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你真不咋的 于 2015-12-3 20:15 编辑
资料图:《抗日奇侠》中手撕鬼子剧照
原标题:专家:别再用抗日神剧吸引观众 中国从不缺少英雄 不久前,“南沙海战功臣杨志亮将断臂别皮带继续战斗”的英雄事迹在网上受到关注。很多网友对这些有关杨志亮的报道一片点赞,但也有网友写道“这样的英雄,是共和国的脊梁,我们为什么之前不知道”“时代需要大力宣扬这样的英雄”。 笔者与杨志亮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参加的1988年3月14日南沙群岛赤瓜礁海战,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对外战斗。杨志亮被敌人的子弹扫断左臂后,把打断的胳膊别在皮带上,继续英勇战斗,荣立一等功。杨志亮奔赴战场时,不到26岁,正在热恋之中,草草在日记本上写下“我就要登礁了”,成为给恋人留下的唯一一句话。这些情节都是杨志亮真实的经历,也是最感动千千万万网友的细节。但的确如一些网友所说,在这次媒体报道之前,他们并不知道杨志亮以及他的英雄事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抗美援朝以及一系列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战斗,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27年前杨志亮“断臂别腰带继续战斗”的情节今天感动千万人,表明中国从来不缺少英雄。但是,反观我们的影视文艺作品,被“抗日神剧”的奇葩情节充斥。情节不真实,故事不着边际且违背常识,不仅难以令观众信服,更别说感动观众,因此也起不到教育、熏陶的目的。 用真实的细节、情节打动人,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战争题材作品创作的铁律。在多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文化繁荣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讲好英雄的事迹和故事,反而却成了困扰我们的短板。 笔者认为,首先,中国军旅题材中,事迹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很多,根本不用虚构,但是需要创作人员去除浮躁之气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去挖掘。不应该以瞎编乱造的抗日神剧和离谱的情节去吸引观众。在上世纪80年代的自卫反击作战中,417团战士董永安受重伤后,为了不因疼痛喊叫影响在敌人眼皮底下的潜伏行动,他将胸前的“光荣弹”——87式手雷塞入自己嘴里,等战斗结束,部队将他的遗体送到后方火化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怕火化时发生意外,便吩咐部队战士将烈士口中的手雷取出,战士们用尽了办法才把手雷抠出,牺牲时年仅20岁。当年的团长讲起这件事至今仍热泪盈眶。 其次,新时期特别需要我们用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受众的艺术的手法向年轻人传播这些英雄的壮举。当前中国一些类似题材影视剧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叙事方式与现在的年轻人仍保持着“时代差距”。注重宏大叙事,但忽略了打动人心的细节与真实,与年轻人的关注点也存在错位。 第三,我们应该坚信好的作品从来不缺少观众,对英雄军旅题材的作品,创作人员应该充满激情。去年翻拍自红色样板戏《林海雪原》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引来观众赞不绝口,豆瓣、微博、微信热议不断,网上舆论几乎出现一边倒的好评。前些年,《亮剑》《集结号》等影视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我军涌现的英雄人物形象。 雪花依旧是冷的,但英雄的血却是热的。大量网民对有血性的英雄事迹点赞、叫好,佐证了他们对民族英雄、国家精神充满的热情和关切,也说明弘扬英雄的主旋律作品只要把故事讲好,就一定会有观众。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应多一些这个时代的英雄和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