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海天阔 于 2015-10-9 16:24 编辑
昨夜下了雨,还刮了风,雨下得不小,该算中雨。直至早晨雨势不减。雨还是住了,我走了出去,空气很清爽,万物都是清清爽爽的。门前塘埂上的一排白杨树,经过一夜的风和雨,叶子骤然又少了许多,只有树杪上少许叶子在微风中颤栗着,不消时日会飘零殆尽的。因在门前,天天看着它们,似乎是数着它们慢慢飘谢的,舒眼的绿色在一天天的减却,本就恼人的很,怎么一下子就少去许多呢!叶子总是从下部先行凋落,最后飘落的一片叶子该是最上端的。叶子的工作是进行光合作用,这是科学上的事,总不会错。最上端的叶子也应该坚持到最后一天,它离太阳最近。 转身看到的是屋背后的山峰,雨后的山是青的,青得不知让人怎么去慨叹。青有绿的意思,也蓝的意味。山远看是蓝的,近看是绿的;不远不近的看山,是蓝中泛着绿色。古人就这么会给字词附义。这不是主要的,惹眼的是山腰间的一片云气在缓慢的飘移,青山背景上白得不可用别的什么来比拟它。说“云蒸霞蔚”,显然是不对的,霞是红色的云。蒸,是锅里蒸馒头腾出水汽的那个过程;蔚,是云兴起的样子。用蒸、蔚来形容它的动态倒也确切。很久了,我一直想弄清楚飘在山腰间的云气是怎么形成的,可每每看到它时都已蔚为可观了,从无处看它一点点兴起总不可得。陶潜有诗句“云无心以出岫”,岫,山穴。是说云从山洞里吐出来的。科学上说热空气遇冷空气就形成云,雨后空气温度骤降,洞穴的暖湿气流挤了出来,遇冷就形成了云雾,此说该是有道理了。至于“无心”,那是诗家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