个既清静又充满生气的好地方。

乌以风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迈步跨入殿门,便有一小沙弥合掌迎将上来:“阿弥陀佛!”乌以风亦合掌回敬:“阿弥陀佛!”随即拈香拜佛。小沙弥在一旁敲着磬,念着佛。

随着磬声,殿内走出一个大和尚,向乌以风合掌行礼:“阿弥陀佛,施主请了!”乌以风亦合掌还礼:“阿弥陀佛,大师请了!请问大师法号?”

和尚答道:“老衲法号妙高。请施主禅房待茶。”乌以风道:“谢大师!”说着,双手递上银元两块道:“此为香火之资,请大师笑纳。”妙高亦双手接过:“阿弥陀佛,多谢施主!”

两人来到禅房,妙高问道:“施主从何而来,到此是礼佛,还是游山,或者两者兼行?”乌以风答道:“在下乌以风,一介书生,既崇尚佛法,更喜爱游山玩水。久闻天柱山风光甚佳,古迹亦多,故专程由安庆赶来,想好好游览一番。请大师指教并给予方便。”

妙高问道:“不知施主打算在此待几天?”乌答道:“在下公务在身,总共只有五六天空闲。这一来一回就去掉三四天,后天便要离开的。请大师这次安排在下先看看精妙处;待以后有时间了,再在此多游览几天。”

妙高一面命人安排斋饭,一面向乌以风介绍道:“这佛光寺,旧名马祖庵,乃是天柱山第一处名胜。原是唐时马祖道一禅师行脚至天柱山时,在此修行之处。故而五代人在此建庵供奉之,便称马祖庵。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有高僧贯之和尚在马祖庵清修苦行,被拜为国师。于是桐城吴应宾、怀宁阮自华,奏请万历皇帝在此敕建了佛光寺。明末,寺毁于兵火;清顺治十年,副总兵梁大用重建。至太平天国时又毁。民国初年时,仅存竹屋三楹,山场一片。自老衲主持以来,极力经营,开山田,护林木,造纸槽,种油桐,经济才逐渐好转;民国二十二年,老衲四下化缘,方修成现在这个大殿及寮舍一二十间。”

乌以风闻言,肃然起敬,乃拱手施礼:“大师重建大殿,再塑金身,功德无量!”妙高谦逊道:“哪里,哪里!此出家人本分之事而已。”说罢,谓乌以风道:“斋饭未熟,老衲且引施主去看看马祖洞如何?”乌以风道:“还有马祖洞么?好,好!请大师领在下前去拜谒。”

乌以风随妙高来到佛光寺左侧,见大石堆叠成洞。洞外镌刻有“嘉平馆”三个大字,其下有“洞中方丈”四个小字。妙高道:“此为明代怀宁人阮自华所写。”说罢,乃躬身入洞:“这洞口小,但洞里空间很大,也很平坦,可容纳数十人。”

乌以风随其入内,见洞后有阳光从石隙中射入,洞中还有泉水流过。妙高道:“这洞后大石开裂如线,人称马祖一线天;这泉水终年不断,潺潺如鸣琴,人称幽涧泉。相传这里是马祖当初面壁修行之处。”

出了马祖洞,妙高又引乌以风至佛光寺后,指着一处石基道:“这便是国师塔的塔基。此处原有为明高僧贯一禅师建的石塔,高丈余,上有莲花顶,塔内原有‘明万历壬寅,受法弟子真道’的石刻。可惜塔毁,现只存这塔基了。”乌以风叹道:“为何石塔都毁坏无存,真是可惜!”妙高道:“可不是么?金石之物都不能永久,看来文物古迹,还是要依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记入史册之中才能永存。”乌以风闻言点头,呈若有所思之状。

转过国师塔,来到天书峰前,只见一块浑圆巨石巍然而立。其占地约一亩,高三丈余,周长二十多丈,色褐黑而润。奇怪的是一线从中辟开,宽约一尺,上下缝隙均匀且断面整齐,如同一个切开的特大西瓜,上面镌刻有“混元霹雳”四个大字,每个字有一尺见方。妙高指着大石裂开的缝隙道:“相传这巨石是被雷电击开的,故人们俗称之为‘雷打石’。这字系清都统李云麟游天柱山时所写,山中药农贺良谋习刻的。”

乌以风围着巨石细细端详了一番,叹道:“此石裂开,系天意无疑,岂是人力所能为?这字写得好,刻得也好!奇石好字,珠联璧合,妙,妙!”

乌以风回到寺中,吃过午饭,谓妙高道:“在下欲上山一游,请法师指点,不知能否请得一人为向导?否则我一人误打误撞,浪费时间,还不得要领。”妙高道:“施主,我遣熟悉山形典故的徒弟临空,下午领您到西关一带看看;明天起个绝早去东关看日出,然后去天柱峰附近游览。如此,则这山中精华之处也都能看到了,如何?”乌以风道:“谢大师!”

临空领着乌以风由雷打石旁上山。指着佛光寺后一个突起的石峰,谓乌以风道:“那峰顶之石,酷似龙头昂首向天,故名为石龙峰。”说着,又指着右边的三座山峰道:“此三峰对峙,皆高三十多丈。最南的山峰,相传左慈于此处得天书,故名天书峰;与天书峰相连的山峰名降丹峰,相传神仙曾于此处降丹;降丹峰以东的那山峰上,有一石,形如蛙,故人称其为天蛙石,那峰便称天蛙峰。”乌以风随着小和尚的指点,仔细观看,果然诸峰皆各有情趣,尤其是天蛙峰,那顶上之石,极似仰天张口跃鸣的青蛙,惟妙惟肖,有趣极了!

二人继续上行数里后,山坡变得更加陡峭。本来此时就是暑热天气,再加上上山,自然都挥汗如雨,便稍稍歇息了一会。再上行数里,即见前面一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四面如刀削壁。峰顶有巨石,周围约二十丈,高丈余。浑如盖样压在峰顶,随着不同的观看角度,或如磨盘,或如卧虎。

临空道:“此为飞来峰,其顶上巨石,人称飞来石,峰的东北面悬绳可以攀登。顶上有天然石池,峰顶石下有洞,可容数十人。”乌以风道:“这飞来峰与杭州飞来峰极其相似。那上面的巨石都似是神人放上去的、或自己飞来的一样,太不可思议了。”

临空又指着右边那悬崖绝壁道:“此处叫三台峰。因峰上有三个台状体。故名。在飞来峰与三台峰之间,有个洞,俗呼总关洞,这洞即是总关寨的寨口。”说着,引乌以风来到一个窄窄的洞口道:“此即总关洞。洞门陡狭,仅容一人侧身而入。施主若有兴趣,我就带您进去看一看。”乌以风高兴地道:“好,好!就请小师父带路。”

于是,临空在前,乌以风随之侧身而进,手足并用,向上爬了八九尺,才见到一线蓝天,算是出了洞。接着又在石缝中向上攀爬了十几丈,才有一块稍微平坦的大石可以立足。

至此,两人都有些气喘吁吁了,便坐下歇息。

临空谓乌以风道:“这关寨,系宋末时刘源所建。刘源乃潜山彭家岭人。宋朝末年,刘源奉旨起兵抗元。在天柱山一带建立山寨。其所建山寨,依方位,分别称东关寨、西关寨、南关寨、北关寨,以及这个总关寨。春夏则率军民出山耕种,秋冬则收兵入寨,据险固守,保得十余万人性命。虽然山寨后来最终还是被元兵攻破,刘源也力战而死,但其气节为后人所景仰。明宣宗时,将其追封为护地大王,在其家乡彭家岭建大王庙以祀之。”乌以风点头道:“刘源果然是个英雄人物。其人其事,我也在诸多史料中看到过,很是感人的。小师父您能讲解这些,也算是个好导游了!”

临空道:“施主过奖了。小僧不过是道听途说来的而已。”说着,又道:“这总关寨地势险要,远胜过诸寨。关内洞穴,曾是宋末遗民的避难之所。”乌以风道:“这里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元军确实难攻上来。”

临空手指飞来峰道:“总关洞东,即飞来峰与西关寨之间,悬崖高耸,大石嶙峋,连接里许,雄壮无比,总称龙吟虎啸岩。”

临空又手指飞来峰之南道:“那里一峰峻峭,远望如半月形,故人称月牙峰,又称宝月峰。其前面有石砌的城墙,高约一丈,中部有门,相传为刘源屯兵及养牛马处,故称牛马城。”说着,临空又向头上石坡一指,道:“从这儿上去,可达著名的渡仙桥,那是观察天柱峰的最佳位置。”说罢,又指着不远处那陡峭的石缝道:“若从那石缝处攀援而上,则俗称上天梯,高数十丈,亦可达渡仙桥及各关寨和神秘谷。”乌以风站起来,伸了个懒腰,道:“这山峰洞穴相通,神出鬼没,难怪刘源等能坚守许多年。我们是否再爬上去看看?”

临空瞟了一眼即将落山的太阳,道:“时间不早,我们回去吧。太晚了,下山不安全。明天从东边那边路上来,又是另一番风光。”乌以风道:“好,好!那明天再来不迟。”

两人小心翼翼地再次从总关洞返回。出了洞府西眺,只见群山逶迤,落日金黄,彩云满天,霞光万道,铺射下来,峦林尽染,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美妙至极!乌以风不竟脱口赞道:“好一幅天柱晚霞图!”留恋良久,方才离去。

好在下山比上山快许多,天刚黑下来,两人便回到了佛光寺。

乌以风虽然跑了一天的路,身疲腿软,却兴奋异常。当晚,仍象在三祖寺游览那样,把白天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唯恐日后忘记。

次日五更,乌以风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早饭,便与临空出发了。

来到蛇形坦,越过飞来涧,向东走去,不久便登上一座沙子岗。时刚拂晓,微弱的星光下,地面一片白色。临空道:“这里是潜阳十景之一的‘天柱晴雪’。常年都是这样的白雪银山,尤其是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经雨水洗滤后的沙砾,格外洁净,如雪耀眼!”

乌以风闻言,弯腰随手抓起一把沙子,只见大小一致,洁白无暇。环顾四周,山岭围绕,树木繁茂,不禁说道:“奇怪,奇妙!这万绿丛中,为何天生出这一大片白色沙子岗来?”停了停,又自语道:“也许是白石英砂岩在夜潮日晒下,年深日久,风化而成。”

二人继续东行。朦胧中,见路旁有一圆形巨石,最粗处直径约三丈,高亦约三丈,上锐而下丰。临空道:“此俗称仙桃石。”乌以风笑道:“好大一个桃子,这也只有仙人能吃了。”说罢,两人大笑起来。

再东行里许,左侧忽然开朗,呈数十亩平坦处。临空道:“这就是良药坪,俗称三石六斗种。当年刘源抗元时,曾在此屯兵耕种。”乌以风叹道:“高山之间,有如此大面积的平地,也真是难得了。”说着,望了望三面环绕的高山,又接着道:“这应该是周围山下的沙土及落叶杂草,逐渐下行,堆积而成的。”临空道:“施主说的有理,以后再研讨吧。我们赶快前往看日出,否则来不及了。”乌以风:“好!”二人说着,快步向前,少时便来到麟角峰。

只见东方正泛着鱼肚色。不多时,晨曦渐露,层峦叠嶂间,云涌雾蒸;无何,朝晖显现;须臾,便红霞满天;接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随后,红日逐渐由红变白,由大变小,终成正常状态。

是时,放眼四顾,千峰万壑,青翠欲滴,晓风徐来,鸟啼松鸣。山脊左下方,万亩竹海,随风起伏,如浪似潮,一望无际,延绵数十里,直达龙潭河畔。右侧一峰高耸,其形如狮,昂头张口,与麟角峰相邻。两峰之间,如刀削壁立。上凌云霄,下绝深壑,中开一线如门,人称剑门,俗呼剪子岔。

绕过麟角峰之后,一土阜之上,突起一石,高三丈余,周体圆而上大下小,恍似一鼓捶在空中微动。而其对面山峰上,恰有一圆形巨石,四边不与它物相连接,就如一面石鼓嵌在石崖上。这与鼓捶石连起来远望之,就如棒捶击鼓一般,真是太奇绝了。当地人将其戏称为“仙人打鼓”。那山峰也就称为石鼓峰。

临空引着乌以风来到石鼓峰前,指着南边的深涧道:“那里有一个长大的石头,您看是不是很像蜒蚰?”乌以风顺其所指一看,果见沟底处,有一块石头,长十多丈,宽约三丈,高有八九尺,向上的顶端,还并排伸出两根五六尺长、两三尺粗的小石柱,酷似两只触角;整块石头,确实极像一个欲沿石壁向上攀爬的蜒蚰。乌以风看了,连呼:“神奇,神奇,太神奇了!若不亲眼所见,绝不相信!这是名副其实的蜒蚰石!浑然天成,非人力所能为!”说着,又仔细看了一回,才恋恋不舍而去。

两人沿着山岗返回,来到良药坪。临空指着右边的一个山洞道:“相传东汉末年,左慈隐居天柱山就在这儿炼丹。其共有三个炼丹台,这良药坪为上炼丹。这里天晴日朗时,烟霏起于林峰之间,飘荡无定,浓淡不常,人谓之‘丹灶苍烟’,是为潜阳十景之一。其余的中炼丹在下面的汪家畈,下炼丹在江家畈。改日可去一游。”

临空领着乌以风,沿良药坪右缘陡峭的石壁北向上行。但见怪石峥嵘,老松夹道,走了一里多路,便谓乌以风道:“这里就是西关寨口,当年刘源在此扎寨抗元。”说着手指石壁道:“这里刻有刘源守关题记,虽然年深日久,但仍可辨识。”乌以风闻言大喜,立即驻足观看,其文曰:

大宋咸淳元年,奉本朝阃命,拱置山寨,保聚生民十余万众,箚历十余年,北朝军马屡次攻打,保守无虞。民户春耕,冬则入寨。寨长同安郡土豪刘源叔清,鼎建统制宁宗达崇道。

乌以风一连读了好几遍,随即手书记下,道:“石刻记数百年前史实,难得,难得!”

临空道:“由此往东三里为东关,往北六里为北关,往南数里,下临绝壑处为南关。南关之西三里,便是昨日所到的总关。刘源凭西关为咽喉,依东、南、北关及总关为屏障,故能屡败元师,据险力守十八年。”乌以风赞叹道:“刘源不愧是个英雄!虽回天无力,可其精神气节却是宝贵的。”临空道:“是啊!所以皇上追封,建庙祭祀,香火不辍。”说罢,又道:“快到天柱峰了,我们走吧。”

二人沿岩壑向上西行两里时,似山穷路尽,及至攀缘回转,登高数步,右侧忽然开朗,但见百十丈外,孤峰擎天。临空道:“此即天柱峰也!”

只见这拔地而起、高百丈的天柱峰,深藏于万壑之中,高出于众山之上。全身石骨,一石浑成;直耸如玉笋,重叠似楼台;峰顶入云端,万山齐拱卫;屹然独尊,宛若擎天玉柱!

临空谓乌以风道:“那峰顶上,有清朝一个将军的石刻,有人说是‘孤立擎霄’,有人说是‘孤立晴霄’。到底是擎还是晴,也没有人能上去,现在已搞不清楚了。”乌以风道:“既然有人能刻上去,还能搞不清楚?”临空开玩笑道:“难道先生还想上去验看一下?”乌以风道:“乌某真有这个意愿。”说罢,道:“走,我们近前去看看。”

才下坡走了几十步,忽左侧有一石如大鸟,昂首向天。乌以风惊喜道:“这就是鹦哥石了?” 临空笑道:“对,对,这就是鹦哥石!不过天柱山有两个鹦哥石,人们把这个膘肥体壮的称雄鹦哥石,另一个在中炼丹的牧羊河畔,和这个差不多一模一样。其昂首挺胸,尖嘴朝天,人谓之鹦哥唱晚,称为雌鹦哥石。”乌以风笑道:“一个就很神奇了,居然一山还有一雌一雄两个,真是不可思议!”

越过鹦哥石,再前进百十步,便到了天柱峰跟前。那一抬头,可是陡壁千仞,望不到顶;一俯首,下临深壑,难见谷底。而其边上却裂开一缝,宽不过尺许,俗称“一线天”。人可侧身勉强进去,望得到的那边,则是另一番景色。

乌以风手抚石壁,感叹道:“人言‘五岳归来不看山,天柱归来不看峰’。确实如此,并非虚夸。”临空回头一指:“走,我们到天池峰渡仙桥上去!从那里看天柱峰,又是一番景象。”

乌以风随着临空手指处,只见眼前一峰屹立,悬崖高耸,峭壁如刀削,下临深渊不见底。“好一座天池峰!”乌以风一边赞叹,一边随临空往回走。

转身擦过鹦哥石,攀缘上坡后向右拐,不过半里地,便登上了天池峰。此处石缝开裂,深不见底,两边如刀切斧劈,形成两壁相挟,中存一石脊如瓮状,其两边的石缝,均宽约三尺许,而三石下部又似仍相连成一体。人们以石瓮为中心,上架松木为两道桥,以连接南北两端。人称其为渡仙桥,又名试心桥,俗呼三步两道桥。

二人跨过试心桥,见顶石平如掌。上有二凹处,一方一圆,其周长不过一丈,深不过一尺,是为天池。池内贮水,清莹澄澈,不溢不涸。

越天池,至北崖,下临深渊绝壑,人只能伏崖俯视,唯恐眩晕坠落,故俗呼试心崖。

二人于天池峰上席地而坐,随后取出干粮打尖。乌以风面对天柱峰,道:“我记得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一诗中,有‘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四句,那是远望。而白居易的《题天柱峰》一诗云:‘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这就是近看了。”说罢,又叹道:“可惜今天没能见到云海。”临空道:“云海常有,也许一会就能见到;但这里偶尔也还有佛光出现。不过那见到的人就很少了。”乌以风笑道:“那恐怕就要看缘分了。”临空道:“佛光一般在春夏季雨后初晴的上午才有,而且也只有在这天池峰一带出现,所以能有见到的人就很少了。”乌以风道:“啊,原来如此。”

说着,两人站了起来。临空道:“从这里可一览全山景色。”乃手指北方道:“天柱峰东下三里为北关,有石基如城;出北关下百花崖,可到大王坟即刘源墓,更远处为铜锣尖。”说着,又转而手指东方道:“那近处就是我们才过来的西关,远一点的为青龙背和东关;更远处为莲花峰和登仙峰。这里称赞五关,俗有‘东关雄,西关秀,南关神秘北关幽,总关险阻愁猿猴’的说法。”

临空见乌以风点头示意知道了,便转过身来,指着西南方向道:“飞来峰看到了吧?好像比昨天短了半截不是?”乌以风叹道:“是啊,昨天看到那飞来峰可是好高的,今天都只到天柱峰的半腰了,有意思!”

两人正说着,临空忽然转身指着天柱山道:“快看云海!”乌以风回头一望,只见大片云雾从山壑中涌起,如海浪翻腾,踊跃向上,刹时便到了天柱峰的半腰处;须臾,整个天柱峰几乎都被云遮雾绕,只有那峰顶还时而能稍稍露出那么一点点来。乌以风高兴极了,连连声道:“看到云海了,看到云海了!不虚此行,不虚此行!”正赞叹间,那云雾又飘然而去,天柱峰又恢复了本来面目。

临空回过身来,手指东南边那一峰开裂成五瓣的山峰,对乌以风道:“那插入云霄的五个山峰,人喻为仙人五指,故名五指峰。”乌以风顺其手指看去,果然很象人的五指张开,不由得连连称奇。临空又道:“那大拇指上有石如印,放在那儿,故又称石印峰。”乌以风点头道:“嗯,是很像有枚石印,放在那上面。”

临空又手指南边道:“由此而下至山凹处,乱石堆积如城,其下即为司元洞府。洞内上如楼台层叠,下似堂轩幽深,四面通达,周回曲折,空邃可容万人,真神秘洞府也。时间尚早,我带您从这儿下去看看?”乌以风大喜道:“有劳小师父了!”

二人下了天池峰,过笔架石,见一孤松巍然独立于深壑之上的岩缝处;北望天柱,南临飞来;其高不过一丈,围仅尺余,老干曲蟠,松枝如伞,翠叶交结,遮阳蔽地。临空道:“此松虽个头不大,却是千年老松,人称松王。”乌以风点头道:“在这岩石中能生存千年,不愧松王!可称得上是天柱山一大奇观。”

临空领乌以风继续下行,来到两石交错的石隙处,便道:“由此可入司元洞。”说罢,侧身探足下行。乌以风紧随其后。两人在山洞中穿来复去,时或出洞,时或入洞,忽左忽右,忽明忽暗,大约摸爬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出得洞府,眼看如血的残阳即将落山矣!

临空道:“时候不早,我们走快点,下面还有个象鼻石,正好路过看看。”下山容易,二人连跑带蹿,不一会便瞧见路边一块老大的石头,长约丈五,高近一丈,其前缘竖起一根上细下粗的圆形石柱,高约一丈,活像一个才从土山中拱出来、翘着长鼻子的大象头部!乌以风看着那惟妙惟肖的象首,摸着那根石柱道:“好个象鼻石,见识了!”

山里的太阳落山早,凉风吹来,暑气全消。二人快步下山,天刚黑就回到了佛光寺。

妙高迎上前来,笑问:“施主这一天累坏了吧?感觉如何?”乌以风拱手答道:“蒙大师安排及临空小师父的引导,乌某饱赏了天柱风光,十分感谢!美景诱人,当时并不觉累,现在才觉得有些倦意了。天柱山这自然景色无与伦比!在下日后必然再次来游!”妙高道:“欢迎施主再次光临。”

乌以风感叹道:“这山未开发,路小甚至许多地方没路,更无住处歇息,难怪游人稀少,寂寞千年!”妙高道:“是啊,敝寺简陋,老衲无能,辜负了这大好河山。只有待智者和伟人前来开发打理了。” 乌以风道:“在下以后来时,必要诛茅开径,带刀劈路,以利游人进山;再往后,还会筹些钱财,建点房舍亭台,要使游人有个歇息之处。” 妙高合掌道:“阿弥陀佛!施主初至,即发此善心,有此规划,是此山之幸也!”

吃过晚饭,乌以风谓妙高道:“乌某明早便启程赶回安庆,不知能否顺路领略一下九井西风的胜境?”妙高道:“完全可以,也弯不了多少路。您由此下去到茶庄附近后,即可沿琼阳川而下到九井河。途中可欣赏到雪崖瀑、龙潭瀑等数个悬流飞瀑。其间苍松翠竹,每值西风吹来,松吟竹韵,谷应山鸣,沁人心脾。人称的‘九井西风’,是潜阳十景之一啊!”乌以风道:“领教了!”次日凌晨,乌以风早早起床,匆匆吃了早点,便向妙高告辞下山了。

下行数里,即至琼阳川。但见石崖陡峻,悬流如白练,从空飞腾而下,曲折几十叠,声如雷鸣,水花如玉,崖白似雪。乌以风知道这就是雪崖瀑了。

乌以风接着沿河向下又走了七八里,忽闻水流奔腾声。近前一看,见悬崖千仭,白练从天而降,飞腾泻玉,蔚然壮观。乃询问当地人:“此处是否是龙潭瀑?”答道:“此处名为梁公泉,下面两里处才是龙潭瀑。”乌以风谢过,继续下行。

不多时,见河水回转后,复分为两支奔泻直下,其势如万马奔腾,千山皆震荡。乌以风心想:“这就是龙潭瀑了。果然如龙入潭,极为壮观。”

乌以风沿九井河而行,途中又见到数处瀑布景象。奔流急湍处,飞瀑怒吼,声闻数里;崖高水小处,如细雨飞花,似降雾碎玉,各有千秋。不由得诗兴大发,乃吟诗一首:《九井观瀑》

悬崖绝巘出云低,翠竹苍松入谷迷。

九曲奔流天上下,风雷长在画桥西。

未到中午,乌以风就踏上了水吼岭至梅城镇的大路。于是沿潜水而行,来到梅城。正好有汽车经过,便爬上车,平安回到了安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1-23 06:04 , Processed in 0.07633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