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潜山县痘姆乡是“皖西南陶器之乡”,乡政府所在地处于黄泥岗,沉积有大量优质的黄粘土,是生产陶器和砖瓦的得天独厚条件,从考古发现看,这里古窑密布,窑基呈带状展布,是历代陶器的产地,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制陶技艺也在民间口手相传。 曾经 精雕细琢里的辉煌 2月19日,记者来到潜山县痘姆乡仙驾村,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便在此,斜阳衰草,古老的土砖院落里散放着各类土黄色的缸、罐、钵,这个院落经过几代人的相传现在命名为潜山县天柱陶瓷有限公司。 从公司大门进入,几十亩的土地上有七八间厂房,为土木结构的老屋,其中一栋外墙下围是用陶罐垒砌的。横亘在老屋之间的被松枝掩映的长形建筑就是“龙窑”了,近百米长,宽2米,高1.7米,“龙窑”身上均匀分布着洞口,还有一杆烟囱,松木从洞口入,从烟囱中吐烟,上千度的高温不仅烧制成陶,还留下了松木香。“高山的松枝最好,汁饱味香。”经理程柏全说。“龙窑”建于1972年,经理程柏全说:“会建窑的匠人现在都得七八十岁了,后辈们都不会建了,更没有图纸之类的。” 跟随程柏全的步伐,沿土路绕过几栋老房子,打开一扇门,靠墙的置物架上的痘姆陶精雕细琢中显示了古时的精湛技艺。 仔细观看木架,几十个格子中物件均不一样,有碳坛、烟涵、火炉、火缸,还有炭炉、茶叶罐、寿缸鼎、陶埙、陶球等数十种,颜色也是十分丰富,有黑色、黄色、还有烟灰色等。 程柏全说,这是痘姆陶的小型展览室,这些品种都是挖掘或仿制出来的。其中一种黑陶器皿,做工精妙绝伦,其雕刻、镂空、色泽等都十分突出。程柏全说:“这是世代的窑厂,在这里找到过黑陶,这些是当时的瑕疵品,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做不出来的,黑陶的技艺已经失传了。”随着时光的流逝,痘姆陶的技艺正是在这代代相传中慢慢遗失,只留下了一些精湛的成品供后人凭吊和怀念着。 如今 “非遗”中的喜忧参半 痘姆制陶生产作坊曾盛极一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痘姆陶一路衰落,到如今几近停产消失,2008年,潜山痘姆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如今,潜山县正在积极申请国家非遗项目。 据该县文化馆芮刘斌馆长介绍,痘姆制陶生产作坊鼎盛时期有100多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幅减少,锐减到几家。“一方面,传统手工制陶工艺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严峻挑战,这种纯手工的作坊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芮刘斌说,“其次,陶器销售不畅,市场整体需求量大幅减少,痘姆陶生产的基本都是日用品,譬如火钵、菜缸等,受城镇化的推进等多种因素影响,痘姆陶的市场萎缩严重。”市场萎缩带来的后果就是许多身怀绝技的制陶艺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转行从事他业。于是,“龙窑”的窑火逐渐熄灭,荒草侵袭晒场,陶车渐渐废弃,绝技缓缓消失在痘姆乡,一切都像要消失的模样。 不过还好,2008年痘姆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于是走向消失的脚步暂停了下来,技术人员通过莱卡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基地的“龙窑”进行整体精细化测绘,绘制了三维测绘图,如若损毁可随时恢复;同时对“龙窑”关键部位进行了技改,优化制作、烧制流程,调整烧成参数,降低能源消耗量30﹪,产品合格率提高了20﹪;另外,申报国家商标局注册“痘姆古陶”商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复原“生活陶器免施釉烧制法”、“模具制陶效率倍增工艺流程”、“异型陶器图案风刻法”等核心技术…… 这些措施使这门千年绝技在市场上得以拓展,在生产中得以传承与保护,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年一年效益如何?”记者问。程柏全笑着说:“差不多收支均衡吧。” 未来 恢复与开拓路途的茫然 2012年10月1日,程柏全还是一名家电销售商,当日他和朋友来到仙驾村此处,前前后后看了又看痘姆陶;2013年1月24日,程柏全和这个朋友一起收购了痘姆陶的这个作坊,成立了公司。 程柏全积极地奔走在痘姆陶恢复和开拓的路上,“但是,这些措施在暂停痘姆陶消失的步伐之后,痘姆陶最终是走向市场化赢得新生还是成为‘非遗’的化石,谁也不知晓。”程柏全说关于未来,最大的难点还是技术的传承,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匠人都在五十岁以上了。程柏全说:“公司现在有三五十名工人,最年轻的都超过五十岁了,制陶的工序比较复杂。”据其介绍,痘姆陶的制作大体需要14道工序,先从黄泥岗上运来泥土,再通过晒土、碾末、备料、揉泥、除杂、制坯、晾干、上釉,再次晾干等工序,进窑烧制2至3天,耐心等待着成品出窑,整个过程约25天。程柏全说:“在基本的传承都是难题的基础上,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市场开拓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采访结束,记者好奇地问:“那你后悔接手这个作坊吗?”程柏全笑着摇了摇头,便不再说话,回县城的途中,程柏全似乎自言自语般说到:“即使以后这项技艺真的消失了,好歹我也为它做过些什么。”(作者:韩冬明 江露露,印象天柱文化传媒 辑录,图文无关)
|