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赵河屏风寨。
赵河村位于汤泉乡与牛镇镇之间,赵河村原为赵河乡。这里有古赵河街遗址,过去这里曾经繁荣一时,地形地貌特殊,背靠屏风寨,东望鸡子尖,芹河和王家河从东西两边蜿蜒而下汇入赵河老街口的赵家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自然环境赋予特殊的含义。
自古以来这里的殷氏、赵氏和睦相处,约定俗成的又因人口稠密,使得这里的土地异常珍贵。
今天卒子介绍的屏风寨,古已有之,相传明朝时期,这里就有了古山寨。这个寨子就一直延用至民国时期。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在牛镇镇赵河乡。
屏风寨山顶有一石洞,深约三十余米,可容百余人,因地势险要,古时山上有寨。几年前,卒子曾来到访这里。全国叫屏风寨的不下多处,仅大别山就有二处,一处在安庆,一处在湖北蕲春。在屏风寨寨边,还有很多当年开采石料的残件,使用的小头铁钎将石料开凿出来。
屏风寨脚下就是赵河中学,据《太湖县志》记载:屏风寨海拔约近九百米,主峰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支太平军(当地人称“长毛”)余部,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活过多年。
据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发掘此处为太平军战斗过的遗址,屏风寨遗址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有两门。”
据《太湖县志》(1995年版)记载:“清朝咸丰九年(1859)底至十年初,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部与清廷总兵鲍超的‘霆字营’在太湖县小池驿激战一场,双方各伤亡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
“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
太湖失败后,太平军陈玉成部除主体撤退到桐城外,还有一小部分躲进了当时属于深山老林的赵河乡的屏风寨,大约几十人,当地百姓称有三百余人。这几十人在山顶上筑建石寨,他们用毛竹、木料和石料、茅草筑建起茅屋住人守寨。
屏风寨东面是芹河,南面是烟火寨,北面是老虎洞,只有西面一条上山的小路,而且山高路陡,易守难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军才在此安营扎寨,修筑工事,同时依托屏风寨上肥沃的的土地,开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屏风寨地理环境复杂为了抵御清军的围剿,太平军残余部队在屏风寨上利用天然屏障,用石头搭建寨门,垒筑石墙,并利用寨上的一个深达三十余米,可容百余人的石洞,坚守了多年。
后来,清军纠集当地武装,对屏风寨上的太平军余部进行围剿,山上官兵凭借有利地形,用滚石垒木进行反击,虽经激烈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六七名太平军人从南悬崖口跳崖自尽。现存山寨边的巨石上的旗杆孔,当年就是插着旗帜使用的。
时至今天,许多老年人说起这“人骨头沟”地名的故事,还心地动容。七十年代初,当地村民因建房需要石料,拆除了寨门及石墙,本已荒废的太平军遗址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
洞前那块宽阔的平地已是茂密的树林,只有平地旁边的巨石上还有当年的人工遗迹,南悬崖口以及洞顶四周的巨石上那一排排插旗用的石眼。
安庆还有很多的山寨,一部分是建于宋末元初以“抗金”为主的,一部分是建于元末明初的“抗元”为主的,也有是在清朝中期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修建的;这些山寨均有石垒的寨墙,有寨门保持完好的,也有寨门寨墙已不复存在但还可辨认遗址的。不过,几乎所有的山寨,碓臼、油盐凼这些保障“寨民”生活的必须设施都还可见,也能让我们想象到当年寨民之生活是何等艰辛了。
屏风寨山顶有一石洞,深30米,可容百余人,因地势险要,古时山上有寨。屏风寨一侧,巨石林立,风景还是非常漂亮的。
如今,屏风寨上,当年那个巨大的石洞还在,洞内曲折蛇形,石壁陡而光滑,洞顶巨石覆盖,有“一线天”奇景。站在屏风寨上,能够瞭望的赵河乡还能够看到汤泉乡、牛镇镇等地。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