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中枢,百官之首,即为宰相。一提起“宰相之乡”,人们自然会想到山西闻喜县,那里显赫的裴氏家族名相辈出,光照千秋。天柱山脚下的潜山县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宰相之乡”。有据可考,已经定论的就有三位。
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很不安,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据史料记载,何充风度儒雅,美容英姿,才气渊博,能写文章。他还喜欢佛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超过百人,花费过亿。在东晋朝廷上下浓郁的崇佛氛围中,又有一个笃信佛法好修庙宇的当朝权相,在他的家乡兴建太平寺、太平塔等寺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天柱山地区早在晋代就有了佛教活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位宰相是晚唐懿宗朝宰相毕諴。毕諴幼年丧父,家贫如洗,但他从小立志,勤奋自励,经常夜里烧柴读书,母亲可怜他过于劳累,夺其柴火让他睡觉,可他坚持苦读,就是不肯休息。天道酬勤,后来他年纪轻轻就通晓经史,诗文书法,无所不精。毕諴为人谨慎持重,尤其擅长为官之道,居相位三年 ,口碑尚佳。
相传毕諴早年读书于舒州主薄山中,遇奇异之人指地葬其父母,挖土得一灵瑞之石,毕諴顿时文思泉涌,做《潜山赋》一文,将其刻在异石之上。从此以后,毕諴仕途飞黄腾达,官运亨通。
毕諴家原本贫寒,身居宰相高位后,他的舅舅还是舒州下属太湖县伍长(中国古代军队中最低层的军官),毕諴感到很羞耻。常常派人婉转地劝舅舅辞去差事,为其授官,劝了多次舅舅也没听他的。毕諴就特任命候选官员杨载为太湖县令,并且在杨载临上任前把他邀到相府,嘱咐他替舅舅解除卑贱的身份,乘船送入京城。杨载到任,详细转达了毕諴的意图。伍长说:“我是一个卑微的人,怎么会有外甥当宰相?”杨载一再劝他,他就说:“我在每年秋夏,都能平稳地享受六十千钱的事例钱,如无错误,一辈子就很优厚满足了,不明白还要升什么官?”杨载把这些全都告诉了毕諴,毕諴听后深受感动,也认为舅舅说得对,从此再也没有勉强过他。
第三位是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王珪。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年随叔父迁居舒州(今潜山县)城北凤凰山,后代都成了舒州人。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科举考试高中榜眼。北宋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看到王珪起草的诏书后,赞叹道:“真学士也!”
自宋神宗初年开始,王珪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18年,重大典策多出其手,并身居宰辅高职16年,有三朝(仁宗、英宗、神宗)元老”和三旨(取旨、领旨、得旨)相公”之称。晚年因拥立哲宗为帝有功,被朝廷封为“歧国公”。过世之时,宋皇悲痛,罢朝五日。王珪有三子九女,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其外孙女,秦桧是其孙女婿。王珪及其子婿、堂兄王琪、叔父王罕成为天柱山麓古舒州里王氏家族中的风云人物,曾显赫几代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