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位伟人。
他的身上有这些光芒璀璨的标签: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有人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
他曾说:“我是大唐的后代,
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我的根在中国。”
他,就是钱学森。
今天,就是他诞辰106周年纪念日。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伟人!
或许,我们无法选择像他们一样,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记住他们的名字,
告诉我们的孩子与身边的人。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报效祖国的人!
1998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因病逝世。离家数十载,家人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因为保密,王淦昌改名为王京。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2009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
2010年,物理学家钱伟长逝世……
2011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光学家王大珩、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黄纬禄逝世……
2012年,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屠守锷逝世……
2013年,水利水电学家张光斗逝世……
2014年,气象学家叶笃正、金属学及材料学家师昌绪逝世……
2016年,材料学家严东生逝世,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逝世,还有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梁思礼同志……
2017年2月12日,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逝世。
“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林桦(他已经去世了),当年我们都在美国留学,我回国了,他留在了美国。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曾是航天部的总工程师。他搞的是美国的洲际导弹,我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
“有人曾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这段话中的“我”是梁思礼院士,中国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是新中国不同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是国际知名的大师级科学家!
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带着新中国艰辛成长的民族记忆,也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百年苦难辉煌的亲历者、见证人。
这些老一辈大师已逝,而我们这一代迎接挑战的压力更大。
今天,“大师”“大家”“大腕”称谓不时在耳边响起,但是能真正称之为“大师”的,想来并不多,能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大师级人物更是凤毛麟角。
何谓“大师”?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景仰的学者或艺术家。大,显其宏博,世人难及;师,显其杰出,为世人师。
今日之中国,
由大向强,尤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