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位曾经感动13亿人的烈士母亲,离开了我们……
她叫赵斗兰,是烈士赵占英的母亲。
01
1984年4月28日清晨,赵斗兰21岁的小儿子赵占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遭遇炮击牺牲,牺牲后,他和900多名烈士,一同葬在离家500余公里外的中国云南省与越南交界的麻栗坡县烈士陵园。
对于逝者,中国人讲究年年祭拜,以表达尊重与怀念。
可是,当赵占英的母亲凑足路费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时候,已经是20年之后,走完500公里,她第一次在烈士陵园看到儿子的墓碑。
20年过去,她亲手抚摸着儿子的墓碑,扣问苍天,嚎啕大哭。
至今,我们都忘不了那首《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的长诗:
……
妈妈,20年,
你走了好远,好远,
妈妈,20年,
我知道你好难,好难,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你空手来的,
没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
02
就在昨天,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那个曾经感动了13亿人的母亲,走了……
3月2日凌晨2点,这位享年91岁的英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去天堂和孩子“团聚”。
英烈浩气长存,英雄母亲安息!
在此,我们向这位英雄母亲表示哀悼与敬意。
可是,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20年后,她才过去看儿子的墓?
答案很简单:因为她没有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的路费。
因此,这也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轻而易举,去揣测别人的万般艰难。
03
有这样一件事:赵占英的一个战友找到了他的的家,目光所及之处,只有一口破锅、一个土炕、一堆棉花套。
老人只靠当地民政每个月给的28元过日子,进入新千年之后,当地政府专门拨款给一些烈士家属一笔祭奠费用,这位母亲才在儿子牺牲20年后如愿以偿第一次前往边境,前往陵园为儿子上香祭奠。
据麻粟坡烈士陵园管理人员介绍,麻粟坡烈士陵墓园埋葬着957位老山作战牺牲的烈士,其中300多位烈士的家属从未来过,大部分是因经济限制,有些家属来到陵园竟没有路费回家......
看到这样的统计数据,我们既吃惊,又伤心,辛酸无比。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烈士遗属曾经会被车费隔断了祭奠亲人的道路。
04
可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包括赵占英母亲的部分烈士遗属,确实承受了许多本不该承受的艰难与委屈,他们在世上最大的悲痛中逐渐被遗忘。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一名士兵,对于母亲来说,你却是整个世界。”这是一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墓志铭。
这发自肺腑的悲痛之声,不知蕴含了亲人多少哀思。
为了国家安宁,多少烈士父母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伤,只是悲伤过后,他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和往前。
因此,来自国家层面良好的物质保障、有效的精神陪伴和来自全社会的抚慰和尊重,就成了必为之事。
这是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一份交待,这也将给那些正护卫着这个国家的人减少不必要的担忧与恐惧。
05
“我盖着国旗回来,请照顾好我的妈妈。”
这是一年轻士兵写在遗书里的一句话。许许多多长眠地下的烈士,最放心不下的,一定是家中白发苍苍的父母、柔弱无依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
当我们真正走近烈士、走到烈士家人中间,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牺牲所带给烈士亲人的悲伤有多大。
或许只有凝视烈士的墓碑并享受眼前的安逸,人们才能深刻体悟到,牺牲所带给这个国家和人民的价值有多大。其实,感念逝者最好的方式,除了永久缅怀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把活着的人照顾好。
“官兵在前线流血,不能让他们的家属在后方流泪。”这是电视剧里面的话,却是必须照进现实的行为宣言。
军人是国家稳定的柱石,也是自己家庭的顶梁柱,当家庭的柱子倒了,必须要有及时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这座房子能够不倒,保证这座房子里的人不被袭来的风雨淋湿,保证房子里的人可以吃饱饭、有良好的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保证他们有尊严,够体面,有希望,有远方。
06
每一代年轻人都会为“青春不止眼前的潇洒,还有家国与边关”的召唤走进军营,也愿意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拼尽全力;每一代官兵都会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信念奋不顾身,更会为了人民的安宁和国家的尊严不惜受伤甚至殒命。
那么,这一代一代身着戎装的人,对国家的期待和要求是什么呢?
我想,他们一定希望祖国未曾将自己忘记,希望自己的后顾之忧能被理解,能够照顾好他们最亲最爱的人,使其活得体面且富有尊严。
“你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为你遮风挡雨,无论你在哪里,祖国都不会把你忘记。”振奋人心的承诺与宣言,应该有无比有力且持久的行动,与之相匹配。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军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这是国家对军人的要求。
那么全社会给军人的许诺应该是——身着戎装,给予优待;离队退役,妥善安置;为国捐躯,全面优抚。
07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对军人军属和烈属的优待正日益重视且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赵妈妈的晚年也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和爱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对本地的烈属投去了更多关注的目光、送去了真实管用的温暖。
厚待之事,久久为功,必有成效!
最后,愿这位感动13亿人的烈士母亲安息,在天堂和孩子“团聚”。
本文图片来自凤凰历史、中国新闻网、龙越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