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父辈的花儿落了雄伟的天柱山南麓,风景如画的潜水河两岸,活泼的小孩跳着,美丽的姑娘叫着,慈祥的老人笑着。河面上,龙舟如镞,鼓声如怒。看哪家的后生骚劲最勃发,看哪个情哥哥动作最潇洒…… 这只能是想象。学生在周记里说,端午节真的没意思。父母都不在家,什么新鲜玩意都没有,就是伴着爷爷奶奶吃几个粽子。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衰落得那么快呢? 现在,校门外经常飘过一阵黄梅调,有点荤的那种。是老年人提着个点唱机,一边听,一边跟着哼哼。不禁想起我的父母辈。 小时候,听过婶婶们唱的老黄梅调。什么“妹在河边洗菜薹,哥在河里撑竹排……”总觉得歌词倒还有意思,声音不好。 父亲年轻的时候,以竹排运输为业。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通车,因而他们那一行在当时是高利润的行业。长期在外,高利润,高风险,高劳动强度得到的钱,通常怎么花?找乐子! 据说,那时石牌有个花戏楼。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台上换演员,台下换观众,而演出从不间断。父辈们都是戏迷,如果听说有名角登台,撑竹排的速度要比平日快两倍。他们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吃上严凤英的小尿泡锅巴!” 可以说,黄梅戏是严凤英振兴的,也是他们捧红的。看来,一个剧种的兴盛要两个因素:天才的演员和肯花钱的观众。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而且往往后者决定前者。 父辈们年轻时终究没有吃到“严凤英的小尿泡过吧”。到老了,只要哪里有土戏班子唱戏,还是要挤上前去。张着一张瘪嘴,仰望着那些半老徐娘乐。 现在,连那样的土戏班子都很少见了。就是偶然有,演员的年龄也越来越老,演出质量也越来越差。 假如我们农村的父辈们都是阔佬,名角一定辈出。那样,连我们这些半老头也会加入其中。就是青少年,对黄梅戏感兴趣的也自然会多起来。 可是,过去我们穷,父辈年轻的时候必须奉献出一切;就是现在,以我们家的习俗,也要为儿女奉献出一切。连养老保险都不肯卖,老来生活费都完全指望儿女孝顺。这样,也就只能听听黄梅戏了。 同样,比如舞狮子啦,灯会啦,赛龙舟啦这些传统文化或地方文化,很有意义,在农村也有广阔的市场。可是,要投入,要年轻人参与,没有钱哪能办得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