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816|回复: 3

转:桐师老学友之——游野寨中学、三祖寺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1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游野寨中学、三祖寺记
程根荣

      一早起床,决定到潜山野寨中学,访问2001年暑寒假期间在安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学友。
出新世纪旅馆大门,步行至长途汽车站,上了开往天柱山(水吼)方向的面包车。同车的有位老年妇女,带了不少农副特产,看样子是去走亲戚的,但后来得知,她是去三祖寺参加祖师诞辰庙会的。车子等人时,又有一位青年女子上了车,看样子是位有文化的人。果然,当我在野寨中学门口下车时,她也下了车,我推测,她也许是学校里的教师或工作人员。于是我向她询问我所要找的人,果然她很热情。我翻出当年通讯的原件查到郑丽萍的名字,她说郑老师今天不在学校,接着她拨通了范世金电话。一会儿,范老师从宿舍走到门口,引我到了他的住所。他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也很正常,因为那次培训班人很多,彼此缺少横向的交流与联络,加上时过境迁,彼此陌生纯属自然。不过,当我拿出原件通讯录时,勾取了他的回忆,并取得了他的信任。此时,我先后向他赠送了《桐城派研究》11期、《桐城派名家文选》,这激发了他的热情,他向我介绍:他原在槎水中学,来到野中不久。同时,当我讲是来自桐城师范时,他向我介绍了洪全生、葛徐栋等人,他一说到葛徐栋,我立即作出了较为强烈的反映,并让他拨通了葛徐栋的电话,同时,来到语文教研室。
在洪全生的办公位置(野寨中学教师办公室如编辑部似的,用矮的玻璃墙,在室内划分出一个个狭小的空间),翻阅桌上的图书,多为徐栋所购,如《湘西风情》等。一会儿,徐栋来了,但第一眼并未认出我来,毕竟19年未见,我也一眼未认出他来,后经认真辨认,彼此才确认了对方,二十来年的人世沧桑,学海沉浮,今日相见,良多感慨。他去墙角用水壶烧了一壶水,添水喝茶,稍作闲聊,又遇到其他老师打招呼,作简单介绍,精神是很振奋的。
坐了一会儿,徐栋领我参观了校园,野寨中学靠山面河,校园后面是逐渐陡峭隆起的大别山东南麓,前面是沙白水清的潜河,山是巍然屹立,百万年坚守的岩石,水是日夜流淌奔腾不息的清泉,她汇入长江,奔向大海,联想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也是这样的吗?
野寨中学的文化传统有两个源头,一是抗战时期的176师部设立于此,现在校园内还有纪念堂、抗战烈士墓地等,二是禅宗佛教,据说当年佛与道争夺道场,结果是佛胜道衰。也许,道教文化融入了传统佛教而成为了禅宗的吧,实际上,禅宗一支即为佛道相融而成的宗教形式,至于校门前的程长庚徽班进京及书院浮雕或也可算是一种文化源头吧!
回到办公室,再与徐栋作交流,讲到西递绛思堂的一副对联:身内还有身,莫因百劫千磨,误却真消息。情急中忘了下联。
徐栋陪我一道,出校门步行来到三祖寺,据徐栋说,他的母亲曾以居士的身份在寺中礼佛,这段时间又到合肥为他的妹妹看孩子,他的妹妹、妹夫分别在科技大、安医大读博并上班,恰巧他的母亲今日回到了潜山,因今日正值师祖诞辰庙会,应该在庙里,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果然正从城里赶来,尚未到达,徐栋返回公路边接他母亲,因为今日庙会来客多,他母亲扛了一袋子面条来赶庙会,有些沉,徐栋帮他妈妈扛了起来,一直扛到山门里,通过他母亲的关系,门票也没有买就通过了,这是很有面子的事啊。佛门同样也是讲情面的,情面,情面,原来是与情感相关联的。面子是形式,情感是内容吧!
三祖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保存完好。据说现在的主持释宽容法师是九华山佛学院副院长调任的,也有副处的级别吧。三祖寺,我来过第二次了,或者是第三次吧,瞻览三祖僧粲之传衣钵和讲经处,细细观赏“解缚”二字,圆润自然,气势恢宏。
出院门,经大雄宝殿向右,经过一道门到达有“山谷”、“香嵓”二碑刻处,有棵马尾松,登山过信心亭,有宏行大师题写的对联“信授心法悟解缚,璨传衣钵兴双峰”,沿登山石级攀向山岩平坦处,有岐路,通向后山的塔林,左拐登上寺庙最高处,参观了书法展览,桐城有谢绳质、毕国栋、周国亮三人留下了自己的题款。遍观书法作品水平较高,虽然也有拙劣的习作杂于其中,总体来看,值得学习临摩,欣赏,甚佳。
院中有紫薇一株,未标年代,但样子是很古老的了,最上面的宫殿有副长联,怀宁人作,未记下。
下得山来,有一队学生模样的旅游参观团听解说虽讲“香嵓”的“嵓”是错别字,实际上并不准确,应该是异体字。出院门时,有副对联,隐约为“世事无桀君还来……”拟得不错,给人以亲切之感。
时间接近11点了,原打算再游牯牛洞摩岩石刻,但通向景区的道路正在翻修,不通,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而返。
午餐的地点,选在离野寨中学大门不远处的一家餐馆里。邀请到的基本上是野寨中学语文学科的同仁,他们的组长赵松老师,还是1977年考上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原籍桐城的老乡,真是幸会,另有一种感慨是:我和他都做了长达20年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其中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无需赘言,早心知肚明矣。岂非应了古圣贤的那句“德不孤,必有邻”的慰语么?俗语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过,如今的桐城人多以四海为家,对家乡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理性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那是古人的豁达,今天的便捷的交通网,快速的通信联络手段,早已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了,可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呢?或许却拉大了吧!
席间,同为91年毕业的董学银,冒着小雨,骑着摩托车来了,他现在潜山二中教政治,双职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聚餐结束了,我们纷纷散去。
忽然,又想起了西递绛思堂的下联:“我处了无我,直到归根复命,才是大收藏”。
天空又下起了小雨,徐栋请他的同事黄开宇老师用他的私家车将我送回了宾馆。
发表于 2010-5-1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我的学友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桐师88(2)班的,楼上呢?
发表于 2010-5-11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不孤,必有邻!
我记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2-23 17:22 , Processed in 0.07484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