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王家大夫第。
“大夫第”,一般是指历朝文职官员的私宅。下图为近观大夫第。
“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门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安庆各县市区都有。下图为门前的一对旗鼓中的一只。
如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都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庭的显赫。大门上石额刻“大夫弟”。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屋脊高五米,门前后立抱鼓石。下图为门前的一对上马石。
去年,卒子到访怀宁县马庙乡参观的几个传统古村落,发现了此处“大夫第”古建筑,此古建筑仍未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实在可惜。
安庆市怀宁县马庙乡的王家“大夫第”是当地传统民居的代表,保护得比较好。安庆各县均有不同建筑形态的“大夫第”但基本都是一片残垣,只是门楼残墙横额上的“大夫第”三字仍清晰可见。
马庙地处怀宁县北部,与桐城、怀宁、潜山三市(县)交界处,东与金拱镇毗邻,南连高河镇,西接公岭镇、潜山县源潭镇,北隔大沙河与桐城市青草镇相望。
上图为大夫第一进门厅的结构,全砖木结构,外檐成棚,可由村人休息乘凉坐靠。下图为“大夫第”匾额。
马庙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为主,就是这样的小乡村,竟然还有“大夫第”,本是稀罕物,没有得到文物保护,实在可惜。
王家“大夫第”是府第式民居,是清朝的“大夫第”,一般是指从五品“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员的宅第。但是,那时候的“大夫”,是包括“荫封”和“例捐”得来的“名誉官职”在内的,很多不是正职官员。
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体制下,一个人当上了官,父母兄弟以致叔伯、祖父母都可以受封。有的人虽当了官,但品级较低,也可以通过“例捐”或“受封”得到较高的“荣誉品级”(即没有实际权力的“散阶”),很多“大夫”就是这样得来的。
马庙王家“大夫第”,是一座很有文化品位的传统民居,“大夫第”的主人姓王,获有功名,曾任本省的一个文官。
王氏的这位清朝官员,按其实际职位,并没有达到“大夫”的级别。科举时代,讲究“读书做官”,专制社会的统治者也希望以此来稳定社会。
当时的社会里,社会上极力宣扬“耕读传家”、“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对于“科考成功”者和“入仕当官”者采取“封妻荫子”、“加官进爵”等等手段以笼络人心。
专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一人获罪株连九族”是相辅相成的统治手段。而这前一点,对一些官员的“荫封”,基本上是玩虚的,封你什么“大夫”之类的,并没有任何待遇和职权。
相反,一个人“犯罪”,一家人遭殃。这种做法,对于专制统治相当“有效”,因此,历朝历代一直效仿。下图为门楼上的额砖雕刻“耕读传家”。
今天,当看到大门口有“大夫第”匾额,即这家人(或家族)是当官入仕的“不一般人”。当然,如前所说,这个“大夫”并非和其实职相符。
晚清,有些官员为提高“名誉等级”,还可以通过“例捐”,即花一点钱(不多),捐一个比自己职位高的虚衔,很多的“大夫”之类的“官衔”,除了“荫封”以外,就是由“例捐”得到的。
王家“大夫第”古建筑,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前后排列整齐,由一进头门、二进中堂、三进祖堂组成。其实这幢三进的老宅,是明三过暗五进的老宅。
整个建筑布局、风格、形制保存完整。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以中厅为轴,两翼布局,两侧有厢房很多间,后因年久失修,现在已经倒塌大部分。
王家“大夫第”头门面宽三间约八米、进深两间约十米,马头墙外延伸的“八”字型,即当官八字开门,显然这是当朝做官的府邸。
门前有梯形上马石。还有一对石鼓,巨大的石鼓当年是树旗使用的。在神堂里供奉着王氏十三世祖鲍老太君像。
听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述,这位王氏十三世祖鲍老太君原是慈禧身边的宫女,晚清朝廷衰败回到家乡后,就埋葬在老屋边的自家田间,守着这幢老屋。下图为鲍老太君墓,没有碑刻。
村里现在知晓此事的并不多了。大夫第是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近代古建筑之一,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登记和保护。
[size=0.83em]80.jpg (674.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