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53|回复: 5

灵秀仁和寨 传奇黄龙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海天阔 于 2015-10-9 16:15 编辑

灵秀仁和寨  传奇黄龙庵

    十月小阳春,本是游山玩水的最佳时节。2014年10月19日,在潜山县五庙乡文化站柳站长和原横冲乡风光村宋村长的带领下,我和友人游了佛教圣地、朴老故乡太湖县寺前镇佛屠寺村仁和寨。
    仁和寨坐落在太湖、潜山两县交界处。进入潜山县横冲村,骑车行进了大约五公里路程,来到仁和寨东边支脉乌尖山的半山腰,我们一行四人只能改为步行上山了。转过一个小山包,只见眼前出现了大片的茶园。茶花的清香,引来许多不知名的野峰嗡嗡地闹着,偶尔也能见到几只花蝴蝶前来凑凑热闹。我们来到一个小山岗,才知道这茶园绵延好几个山山洼洼,面积真的不小。在这个小山岗上有一座废弃多年的供采茶人烧水做饭的石头房子。由此可见证如今交通发达,采茶人吃饭喝水问题也容易解决了。在茶园东边的小山岗上栽插着一排几十颗柏枝树,像为茶园日夜守卫的忠臣岗哨,挺立而有精神。由此自然让人想到那些终年劳作、四季呵护茶园的茶农。谈到茶园,宋主任饶有兴趣地谈到赵朴初先生为太湖茶所做的一首诗《咏天华谷尖茶》:
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中华。
(“天华谷尖”是1986年恢复创新的名茶,产于朴老故乡安徽太湖县。)
    听着宋村长的津津讲述,我们一行似乎品味到佛道与茶道交融在一起的浓浓味道,从朴老的诗篇中感受到先生浓浓的爱国爱故乡的情怀。
    从茶园中穿越横绕大约一华里,在西边山岗上又见到一个石亭。一眼看去它要比刚才见到的石头房子古老很多。于是我们停下来一边歇息,一边仔细观察起这座不高的石亭起来。石亭长约四米,宽约三米。顶脊高约二米,亭檐较矮,约一米。进去得低头。石亭门柱上雕刻了一副对联:“来同天地,远镇山川。”我们在石梁上发现了建造年代的雕刻——明朝万历年间。亭里边的石坝上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清代重修者捐款的名录。字迹很模糊,其中有“宏某公”的字样。我想文物保护单位是否应该对这座落在荒山野岭无人问津的古石亭进行保护。这是另外的话题。宋村长为我们讲述了古石亭灵验的故事,这石亭与黄龙庵遥相呼应,信男善女从庵里求菩萨保佑生子回来时,只需在这里向石亭顶上抛掷小石子进行验证,依据小石子是否掉下来判断续香火是否有望。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尽管如此,它却给这座古石亭增加了许多神话色彩。现如今人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生育观念改变了。这也许是此庵香火今非昔比的原因吧。望着这座沉默在崇山峻岭中的石亭,让人眼前再现了古人肩挑背驮,大汗淋漓在此歇息的场景,也不难想象出在这古亭中多少有情人依依惜别的场景。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绵长悠远的《阳关三叠》伴随着桃花潭水之声。
    从古石亭下坡后要走很长一段弯曲的山岗路,在距石亭西边大约两公里处,听宋村长说,那里就是“死人沟”。至于“死人沟”的来历是这样,“死人沟”悬崖峭壁,但却生长着很多名贵中药材。旧时,很多采药人一不小心便不幸葬身沟壑。由此不难让人联想到《捕蛇者说》,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善良无辜的生命为生计所迫被白白葬送了。而今经济发展了,百姓生活好了,“死人沟”只能成为历史的见证。在“死人沟”的山岗上还发生了一件乾隆年间县官胡乱断案的趣闻。因死者太湖人尸体位于潜山、太湖交界的分水岭,所以两县县官必须同时前来断案。潜山县官为逃避责任,想了个歪主意,以查验尸体伤情为借口,让验尸官将尸体向太湖地界腾挪了三次,等死者尸体完全置于太湖县境内后,他摸摸下巴的羊胡子朝着太湖县官阴笑几声:“这太湖人死在太湖境内与我潜山有啥干系?哈——啥干系?走人!”众人都傻了眼。这当然是一则来自民间的趣闻,无据可考。虽如此,却见当时官府草菅人命,敷衍塞责的社会现实。法治在当时那样的年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远眺仁和寨分明显现出双峰对峙的巍峨。我想,构建法治仁和的社会理想也只能在今天才能得以实现。转过一个山嘴,便见一大凼郁郁葱葱的竹林,抬头一望黄龙庵到了。这是一座不算很古老的庵,规模也不算大。但庵的建筑却是依势而立,分三个层级。除第一层铺就水泥外,其余两层均用木板铺就,颇有特色。正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绿柳翠竹喜洋洋,晨钟暮鼓惊俗人。说实话,对子不算工整,但却很符合这里的环境特征。
   庵里主持接待了我们。他带我们绕黄龙庵转了一圈。原来这座庵建在一个大大的石狮嘴里(很大的一个狮嘴状石洞),其下巴左角有一口汩汩流淌的清泉。原来这里的神灵之灵验也是源自这石狮。远近老百姓若碰上久婚不孕想生孩子续香火,只要做两件事,喝口狮子嘴里的泉水,再就是偷走观音娘娘座下的一只鞋就行了。我们发现狮子嘴的上颚很奇怪地生长了一颗不足碗口粗的千年奇松,它的长长根系紧贴狮嘴的上颚足足有四米余,其主干发端于石狮嘴里,紧贴狮嘴上鄂从右唇弯曲向上伸展,也就是说狮嘴里衔住的松树蔸部足足有50公分长。这种情况实属罕见。我想,这里之所以命名为“黄龙庵”,当与这石狮嘴里这颗奇松有关吧。因为那紧贴狮嘴上颚的长长主根系看上去分明就是一条羽化成仙的龙。真乃“雄狮一吼仙风起,黄龙腾空圣水出。”也许就是这里的仁和狮龙佑护了当地百姓吧。
   登上仁和寨顶峰,放眼寰宇,天地苍茫,群山绵延不绝。置身佛教圣地,近听犹如雄狮怒吼的松涛阵阵,远眺山脚下佛光普照的寺前镇,历天地浮云,让人顿生似悟非悟之感。顶峰的北面悬崖硝壁,也有一个形如狮口般的大岩洞,大岩洞旁边的“一线天”倾斜80度左右直插谷底,不见端睨。“一线天”的石崖上有几颗映山红在这小阳春里花开二度,点缀在这绿海中显得是那样生机勃勃,招人喜爱。在山顶小憩,问及主持,一般庵应是尼姑的修行之地,为什么如今的仁和寨里却易主为和尚呢?现任主持答不上所以然,倒是柳站长、宋村长讲的头头是道,最先庵里的主持自然是尼姑,后来尼姑违反了清规戒律,竟然也与和尚尽起云雨之欢来,最后和尚干脆取而代之,竟包养了三个尼姑情人。自这以后,继承衣钵的自然就是和尚了。原始的庵堂实质上变成了寺堂(安庆地区民间习惯叫庙堂,其实,庙并不是和尚所修之地)。想想这世间佛门之趣闻,真是佛非佛,非常佛;“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是夜进入梦乡,又神游了一回,得诗两首:
晨钟黄龙迎骄阳,
暮鼓雄狮对月望。
心诚诵经方有益,
善客悟道灵水长。

和尚尼姑显真性,
人道佛道本一宗。
庵寺易主成佳话,
流传千古醒后人。


发表于 2014-12-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道佛道本一宗一句改为人佛道本一宗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时明月668 发表于 2014-12-2 21:33
人道佛道本一宗一句改为人言佛道本一宗可好

感谢您的关注!我的想法是,人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等等都不是一回事吧,但它们都属一宗——————“大道”啊。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庙文广 于 2014-12-4 14:34 编辑

繁重的工作,总是让人觉得身心俱惫。闲暇时畅游山水间是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漫步仁和寨、黄龙庵,一路上畅谈古今故事,赏鉴史前文化遗迹,观山地风景,听鸟鸣歌声,看庵中香烟袅袅,戏品狮口清泉……文章描述的淋漓尽致,遣词造句体现出构思巧妙的创新意境,给人生动之感。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庙文广 发表于 2014-12-3 12:25
繁重的工作,总是让人觉得身心俱惫。闲暇时畅游山水间是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漫步仁和寨、黄龙庵,一路上畅 ...

        感谢柳站长、宋主任不寻常的向导!你们对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我们从你们身上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很多宝贵的知识。你们对当地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开发精神值得推广宣传、仿效崇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灵秀仁和寨  传奇黄龙庵

      茶余饭后,总听到有关仁和寨黄龙庵的观音菩萨当年为一些老乡“送子”的趣闻。怀着好奇心,2014年10月19日,在潜山县五庙乡文化站柳站长和原横冲乡风光村宋村长的带领下,我和友人游了佛教圣地、朴老故乡太湖县寺前镇佛屠寺村仁和寨。
    仁和寨坐落在太湖、潜山两县交界处。进入潜山县横冲村,来到仁和寨东边支脉乌尖山茶园。茶花的清香,引来许多不知名的野峰嗡嗡地闹着,偶尔也能见到几只花蝴蝶前来凑凑热闹。我们来到茶园东边的山岗上,发现有一座废弃多年的供采茶人烧水做饭的石头房子。它见证了茶农生活的变化。触景生情,宋主任饶有兴趣地谈到赵朴初先生为太湖茶所做的一首诗《咏天华谷尖茶》:
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中华。
(“天华谷尖”是1986年恢复创新的名茶,产于朴老故乡安徽太湖县。)
    听着宋村长的津津讲述,我们一行似乎品味到佛道与茶道交融在一起的浓浓味道,从朴老的诗篇中感受到先生浓浓的爱国爱故乡的情怀。
    从茶园中穿越横绕大约一华里,在西边山岗上又见到一个石亭。一眼看去它要比刚才见到的石头房子古老很多。于是我们停下来一边歇息,一边仔细观察起这座不高的石亭起来。石亭长约四米,宽约三米。顶脊高约二米,亭檐较矮,约一米。进去得低头。石亭门柱上雕刻了一副对联:“来同天地,远镇山川。”我们在石梁上发现了建造年代的雕刻——明朝万历年间。亭里边的石坝上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清代重修者捐款的名录。字迹很模糊,其中有“宏某公”的字样。我想文物保护单位是否应该对这座落在荒山野岭无人问津的古石亭进行保护。这是另外的话题。宋村长为我们讲述了古石亭灵验的故事,这石亭与黄龙庵遥相呼应,信男善女从庵里求菩萨保佑生子回来时,只需在这里向石亭顶上抛掷小石子进行验证,依据小石子是否掉下来判断续香火是否有望。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尽管如此,它却给这座古石亭增加了许多神话色彩。现如今人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生育观念改变了。这也许是此庵香火今非昔比的原因吧。望着这座沉默在崇山峻岭中的石亭,让人眼前再现了古人肩挑背驮,大汗淋漓在此歇息的场景,也不难想象出在这古亭中多少有情人依依惜别的场景。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绵长悠远的《阳关三叠》伴随着桃花潭水之声。
    从古石亭下坡后要走很长一段弯曲的山岗路,在距石亭西边大约两公里处,听宋村长说,那里就是“死人沟”。至于“死人沟”的来历是这样,“死人沟”悬崖峭壁,但却生长着很多名贵中药材。旧时,很多采药人一不小心便不幸葬身沟壑。由此不难让人联想到《捕蛇者说》,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善良无辜的生命为生计所迫被白白葬送了。而今经济发展了,百姓生活好了,“死人沟”只能成为历史的见证。在“死人沟”的山岗上还发生了一件乾隆年间县官胡乱断案的趣闻。因死者太湖人尸体位于潜山、太湖交界的分水岭,所以两县县官必须同时前来断案。潜山县官为逃避责任,想了个歪主意,以查验尸体伤情为借口,让验尸官将尸体向太湖地界腾挪了三次,等死者尸体完全置于太湖县境内后,他摸摸下巴的羊胡子朝着太湖县官阴笑几声:“这太湖人死在太湖境内与我潜山有啥干系?哈——啥干系?走人!”众人都傻了眼。这当然是一则来自民间的趣闻,无据可考。虽如此,却见当时官府草菅人命,敷衍塞责的社会现实。法治在当时那样的年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远眺仁和寨分明显现出双峰对峙的巍峨。我想,构建法治仁和的社会理想也只能在今天才能得以实现。转过一个山嘴,便见一大凼郁郁葱葱的竹林,抬头一望黄龙庵到了。这是一座不算很古老的庵,规模也不算大。但庵的建筑却是依势而立,分三个层级。除第一层铺就水泥外,其余两层均用木板铺就,颇有特色。正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绿柳翠竹喜洋洋,晨钟暮鼓惊俗人。说实话,对子不算工整,但却很符合这里的环境特征。
    庵里主持接待了我们。他带我们绕黄龙庵转了一圈。原来这座庵建在一个大大的石狮嘴里(很大的一个狮嘴状石洞),其下巴左角有一口汩汩流淌的清泉。原来这里的神灵之灵验也是源自这石狮。远近老百姓若碰上久婚不孕想生孩子续香火,只要做两件事,喝口狮子嘴里的泉水,再就是偷走观音娘娘座下的一只鞋就行了。我们发现狮子嘴的上颚很奇怪地生长了一颗不足碗口粗的千年奇松,它的长长根系紧贴狮嘴的上颚足足有四米余,其主干发端于石狮嘴里,紧贴狮嘴上鄂从右唇弯曲向上伸展,也就是说狮嘴里衔住的松树蔸部足足有50公分长。这种情况实属罕见。我想,这里之所以命名为“黄龙庵”,当与这石狮嘴里这颗奇松有关吧。因为那紧贴狮嘴上颚的长长主根系看上去分明就是一条羽化成仙的龙。真乃“雄狮一吼仙风起,黄龙腾空圣水出。”也许就是这里的仁和狮龙佑护了当地百姓吧。
    登上仁和寨顶峰,放眼寰宇,天地苍茫,群山绵延不绝。置身佛教圣地,近听犹如雄狮怒吼的松涛阵阵,远眺山脚下佛光普照的寺前镇,历天地浮云,让人顿生似悟非悟之感。顶峰的北面悬崖硝壁,也有一个形如狮口般的大岩洞,大岩洞旁边的“一线天”倾斜80度左右直插谷底,不见端睨。“一线天”的石崖上有几颗映山红在这小阳春里花开二度,点缀在这绿海中显得是那样生机勃勃,招人喜爱。在山顶小憩,问及主持,一般庵应是尼姑的修行之地,为什么如今的仁和寨里却易主为和尚呢?现任主持答不上所以然,倒是柳站长、宋村长讲的头头是道,最先庵里的主持自然是尼姑,后来尼姑违反了清规戒律,竟然也与和尚尽起云雨之欢来,最后和尚干脆取而代之,竟包养了三个尼姑情人。自这以后,继承衣钵的自然就是和尚了。原始的庵堂实质上变成了寺堂(安庆地区民间习惯叫庙堂,其实,庙并不是和尚所修之地)。想想这世间佛门之趣闻,真是佛非佛,非常佛;“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是夜进入梦乡,又神游了一回,得诗两首:
晨钟黄龙迎骄阳,
暮鼓雄狮对月望。
心诚诵经方有益,
善客悟道灵水长。


和尚尼姑显真性,
人道佛道本一宗。
庵寺易主成佳话,
流传千古醒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2-26 22:36 , Processed in 0.08331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